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79028
 ~JOHN~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假日沒半的男女朋友沒事就約我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粉絲專頁剛用的來幫我加油把感恩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蛋黃的營養成分有多復雜?
作者: ~JOHN~ 日期: 2012.09.23  天氣:  心情:
蛋黃的營養成分有多復雜?

跟蛋清比起來,蛋黃的營養成分就復雜得多。

  1)雞蛋中的脂肪全部集中在蛋黃裏,但大多是對人體有利的脂肪酸,而且含有橄欖油中的主要成分油酸,對預防心臟病有益。2)此外,維生素A、D、E、K,磷、鐵等礦物質也大多在蛋黃中,盡管鐵的吸收率比較低,但對於不能吃肉的嬰兒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3)同時,蛋黃中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物質卵磷脂,對大腦發育格外關鍵,還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4)蛋黃的顏色更蘊藏著豐富的營養密碼:有預防嘴角開裂的核黃素,還有能保護眼睛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5)而往往蛋黃顏色越深,這類維生素含量就越高。

  有人害怕蛋黃中的膽固醇,“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程義勇說,老人體內如果血清膽固醇太低,會造成免疫力低下,血管的強度也會受到影響,同樣不利於心腦血管健康。因此,健康人一天吃一兩個蛋黃是非常健康的;對於血脂已經偏高的人,每天吃半個蛋黃比較合適。

  水煮的吃法最營養 原因在哪裏?

  在各種食物裏,雞蛋的吃法幾乎是最多種多樣的,致力於烹飪與營養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範誌紅根據各種研究與實驗數據,幫我們列出了3個雞蛋吃法排行榜,最後發現,不管在哪個榜單裏,“帶殼水煮蛋”這種做法都排名第一。

“有益心臟排行榜”:

  第一名:帶殼水煮蛋。不加一滴油、烹調溫度不高、蛋黃中的膽固醇也沒接觸氧氣(膽固醇一旦被氧化,就會成為最嚴重的心血管健康威脅之一),因此是對心臟最有益的吃法。

  第二名:水煮荷包蛋。

  第三名:蛋花湯和蒸蛋。

  第四名:煎荷包蛋。

  第五名:攤雞蛋。是指用少量的油,小火煎成的蛋餅,因此蛋黃中的膽固醇氧化不多。

  第六名:炒雞蛋。雞蛋打散後再炒,蛋黃中的膽固醇和空氣接觸較充分,氧化較多。雞蛋比較吸油,用油量也較大。
雞蛋正確吃法排行榜

  “蛋白質最好消化排行榜”:

  第一名:帶殼水煮蛋。有研究顯示,水煮蛋的蛋白質消化率高達99.7%,幾乎能全部被人體吸收利用。

  第二名:煎荷包蛋和攤雞蛋。這兩種做法的蛋白質消化率為98%。

  第三名:炒雞蛋。蛋白質消化率為97%。

  第四名:蒸雞蛋。蛋白質消化率92.5%。

  第五名:生雞蛋。蛋白質消化率僅為30%—50%。

“維生素保存排行榜”:

  第一名:帶殼水煮蛋。加熱溫度低,營養全面保留。

  第二名:蒸蛋。加熱溫度較低,核黃素、葉黃素等水溶性維生素損失少。

  第三名:水煮荷包蛋。加熱溫度較低,水溶性維生素有少許損失。

  第四名:煎荷包蛋。加熱溫度高,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都有損失。

  第五名:攤雞蛋。加熱溫度高,所有維生素都有損失。

  第六名:炒雞蛋。加熱溫度高,維生素損失較多。
雞蛋正確吃法排行榜

  “雞蛋的蛋白質”和“母乳”比誰更高?

