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280693
 Maggi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我喜歡朋友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晚安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那又怎樣
作者: Maggie 日期: 2012.11.11  天氣:  心情:
許多時后我們遇到生命的破口,我們埋怨,痛苦,

久久無法自扙.若你真的看了這本書

一樣和深受感動~是啊.一切一切破碎,但那又怎樣


那又怎樣的一年


  被大人否定久了,
  你知道那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嗎?

  那年暑假,
  道格家搬去一個他覺得蠢到不行的無聊小鎮,而且……
  老是在外喝酒的老爸一回家就暴力相向,
  體育老師故意找比道格重六倍的人跟他摔角,
  心愛的簽名棒球外套被爸爸的酒肉朋友偷走了,
  在戰爭中失去雙腿的大哥找工作四處碰壁,
  二哥被當成偷竊慣犯,
  難以啟齒的,還有道格的閱讀障礙……

  但是,那又怎樣?那又怎樣?
  一年過去了,透過奧杜邦的鳥類圖畫、星期六的送貨任務,
  道格愛上這裡,也翻轉了負能量的生活環境,得到自我成就與肯定。

  「上一次有人說我很不錯是什麼時候?我並非一無是處。
  這一次,我要讓所有的鳥都回來!」--道格

本書特色
  
  紐伯瑞文學獎《鯨眼》、《星期三戰爭》金獎作者蓋瑞.施密特最新力作
  儘管世界破洞百出,他仍有扭轉人生的力量!
  誰在成長過程中,沒遇過一兩個被教育放棄的道格?
  你將看見一個男孩潛能的覺醒、生命微渺卻偉大的感動!

  生命一波波衝擊,彷彿再沒什麼可以「被珍惜」的道格,直到發現了奧杜邦的《美洲之鳥》(Birds of America)畫冊,他對那些美麗的鳥類一見鍾情!當這部小鎮之寶一頁頁被買走了,道格決定要捍衛自己堅信的……

  「如果你發現了有什麼東西是完整的,你會很想讓它可以保持下去。」
  「原來,你有能力去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你知道那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嗎?

文/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這是一部適合少年到年輕人自讀的小說。順著這部小說,作者開展了美國歷史、生態意識、家庭議題、繪畫與欣賞技巧……甚至是鳥類知識。而道格的形象是那麼具有普世性──

誰在成長過程中,身邊沒有遇過一、兩個被正統教育放棄的道格呢?


去年四月二十六日,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搜尋網站Google出現了一排手繪鳥圖,一時之間,使用者不易聯想到圖的涵意。不過全球的鳥迷們一看到那手繪獨特如詩的筆觸,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的名字遂隨之浮現,那是google doodle為奧杜邦兩百二十六歲冥誕所獻上的致意。

 奧杜邦可能是自然史上最偉大的動物手繪畫家,他手繪四百三十五種鳥類的《美洲鳥類》與後來完成的《北美洲的四足動物》(Viviparous Quadrupeds of North America),被譽為十九世紀最重要的出版品之一。《美洲鳥類》初版書被稱為「雙象版」(double-elephant folio),因為裡頭的鳥圖幾乎都是等比例繪製的,原版非常巨大,近年在拍賣市場上,被稱為世上最昂貴的書。但這部書「昂貴的價值」,並不在於拍賣的價錢,而在於它啟發了一種「不殺鳥而能判斷鳥種」的未來趨勢──多年之後,全世界拿著一本圖鑑與望遠鏡觀鳥的人口漸漸超過了拿著獵槍殺鳥的人口,奧杜邦這個名字,幾乎要成為美國本土……不,世界觀鳥歷史上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奧杜邦本人的經歷與終生投入鳥畫的毅力,就具有傳奇性,為了畫鳥他妻子離他而去,《美洲鳥類》整整耗費他十二年的光陰。因此,在美國有不少以奧杜邦畫出《美洲鳥類》的故事為設想核心的小說或繪本。而你手上這本蓋瑞‧施密特(Gary D. Schmidt)的《那又怎樣的一年》,肯定是其中最具巧思與細膩度的作品之一。

