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6436
 晨曦181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人比鬼可怕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完工紀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生命的意義
作者: 晨曦181 日期: 2017.09.15  天氣:  心情:
上一篇聊了一下關於靈魂的問題,如果能理解那樣的邏輯,其實鬼一點也不可怕,因為他們往往是破碎殘缺不全的靈體,如果你的氣場夠強大,通常是不敢靠近你的。

不過我倒是想聊一下關於生命的意義,這是前陣子租的一部電影裡的主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裡面探討的一些東西。

其實這本書之前在誠品就注意到了,感覺很有意思,不過一直沒有買,總覺得有點沉重,沒想到拍成了電影。

作者是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曾十度被美聯社選為「最佳體育專欄作家」。《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他的第一本非體育文章的作品。另外著有《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大塊文化),中文版銷售已逾三十萬冊。這本書在博客來上面的書摘如下:

-----------------------------------------------------
本書作者,米奇,曾經是老師眼中的希望。大學畢業後,他進入社會,載浮載沈,曾有的理想逐漸幻滅,人生的課題日益龐大難以面對。十六年後,他偶然與大學時代的恩師重逢,而這時他的老師只剩下最後幾個月可活。於是,他又上了十四堂他老師的課……

米奇每個星期二到老師家探望他。這位老師,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面對著死亡一步步接近,誠實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與脆弱,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墨瑞不僅自己勇敢面對死亡,窮究死亡的多重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讓米奇因為世故而僵硬的心逐漸柔軟,讓他重新看待生命。

作者在夢想褪色、視野變窄、情感變得僵硬的時刻,有機會聆聽昔日恩師的教誨。讀到這本書的人,也彷彿跟著旁聽了這堂叫做「什麼是人生」的課,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與溫暖。這是個會發光發熱的故事,讀後會讓你一輩子難忘。
------------------------------------------------------

書中的老教授墨瑞·史瓦茲罹患一種名叫「葛雷克氏症」(ALS)的病,跟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患的相同。它會令患者肌肉由下至上逐漸萎縮,最後像靈魂被封印在軀殼內一樣,全身都不能動,但神智卻非常清醒。

在教授墨瑞最後的三個多月裡,米奇每逢星期二便會到教授家去討論一些人生會遇到的困難及疑惑,包括死亡、愛、婚姻、家庭等等。主角更意會到自己一直所追求的名利其實並不如愛更可貴,並因此挽回一段將逝去的愛情。

維基百科有摘錄了一些書中的名言,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轉貼過來做個紀錄。

-------------------------------------------------
當你學會死亡,你便懂得活著。(When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

死亡只結束了生命,沒有結束關係。(Death ends a life, not a relationship.)

生命要活得有意義就要貢獻你自己去愛其他人,貢獻你自己給你周遭的社區,貢獻你自己去創造一些能夠給你目標和意義的東西。(The way you get meaning into your life is to devote yourself to loving others, devote yourself to your community around you, and devote yourself to creating something that gives you purpose and meaning.)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如何付出愛,以及接受愛。(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to learn how to give out love, and to let it come in.)

有時你不能相信眼前所見,你必須相信自己的感覺。如果你想要別人信任你,你要先感覺自己能相信別人。(Sometimes you cannot believe what you see, you have to believe what you feel. And if you are ever going to have other people trust you, you must feel that you can trust them, too - even when you re in the dark. Even when you re falling.)

若躺在床上,你等於已死了。(When you re in bed, you re dead.)

愛是贏的,愛永遠是贏的。(Love wins. Love always wins.)

當你開始成長,你會學到更多。(As you grow, you learn more.)

當你成長,你會學到更多.如果你不從經驗中學習,那麼你將一直和22歲一樣無知,但是變老的過程並不單只是身體的衰敗,而是在智慧上能夠累積和茁長,並不單只有邁向死亡般的無益,知道自己時間越來越少是件好事,因為那將讓我們把面對生命的方式調整得更美好.(As you grow, you learn more. If you stayed as ignorant as you were at twenty-two, you d always be twenty-two. Aging is not just decay, you know. It s growth. It s more than the negative that you re going to die, it s the positive that you understand you re going to die, and that you live a better life because of it.)