  吃雞蛋,無外乎蛋清、蛋黃兩個部分。有人認為蛋黃有營養,棄蛋清只吃蛋黃;有人卻害怕長胖,只吃蛋清而扔掉蛋黃。蛋黃和蛋清,到底哪個更有營養?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程義勇教授說,蛋清和蛋黃各有優勢,但營養成分大不同。蛋清中除了90%的水分之外,剩下10%主要是蛋白質。可別小看這10%的蛋白質,雞蛋中的蛋白質主要都包含其中。山東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藺新英教授也指出:雞蛋的蛋白質僅次於母乳,在人體中利用率很高,是食物中最優質的蛋白質之一。程義勇建議,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兒童以及剛做完手術的人,不妨多吃蛋清補充蛋白質。

1、敲開雞蛋後發現裏面有血絲,好恐怖,能不能吃啊?

  答:許多人認為這種血絲是小雞開始孵化的標誌。問題是現在從市場買來的雞蛋大多數是來自飼養場的未受精蛋,何來孵化一說呢?其實這種帶有血絲的雞蛋被稱之為“血斑蛋”。

  “血斑”源自母雞卵巢或輸卵管的輕微出血。血液滲到卵黃上,被包裹到蛋中,就形成了“血斑蛋”。把雞蛋加工煮熟,食用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真是一枚受精卵,裏面含有盤狀血圈或血管狀的血絲,就有可能是開始孵化的小雞了。這種因為胚盤孵化死亡導致的帶血蛋叫“血圈蛋”。

  2、這個問題比血絲還要恐怖,裏面有黑色褐色的小點哦。

  答:網上很多人稱這是公雞的精子。和上一個問題一樣,現在大多雞蛋來自飼養場,可憐母雞們一輩子可能都不知道公雞長什麼模樣,產的蛋裏何來精子?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雞的精子是一種微小細胞,肉眼怎麼可能看到?

  就算是受精卵,也在蛋黃離開卵巢後完成受精,雞蛋裏不應看到分離的精子。

  和“血斑蛋”類似,這種雞蛋名為“肉斑蛋”,“肉斑”是母雞輸卵管脫落的上皮組織或其他異物,在形成蛋清的時候被包裹到雞蛋中而形成。和血斑蛋一樣,做熟了吃,對人沒有影響。

  一些低產的年輕母雞會產出血斑蛋或肉斑蛋,達到產蛋高峰期後,就很少出現了。維生素缺乏、疾病或遺傳因素也會導致母雞產出血斑蛋和肉斑蛋。

  3、為什麼雞蛋一打開,蛋黃是散的,是不是假雞蛋?

  答:卵黃膜是雞蛋中卵細胞的細胞膜,新鮮雞蛋的卵黃膜有很好的強度和韌性。如果雞蛋放置的時間過久,卵黃膜的韌性就會下降,最後會破裂導致蛋黃漏出。所以散黃蛋有可能是不新鮮的雞蛋。

  判斷真假雞蛋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是否有兩層卵殼膜和氣室;

  第二,是否有系帶;

  第三,卵黃上是否有小白點或白斑。如果這三點有兩點可以保證,是假雞蛋的可能性就不大。

4、吃蛋黃的時候為什麼經常會噎住?

  答:咀嚼時分泌的唾液會潤滑食物,使其順利通過食道。如果食物未得到唾液的有效潤滑即被吞入食道,即使食道蠕動,食物也難以下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噎住”。

  蛋黃看起來軟軟潤潤,但是蛋黃中由乳化劑包裹的脂肪微粒卻實實在在是隱藏在表面下的吸水能手。蛋黃的假象讓我們認為可以不用咀嚼太久來潤滑它,所以入口後還未等唾液大量分泌就將它匆匆咽下,其結果是蛋黃迅速吸收了唾液和食道中的潤滑的水分,卡在食道中不上不下。

  5、是不是蛋黃對人體不好,要少吃,蛋清要多吃?