 小說以喜歡棒球的少年道格為核心,作者一面鋪敘他所位處的美國中、下階層社會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境,一面藉由小鎮議會單頁單頁出售圖書館《美洲鳥類》的昂貴珍本,以籌措財務的情節,誘發出作者想要傳達的自然意識與人性觀察。在敘事的過程裡,施密特很有企圖心的將美國的歷史、《簡愛》這部小說,以及鄉村文化羅織進去。

 少年道格是陷入父親與兄長語言暴力陰影,又被學校正統教育視為邊緣的孩子,他是「每次你覺得人生很美妙的時候,就一定會有什麼事情來破壞」的悲傷少年。但這個少年本身具有極強的數字能力與觀察力,以及藝術潛力。隨著故事的發展,少年藉由外力與自身,漸次掙脫現有的枷鎖。簡單的說,這是一部典型的少年成長小說,小說的收尾還稍稍落了俗套,與眾不同之處在於裡面細膩的生態隱喻。

 奧杜邦的作品在科學與美學上,俱皆獲得極高的肯定,一方面是他當時所觀察的鳥類,不少都已然絕種,《美洲鳥類》因此成為我們意想那些謎樣生物的可貴窗口。而奧杜邦將鳥與生態環境,甚至是與人類關係運用構圖表現出來的手法,勝過千言萬語的描述,更是獨步生態畫的宏觀視野。我至今只看過中國的版本《鳥類聖經》,開本雖僅有原著的八分之一,仍然令人震懾感動,奧杜邦卓越的美的直覺,使得這部書至今仍遠遠超過此刻市面上你能翻閱到的手繪圖鑑。

 小說充分運用了這兩點,去進行明喻與隱喻。在不妨礙閱讀樂趣的情況下,我要特別提醒讀者思考各章節所選擇的鳥種,與主人翁人生遭遇之間的關係:道格有時覺得自己像畫中的「大愛斯基摩杓鷸」,有時像「大嘴海鸚」,有時像「褐鵜鶘」,有時像「大黑背鷗」……作者將少年的自我意識與成長歷程,以鳥為喻,有時「孤孤單單」,有時「正要邁向這個世界」,有時「放棄了天空」。施密特的文字就是一種文字素描,把少年道格的生活編織進畫作中。

而作者也藉老圖書館員包爾先生指導道格作畫的過程,做了一次美學分析與繪畫常識介紹的課程。當然如果你細讀,也將發現裡頭隱涵著心靈啟發的意味──藉由作畫,道格發現了自然界的迷人,也漸次展開了探索靈魂深邃的可能性。

 我認為這是一部適合少年到年輕人自讀的小說,也是一部適合由家長與教師伴讀、導讀的小說。因為順著這部小說,作者開展了美國歷史、生態意識、家庭議題、繪畫與欣賞技巧……甚至是鳥類知識。而道格的形象是那麼具有普世性──誰在成長過程中,身邊沒有遇過一兩個被正統教育放棄的道格呢?

 只是我衷心希望讀者(或伴讀者)也能參照小說裡,所提到的那些《美洲鳥類》裡的頁面,去搜尋圖片或資料對照閱讀。因為那些動人的畫作、鳥類知識,或許將與小說情節,協助讀者反思施密特藉由道格敘事時使用的那句口頭禪:『你知道那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嗎?』

 那個感覺,包括了被錯誤的教育體系歧視的感覺,第一次在野外看到黑鳶的感覺,童年時因為被讚賞而終於發現自己並非一無是處的感覺,被陌生的文學或藝術作品打動的感覺,第一次,或再一次提筆作畫的感覺……。

 於是,這本書就不再只是一部描述美國少年的成長小說,而是你也重構了屬於你的成長史,最終甚至可能滲透進你閱讀或伴讀時所重述的故事,成為一部新的成長小說。

http://www.gkids.com.tw/newbook/FA004/index.asp
更多關於本書筆記~分享~~
標籤:
瀏覽次數:101    人氣指數:101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我喜歡朋友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晚安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