不相愛即如死滅。(We must love one another or die.)

他們的富有並不能為他們帶來開心或滿足。(Their wealth did not buy them happiness or contentment.)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但沒有人把它當一回事。(Everyone knows they will die, but no one through it all.)

如果有必要 我會好好的哭上一場 但哭過後我會專注在生命中仍未失去的種種好東西上面。
---------------------------------------------------

這部電影很值得珍藏,所以改天要去找找看,買回來收藏。




不能面對死亡,學習跟死亡有關的課題,就無法了解生命的意義。

我們傳統的教育都習慣把死亡看成是一種懲罰,是一種罪惡,往往造成更多不必要的問題。

不只是一般的教育或觀念,許多宗教團體或流派也喜歡把死亡解釋為一種懲罰,然後當成是恐嚇的手段或工具,為的就是要你去信他,然後掠奪你生命中本來應該是美好的一切。

而且,有很多人還會對這樣的掠奪感到光榮,甚至希望被掠奪的更多,其實,他們只是對死亡太過恐懼了。



應該有人會想吐我槽,說有誰不害怕死亡呢??

不過,通常會這樣想的人往往也忽略了一件事,就是真的有人對死亡沒有恐懼感,尤其是曾經有過瀕死經驗的人。

畢竟有過瀕死經驗的人還是少數,但是事實上,許多成功地經過前世催眠,並且經歷過死亡過程的個案,往往會變得對死亡比較沒那麼恐懼。

賽斯書裡有一段描述很有趣,就是關於死後根本沒有審判,沒有天堂地獄,那些不過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所有死後的靈魂都會在指導靈的陪伴下,度過那個剛死亡的時期,然後就是回到靈魂原來的地方等待下一次的重生。

死亡不是懲罰,也不是罪惡,沒有天譴這回事,每個人在出生前就已經計畫好這一世要怎麼活,學習怎樣的課題,然後面對死亡,這是賽斯書的說法,也是近幾年多靈媒不斷地提出相同的見解,連「前世今生」這本書的作者魏斯博士,也在前幾年出的新書上不斷地闡述的重點。

更進一步來說,你身邊的親人過世了,其實這也是早就計畫好的,他完成了他的課題,靈魂就會引導自己走向死亡,結束這一世的生命,你應該為他們高興,而不是悲傷。

有時候自己最親愛的人死了,其實也許是用他的死亡在引導你找到自己的課題,這個觀點賽斯書用了一對年輕夫婦,因為疼愛的孩子過世而求助於塞斯的案例來說明,讓那對夫婦因此走出悲傷。

這樣的對生死的觀點,不是比坊間許多關於生命的解釋來得更有趣,而且讓人感到釋懷了??

其實,在我的催眠個案也有同樣的情形,他們經歷了包括死前與死後的經驗,從此不再害怕死亡,而且他們發現其實時間到了自然會離開,通常他們經過這樣的過程,會變得更容易活在當下。



這樣的觀點當然不見容於傳統的宗教,因為會讓多宗教的上師們失業,也會讓很多想藉由宗教來斂財的人失去立論的根據。

不過我喜歡賽斯書的解釋,事實上,我認為也許賽斯書說的才是真相。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生命意義,而且每個人也許都不一樣,所以必須要自己去尋找。

不過這是我個人的見解,並不是想要說服誰。

但是不管怎樣,生命的意義是甚麼,我沒有答案,也無法知道究竟是甚麼,或許唯有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我才會真正理解這一世的生命對我的意義是甚麼吧。
標籤:
瀏覽次數:766    人氣指數:4166    累積鼓勵:1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人比鬼可怕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完工紀事
 
住戶回應
 
時間:2018-02-17 07:33
她, 49歲,新北市,教育研究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8-02-03 12:24
她, 49歲,新北市,教育研究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10-01 12:53
她, 53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9-16 09:04
她, 48歲,Kuala Lumpur,藝術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9-16 07:18
她, 40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9-15 22:36
她, 56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9-15 18:13
她, 48歲,台中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9-15 14:10
她, 43歲,台北市,經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9-15 12:20
她, 55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9-15 05:42
她, 54歲,嘉義市,學生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上一頁 | 下一頁
[最前頁] [1] 2 [最末頁]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