  答:蛋黃是小雞孵化的主要營養來源,富含各種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脂肪等營養元素,而蛋清主要是蛋白質和水分。所以從營養上講,蛋黃的營養要比蛋清豐富的多,特別是卵磷脂等營養成分,對人體的健康大有益處。

  但為什麼有人會談蛋黃色變呢?主要原因是看到蛋黃中的脂肪與膽固醇兩個詞。蛋黃中既含有有益的高密度膽固醇也含人們談之色變的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會化解低密度膽固醇的不良影響。至於脂肪,蛋黃中的脂肪可是屬於類似橄欖油的優質脂肪。

  綜合來看,健康人群適量攝入蛋黃利大於弊。其實脂肪和膽固醇都是人體必須的營養元素,膽固醇甚至是形成細胞膜與合成激素等的重要原料,沒有膽固醇,就無法維持機體的生理功能,只是人們不合理的攝入才出了問題。沒有不健康的食品,只有不健康的吃法,不是嗎?

  6、為什麼洗過的雞蛋容易壞?

  答:雞蛋在即將離開母體之前,會被腺體在蛋殼上塗上一層膠質,稱為殼外膜或者護膜,它主要的作用是為雞蛋建立第一道防線。如果用水清洗,這層膠質就容易被破壞,同時,細菌、黴菌會隨著洗蛋的臟水進入了蛋殼的氣孔中。如果殼內的卵殼膜一旦失守,細菌、黴菌們就會長驅直入,導致雞蛋變質。

  貯存雞蛋前正確的清潔方法是,不要見水,用柔軟幹布把臟汙擦拭幹凈即可。

7、新聞報道說有神奇雞蛋是兩層殼,這是怎麼回事?

  答:有時母雞會受到突然的驚嚇或其他突發原因,導致肌肉急劇收縮,已經具備蛋殼的雞蛋會被擠回輸卵管。等母雞平靜後,雞蛋又回到子宮重新開始一次蛋殼沈澱的過程,形成了兩層殼。除了雙殼單外,如果卵殼膜生成的過程被重復,也會形成多膜蛋。

  8、雞蛋的顏色不同是不是代表營養成分不同?

  答:蛋殼的顏色只是鳥類在殘酷的自然競爭中,逐步演化出來的保護色。築巢較深或較高的鳥類,卵不易被侵犯,固多呈白色;巢穴暴露在外的鳥類,卵常有保護性的色彩或斑紋。本質上來講,蛋的顏色無非就是最後產出前由輸卵管分泌出的紅褐色素與藍綠色素著色而成,對蛋營養的形成無太大影響。

  雞蛋的不同顏色是人類選育出的不同品種造成的,因雞的品種不同,蛋的營養成分會略有差別,但差別不會太大。畢竟所有雞蛋的營養都是要支持小雞的出生,自然不會太差。

  9、打開新鮮雞蛋後,為什麼每次那個小白點都在上面?

  答:這正是雞蛋的又一精巧設計,在卵黃中,胚珠或胚盤的密度要比蛋黃小。所以這個小白點會始終浮在蛋黃上面。這就是我們每次打開雞蛋都能看到它的原因。胚盤居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在孵化的時候,胚胎距離孵蛋親鳥的距離就更近,溫度會更穩定,有利於胚胎的發育。

10、為什麼會有雙黃蛋,是不是卵細胞的分裂?

  答:雙黃蛋是母雞卵巢排卵時,兩個卵黃幾乎同時排出,在輸卵管裏被包裹到一個雞蛋裏的現象,甚至有時還會見到三黃蛋,可見雙黃蛋不是卵細胞的分裂。細胞分裂只發生在胚盤內,不會在整個蛋黃的尺度上分裂。

  除了雙黃蛋和三黃蛋,無黃蛋也是存在的。迷信的人認為母雞產出無黃蛋是不祥,其實無黃蛋的產生也並不神秘,蛋白分泌部有時會受到上皮組織脫落物等雜質的刺激,開始一個產蛋流程,因為沒有蛋黃,無黃蛋都偏小,和鴿子蛋一般。

  11、蘇丹紅為什麼能把中央的蛋黃染紅,蛋清卻不會變化呢?

