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轉載於氣象教室 http://w.w.w.weather-liyu.com.tw/台灣的夏型天氣
除颱風來襲時出現狂風豪雨的劇烈天氣外
幾乎都是晴朗炎熱
午後雲量增多
有時下雷陣雨
如此變化單調的天氣
所變的只是雷陣雨的有無
降落時間的早晚
陣雨持續時間的長短和雨量大小等
不怎麼變的是氣溫
白天最高氣溫在31℃至34℃度之間變動
夜晚最低氣溫為24℃至26℃
自“夏至”過後
氣溫逐漸升高
接下來的節氣是“小暑”7/7
暑為熱氣
暑表熱氣已始 但未至極氣溫上要到下個節氣的“大暑”始達極熱
大陸上最熱時期
南北地區略有先後
但仍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三伏天”裡
和節氣變動相當吻合
台灣為海島
氣候上除了西南季風外
又有由太平洋高氣壓帶來的東南信風
深受海洋氣候作用
最熱時期略為提早
根據氣候統計資料
北部為6月下旬至9月上旬
中 南部最熱從6月下旬開始
一直持續到7月下旬
到8、9月仍熱
但溫度稍低於北部1~2℃
小暑為炎熱天氣開始
民間有相關諺語〝小暑溫暾大暑熱〞
清楚表示小暑還不太熱
大暑才是熱天
在天氣的變化上則有〝小暑南風大暑旱〞
以小暑吹南風
表示到大暑都是無雨乾旱天氣
南風由西南或東南季風及太平洋高氣壓帶來
難有大規模降雨
以致出現乾旱天
不過一定要在高壓範圍內
如果在高壓邊緣的南風
則應是〝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相反天氣
因為雲層及雨區都在高氣壓邊緣地帶活動
高壓北方常是滯留鋒的雲帶
小暑打雷表示仍在雲帶內
常有暴雨出現
大暑時可發生大水沖毀圩堤之災害
類似的諺語還〝小暑一聲雷
倒轉做黃梅〞或〝小暑一聲雷,重新做黃梅〞
指長江中下游兩岸地區之梅雨季節
通常於小暑時期結束或近尾聲
尤其長江南岸大都已轉為晴朗天氣
此時響雷下雨
表示導致梅雨的滯留鋒 再次南移
出現持續降雨天氣
梅雨天重新倒轉來到
台灣地區尚無梅雨倒轉來之虞
卻有颱風來襲之防範準備
冷與熱對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
有的人特別怕冷 有的人在熱天就受不了
但最怕熱天的可能是天氣預報人員
台灣因地理位置與地形複雜關係
天氣變化多端 天然災害頻繁
氣象因素造成的災害損失年平均高達99億元
各季節都有導致災害的災變天氣出現
冬天有寒流可凍死農作物與養殖漁類
春天常出現乾旱而無水可用
春夏之交的梅雨期又有豪雨 夏秋則有颱風
各種災變天氣中 以颱風的災害最大
在99億損失中佔了64%
威脅時間又特別長 5~11月都有機會侵襲台灣
所以天氣一熱 天氣預報人員的注意力就轉到颱風
每天在氣象衛星圖上看 會不會有颱風形成
只要颱風誕生 立即應用各種資料研判颱風的動向
颱風在遠海尚無影響時
作業時比較輕鬆 但在工作上總感到有一分壓力
平均每年有3~4個颱風侵襲台灣
如再加上從海面通過 影響附近海面而發的海上颱風警報
每年大約要發7~8次颱風警報 每次以3~4天計算
全年就有20天至一個月的時間都在發颱風警報
不論海上或陸上警報 每隔3小時就要發布一次
不停地有新資料進來 有新狀況出現 隨時都要注意
幾乎全天無法休息 工作相當辛勞
何況目前對颱風的預報技術
不論是科技先進國家或國內
都存有相當多的困難問題
連最基本颱風路徑預報都有很大偏差
無法完全準確地將颱風移動方向預測出來
至於更複雜的風力與雨量
預報能力更低
所以在颱風警報時
常有誤差發生
這時候最難受的就是預報人員
一到熱天
工作的辛勞與精神的壓力就特別大
所以最怕熱天的應該是天氣預報人員吧!在此我們是不是要為這些幕後英雄 致上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