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燕歌(上)/莫之執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吻瞬間,意外遇見愛/羅斯提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上屋頂,微型天堂/詹偉雄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3.06.24  天氣:  心情:

◎詹偉雄


「人們上屋頂做什麼?」這不是一個古老的問題,恰恰相反,這是一個很現代的問題。

不論東方或西方,在「現代」之前,屋頂都是一個「意象」,做為某個建築向遠觀者傳遞意義的象徵符號,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事實上,這些古蹟建築內部大多沒有通往屋頂的階梯。

固然古人的建築技術有限,蓋不出如今日大都會裡可觀的高樓,因此屋頂的view差別不大,
或多或少因此減低了他們利用屋頂的欲望;但我們寧可相信,古人不上屋頂,那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根本不需要屋頂。

鋼筋混凝土現代建築的出現,催生了現代的平台式屋頂,一方面,屋頂必須容納許多機能性設施,
例如水塔、升降機房、空調設備、電視天線...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樓層的加高,容納的人口多了,
屋頂必須做為緊急狀況發生時的避難平台,屋頂自此也有了堂而皇之的入口,
方便各類技師和工作者(當然也包括其中的住戶和上班族)使用。

但,顯然,「上屋頂」還有更深邃的意義。

法國巴黎西郊的Poissy小鎮,上個世紀的瑞士籍現代主義建築師柯比意(LeCorbusier)
在此留下了一幢經典建築Villa Savoye(常見的中譯為「薩伏依別墅」),它之所以被視為「經典」,
在於這座興建於1928至1931年的度假住宅,具體而微地實現了柯比意自己提出的現代主義住宅建築「五要點」──
架高的底層、屋頂花園、自由平面、橫向長窗、自由立面,不管從理念還是營造工法,都深深影響了後世。
對於21世紀的我們來說,造訪Villa Savoye的驚奇也許已不再強烈,因為比它更「現代」的住宅我們已閱歷不少,
然而,當你從二樓順著斜坡走道、沿著水平長窗,緩緩走上三樓的屋頂花園
(當然也緩緩地以目光狩獵著周遭森林裡一株株靜默的樹梢)之際,你仍然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感。

日劇裡,有著數不清的「上屋頂」場景:碰上道德兩難的醫師、糾結青春情感和自我迷惘的中學生、
遭遇辦公室權力鬥爭的上班族、苦思不得其解的警探或檢察官...而既然來到屋頂,從做為觀眾的我們之視角看來──
這些主角或配角們的「生命處境」立刻丕然一變,變得──或多或少地──詩意(poetic)起來,
他們或者仰望天空的藍天白雲,或遠眺綿延而去的都市積木盒子板塊,或凝視著下方流動的車流與人;
也就是在屋頂,觀眾開始經歷演員們的內心戲,我們都知道,在屋頂上,他們不再是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所說的
「前台」人生表演者,而是喘口氣,回復了「後台」的誠實模樣的真摯人。

「現代性中的生活」(life in modernity)有多層涵義:一方面,高度理性化的社會
派屬給每一個社會成員某個特定的分工角色,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編織起例行的、往復的、單調的行事秩序,
這樣的如機械般嚴謹、冷酷的規則,有助於經濟效率,卻常常挫傷著初來乍到、血肉之軀的社會新鮮人,
也隨而在日後,將這些菜鳥規訓成愈來愈沒有情感的老鳥,這即是德國社會學家Max Weber所說:
現代社會宛如「鐵牢籠」(iron cage)此一隱喻的由來。

另一方面,現代人也是具有高度「反思性」(reflexivity)特質的人,人們會反芻在時間之流裡的各個行動經驗
與原先預期之落差,而來調整下一個行動,以保持自我統合之完整,也就是將自身的過去、現在、未來,
動態地組合到一個調理一貫的「敘事自我」(narrative self)之中。英國社會學家Anthony Giddens 指出:
現代人正因有如此的反思能力,可以隨時在夾縫中創造出自我的新敘事,方不會完全地沉陷到社會的宰制網絡中,
被他律的訊息汪洋所吞沒,甚而在某些機緣中,還具有創造新社會結構的力量。

屋頂,很自然地,在現代城市社會中,就是這樣一塊「自由的租界」。

屋頂以下,是都市的經濟生產場所,每個分工角色像是一顆顆小齒輪般,奮力地向前運轉,
這裡有森嚴分明的表訂規則和潛規則,人們能忍受得了這些成規中的乏味、非人性與重複,
乃是人們抱持著某個奔赴「理想自我」的嚮往;而一旦社會的威脅加重、理想自我敘事遭遇解組威脅、
道德與倫理迷惘之際,此際的人們立刻必須逃離鐵牢籠,或立刻阻絕傷痛來源,或接受山川自然的撫慰,
或者置身一清澄透明又靜謐的時空,把所有來龍去脈好好調理一遍,重新來建構一個嶄新自我,當然,
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們難以立刻抽身離開水泥森林,因而此際,你我頭上的屋頂,便適時而便利地成為了詩意的失樂園。

當人們走向屋頂,也是人們個體性(individuality)開展的時候;柯比意、日劇導演,
還有陳敏佳攝影作品裡的攝影師和主人翁,都觸碰到了現代城市中最奧妙的空間,在這麼一小段垂直升降的距離內,
確確實實,那兒──有個微型天堂存在;不管是在巴黎、東京,還是台北。



●2013/06/24 自由時報

標籤:
瀏覽次數:107    人氣指數:2087    累積鼓勵:9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燕歌(上)/莫之執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吻瞬間,意外遇見愛/羅斯提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