  答:蛋黃的顏色來自於飼料中類胡蘿蔔素等油溶性色素,這些色素作為營養物質註入蛋黃並溶解在蛋黃的油脂裏。蘇丹紅也是一種油溶性的有毒化學色素,如果母雞食用了含蘇丹紅的飼料,蘇丹紅也會和類胡蘿蔔素一樣,溶解在蛋黃的油脂中,而蛋清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水,油溶性色素很難溶入。這樣,色素就被不良奸商巧妙地註入到蛋黃中,形成了所謂的"紅心雞蛋"。

  反之,如果母雞的飼料中嚴重缺乏類胡蘿蔔素等色素的話,蛋黃的顏色也會變淡,甚至呈現白色。

1、當歸10克煎水,放入雞蛋兩個,紅糖30克,每月經後食一次,治婦女血虛,月經不調或身體虛弱。

2、先將苜蓿子3克,搗爛煎湯約十五分鐘,再打入兩個雞蛋煮成荷包蛋,趁熱吃蛋喝湯,治先兆流產。

3、烏雞蛋三個,用醋、酒各一杯攪勻,煮成一杯,分兩次服,治產後(產後食品)出血。

4、紅糖水煎雞蛋食,治產後腹瀉。

5、雞蛋兩個,白糖30克,調勻後用開水沖服,治慢性氣管炎。

6、雞蛋一個,胡椒粉(七粒研粉),共煎熟食,治虛寒胃痛。

7、雞蛋一兩個,醋煮熟食之,或用白酒炒雞蛋或沖蛋食之,均治風寒腹瀉。

8、雞蛋一個調入白芨粉3克,每日早上用開水沖服,連續服食十日,治肺結核痰中帶血。

9、雞蛋一個取蛋白,調硼酸粉5克成糊狀,塗於消毒紗布上,敷於燙傷處,治小面積燒燙傷。

10、雞蛋白調茶油(油食品),敷患處,亦治小面積燒燙傷。

11、雞蛋黃調白酒、蜜糖成膏狀,敷患處,治燒燙傷。

12、益母草煮雞蛋:益母草30-60克,加水煮半小時,濾去藥渣,打入雞蛋兩個煮熟食用。有調經活血,消腫利水作用。適用於氣血瘀滯,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止,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癥。

13、何首烏煮雞蛋:何首烏60-100克,加水煮半小時,待藥水降溫後,加入雞蛋2-3個,煮熟後撈出剝去蛋殼,再放入藥湯中煮片刻,吃蛋喝湯。有補肝腎,益精血,養陰黑發,抗早衰作用。適用於血虛體弱,頭暈眼花,血虛便秘(便秘食品),須發早白,遺精,脫發,未老先衰,婦女白帶過多等癥。此法最適宜於虛不受溫補之患者食用。

14、枸杞煮雞蛋:枸杞子15-30克(或鮮枸杞葉100-200克),紅棗5-10枚,雞蛋2-3個,同煮熟撈出雞蛋。剝去蛋殼,再放入藥湯中煮片刻後即可食用。有滋養肝腎,調補脾胃,補虛勞,益氣血作用。適用於頭暈眼花,神經衰弱,心悸失眠,體弱血虛,視力減退,慢性肝炎等癥。

15、白糖蛋清羹:雞蛋清兩個,白糖50克,調勻,用開水沖服,每日兩次,可治小兒鼻出血。

16、海帶苡仁蛋湯:海帶30克,洗凈切條,苡仁30克,同煮爛,雞蛋3個打勻用豬油炒熟,倒入海帶苡仁湯,加鹽調味食用。有強心,活血,利濕,軟堅作用。適用於高血壓(血壓食品),風濕性心臟病等癥。以及作為癌癥(癌癥食品)病人的輔助治療。健康(健康食品)人食之更能祛病延年。

17、辣椒葉雞蛋湯:雞蛋兩個打勻,用油煎黃,加水一碗半,放入洗凈的新鮮辣椒葉60-90克同煮湯,加食鹽調味食用。有驅寒,止痛,養血作用。適用於虛寒性胃痛,不時噯氣,口淡無味,涎沫多而清稀之虛寒癥。

18、茼蒿菜蛋白湯:鮮茼蒿菜250克洗凈,煮湯,熟時加入三個雞蛋的蛋白,用油鹽調味食用。有養心,潤肺,化痰,消水谷作用。適用於高血壓頭昏腦脹,熱咳痰濃,睡眠(睡眠食品)不寧,飲食積滯等癥。

19、茶葉煮雞蛋:綠茶15克,雞蛋兩個,加水同煮,蛋熟後剝去蛋殼,再煮至水幹時食用。有化痰,止咳,平喘作用。適用於支氣管炎咳嗽,支氣管哮喘等癥。

20、沙參煮雞蛋:北沙參30克,雞蛋兩個,加水同煮,蛋熟後剝去蛋殼,再煮半小時,可加冰糖或白糖調味食用。有養陰清肺,降火除熱作用。適用於肺結核咳嗽,痰中帶血,虛火上升牙痛,咽痛等癥。

21、三七藕汁蒸雞蛋:雞蛋一個打勻,加入鮮藕汁30毫升和三七粉3克,加少許白糖調味蒸熟食用。有止血,止痛,散瘀作用。適用於胃潰瘍出血,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肺結核咯血等癥。

22、蛋花粥:大米100克煮粥,煮熟後,雞蛋兩個打勻放入粥中,加油、鹽、蔥花調味食用,有補益五臟作用,是老弱病殘、兒童(兒童食品)、孕婦(孕婦食品)的滋補佳品。

吃完雞蛋後不要立即飲茶

  有些人吃完肉食、雞蛋、海味等高蛋白質食物後,習慣於立即飲茶,以助“去味”、“消化”。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與蛋白質合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質,使腸蠕動減慢,從而延長糞便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不但易造成便秘,而且還增加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被人體吸收的可能性,危害人體健康。

切記吃完雞蛋不要做這些事(圖片來源:資料圖)

  絕對危險的五種雞蛋

  生活小提示:忌吃未熟雞蛋

  雞蛋蛋白含有抗生物素蛋白,會影響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使身體出現食欲不振、全身無力、肌肉疼痛、皮膚發炎、脫眉等癥狀。雞蛋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它們影響人體對雞蛋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未熟的雞蛋中這兩種物質沒有被分解,因此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雞蛋在形成過程中會帶菌,未熟的雞蛋不能將細菌殺死,容易引起腹瀉。因此雞蛋要經高溫後再吃,不要吃未熟的雞蛋。

  生雞蛋的蛋白質結構致密,有很大部分不能被人體吸收,只有煮熟後的蛋白質才變得松軟,人體胃腸道才可消化吸收。生雞蛋有特殊的腥味,會引起中樞神經抑制,使唾液、胃液和腸液等消化液的分泌減少,從而導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雞蛋的好處

  1.健腦益智。雞蛋黃中的卵磷脂、甘油三脂、膽固醇和卵黃素,對神經系統和身體發育有很大的作用,可避免老年人的智力衰退,並可改善各個年齡組的記憶力。

  2.保護肝臟。雞蛋中的蛋白質對肝臟組織損傷有修復作用。蛋黃中的卵磷脂可促進肝細胞的再生,還可提高人體血漿蛋白量,增強肌體的代謝功能和免疫功能。

  3.防治動脈硬化。美國營養學家和醫學工作者用雞蛋來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獲得了出人意料的驚人效果。

  4.預防癌癥。雞蛋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2,可以分解和氧化人體內的致癌物質。雞蛋中的微量元素,如硒、鋅等也都具有防癌作用。

  5.延緩衰老。雞蛋含有人體幾乎所有需要的營養物質,故被人們稱做“理想的營養庫”。營養學家稱之為“完全蛋白質模式”,是不少長壽者的延年經驗之一。

最營養的烹飪方法:

  雞蛋吃法多種多樣,就營養的吸收和消化率來講,煮蛋為100%,炒蛋為97%,嫩炸為98%,老炸為81.1%,開水、牛奶沖蛋為92.5%,生吃為30%~50%。由此來說,煮雞蛋是最佳的吃法,但要註意細嚼慢咽,否則會影響吸收和消化。不過,對兒童來說,還是蒸蛋羹、蛋花湯最適合,因為這兩種做法能使蛋白質松解,極易被兒童消化吸收。

  註意:茶葉蛋應少吃,因為茶葉中含酸化物質,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對胃起刺激作用,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

  一天吃多少:

  雞蛋是高蛋白食品,如果食用過多,可導致代謝產物增多,同時也增加腎臟的負擔,一般來說,孩子和老人每天一個,青少年及成人每天兩個比較適宜。

  蛋白好還是蛋黃好:

  正確的吃法應該是吃整個雞蛋,蛋白中的蛋白質含量較多,而其他營養成分則是蛋黃中含得更多。

誤區A:產婦吃雞蛋越多越好

  產婦在分娩過程中體力消耗大,消化吸收功能減弱,肝臟解毒功能降低,大量食用後會導致肝、腎的負擔加重,引起不良後果。食入過多蛋白質,還會在腸道產生大量的氨、羥、酚等化學物質,對人體的毒害很大,容易出現腹部脹悶,頭暈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癥狀,導致“蛋白質中毒綜合征”。蛋白質的攝入應根據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功能來計算。一般情況下,產婦每天吃3個左右的雞蛋就足夠了。

  誤區B:常吃雞蛋導致膽固醇偏高

  不會,因為蛋黃中含有較豐富的卵磷脂,是一種強有力的乳化劑,能使膽固醇和脂肪顆粒變得極細,順利通過血管壁而被細胞充分利用,從而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而且蛋黃中的卵磷脂消化後可釋放出膽堿,進入血液中進而合成乙酰膽堿,是神經遞質的主要物質,可提高腦功能,增強記憶力。

  誤區C:生雞蛋更有營養

  生吃雞蛋不僅不衛生,容易引起細菌感染,而且也不營養。生雞蛋裏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影響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導致食欲不振、全身無力、肌肉疼痛等“生物素缺乏癥”。另外,生雞蛋內含有“抗胰蛋白酶”,會破壞人體的消化功能。至於那些經過孵化、但還沒有孵出小雞的“毛雞蛋”,就更不衛生了!

  烹飪解密

  攤雞蛋:忌用大火,否則會損失大量營養。因為溫度過高時,雞蛋中的蛋白質會被破壞分解。尤其是顏色深,炸得焦脆的雞蛋,營養損失就更厲害。但是火太小了也不行,時間相對長,水分丟失較多,攤出的雞蛋發幹,影響質感。因此,攤雞蛋最好用中火。

  蒸雞蛋羹:雞蛋羹是否能蒸得好,除放適量的水之外,主要決定於蛋液是否攪拌得好。攪拌時,應使空氣均勻混入,且時間不能過長。氣溫對於攪好蛋液也有直接關系,如氣溫在20℃以下時,攪蛋的時間應長一點(約5分鐘),這樣蒸後有肉眼看不見的大小不等的孔眼;氣溫在20℃以上時,時間要適當短一些。

不要在攪蛋的最初放入油鹽,這樣易使蛋膠質受到破壞,蒸出來的雞蛋羹粗硬;若攪勻蛋液後再加入油鹽,略攪幾下就入蒸鍋,出鍋時的雞蛋羹將會很松軟。

  打蛋花湯:在湯滾之際加幾滴醋,則蛋汁入水即呈現漂亮的蛋花了。煮雞蛋:重在掌握好時間,一般以8分鐘~10分鐘為宜。若煮得太生,蛋白質沒有松解,不易消化吸收。若煮得太老,蛋白質結構由松變得緊密,同樣不易被消化吸收。

  特別提示:炒雞蛋忌加味精。雞蛋本身含有多量的谷氨酸及一定量的氯化鈉,若加入味精,加溫後這兩種物質會生成一種新的物質——谷氨酸鈉,即味精的主要成分,雞蛋本身的鮮味反而被掩蓋。
標籤:
瀏覽次數:286    人氣指數:486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假日沒半的男女朋友沒事就約我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粉絲專頁剛用的來幫我加油把感恩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