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581769
 夏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夏木的非婚主義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讓人不再寂寞的拿鐵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探討邱妙津的《鱷魚手記》
作者: 夏木 日期: 2009.02.05  天氣:  心情:
惹內/鱷魚,符號予接受
——探討邱妙津的《鱷魚手記》
夏木

第一章、肢解符號
一、鱷魚
《鱷魚手記》(本文以後簡稱《鱷》)首段,邱妙津(本文以後簡稱邱,或作者)巧妙地諷刺了「大學畢業證書」這張「輕薄」的「大」紙:

西元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日從教務處註冊處窗口領到大學畢業證書,證書太大,用兩手抓著,走在校園裡掉了兩次,一次落在路旁的泥濘,用衣服擦乾淨,另一次被風吹走,我在後面不好意思地追逐,它的四個角都被折到。心裡忍住不能偷笑。

泥濘,真的只是泥濘嗎?作者是否暗示大學生活?或者大學本身?這裡的「證書太大」,指的真的是那紙證書,或者那些大學生歲月不堪回首;「被風吹走」,筆者看到的彷彿是作者設計給讀者的畫面,讀者追逐著作者的文字字句,追逐著風,跟隨敘述者「我」的腳步「不好意思地追逐」那紙,明明是敘述者的證書,是敘述者的持有物,何以「不好意思」?而四個角被折的那紙,「心裡忍住不能偷笑」,在此,敘述者是笑追著證書的自己,還是,為自己的大學生活披了層黑色幽默?筆者假設敘述者「我」即作者邱妙津,而接著在文本舞台上演出的「鱷魚」、「太宰治」、「三島由紀夫」、「村上春樹」,都是邱妙津給自身某部分特質的「代號」,亦即筆者在本文中所要極力闡明的,筆者在作者的筆觸中發現,作者與這些「代號」,有著相當高的同質性,由敘述即可見:

「你過來的時候能不能順便帶一些玩具過來?」『鱷魚』說。
「好啊,我帶來我親手縫製的內衣好了。」『太宰治』說。
「我送給你全世界最華麗的畫框,可以嗎?」『三島由紀夫』說。
「我把我早稻田的畢業證書影印一百份貼在你的廁所。」『村上春樹』說。
作者用這些代號和敘述者對話,筆者所見,是作者剖析內心的自白,「就如胡塞爾所評論的那樣,正是我們的解釋使對象成為我們的對象(Hua 19/397)」 ,作者的意圖,除了將自身特質灌輸於她所列舉的那些文藝人形象太宰治、三島由紀夫、村上春樹這些「代號/符號」裡,同時,也引導了讀者,從那幾個形象中,幻想敘述者的形象,乃至於作者的形象,而這當中,是有相當的風險存在的,所謂「借彼喻此」,要完全百分之百貼切形容,尚有疑慮,然而作者在這兒也用了這形象本身的特質,甚至背景、身份,筆者列舉其一部份:
太宰治(1909.6.19~1948.6.13)《人間失格》:「我一直生活在羞恥頗多的日子裡。/自己對於人們的生活總是摸不著頭緒。」
這四個「符號」裡,邱妙津為自己選用了「鱷魚」,並以「惹內」名之。邱妙津的用意何在?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
胡塞爾在《內在時間意識的現象學講演錄》開頭引用奧古斯丁《懺悔錄》(Confessions)第二卷第十四章:「那麼時間是什麼?如果沒有人問我,我知道,但當我想向提問者解釋時,我卻不知道了。」 假設邱妙津書中的鱷魚,所渡過的每分每秒,正是這句話的寫照,每個時刻都在擔心自己突兀,擔心自己外露於人群中,作者這樣形容鱷魚:「鱷魚是個勤勞的工作者。正確地說,是勤勞到曬乾一塊錢郵票貼滿浴缸的那種勤勞。」 為何如此勤勞?勤勞到連貼滿浴缸的這種細節都可以注意到,鱷魚的,勤勞的獨特的「敏感」:

那天下班,鱷魚就不敢再去聖瑪莉上班了,乃至於不敢再踏進任何一家麵包店。……/它辭職,連當面對店長說一聲也沒。因為鱷魚想店長一定早已看出它是鱷魚,一定是他把關於麵包的消息給小雜誌社。證據是:雜誌的消息竟然漏去泡芙而改以無糖麵包類,這不正是在店理出現的模樣嗎?店長在時,只挑便宜的無糖麵包吃,以免薪水被扣光,等他溜班,再偷吃盒裝的各色泡芙。

作者用無生物的事物的「它」做為鱷魚的代名詞,而不是動物的「牠」,是否也是種宣示?對於性傾向不平等的憤怒宣示?看不出性別的人稱代名詞,連動物的「牠」都不合乎作者苛刻的文字完美追求,然而,鱷魚,被小說中人們視作異端、異類,是否當真「無生命」?沒有血淚。
鱷魚只是在顧客討論鱷魚喜好之時,插上了一句話,表達自己喜歡的其實是泡芙,從此,卻連嗜吃泡芙的口慾都被剝奪,工作權也被剝奪,在人群中,和而不同或者同而不和,這是筆者關注的。
連享受「吃泡芙」這樣的小幸福,都害怕被赤裸裸呈現在他人面前,連這種小幸福的權利都被剝奪。第三手記的最末行:「媽呀!我沒辦法不吃泡芙啊!」 即便可能是作者本人的愛好,筆者認為,以「性別」觀點出發思考,無不可能,單句成行,不也是種強調的宣示?強調只專屬於敘述者的小小口慾幸福。
所謂同志,queer。新品種的同性戀,驕傲跟舊時代斷裂。前愛滋與後愛滋,其間並無連續,氣質之異是要開國改元,重新正名的。故而先得釐清,不是gay,是queer。阿堯說,queer,怎麼樣,我就是這個字,我們跟你們,本來就不同,何須言異!……同性戀,這是政治不正確說法。Queer則不,管它男的女的黃的白的黑的雙性的變性的,四海一家皆包容在內,queer名之。

出現「queer」(酷兒)這個名詞的時候,直到紀大偉、洪凌才竄起的酷兒文學風潮,借用這個法國詞彙,從八十六歲死於愛滋的傅柯那裡,朱天文於《荒人手記》特意添上這麼一筆,是否補足了邱妙津的「鱷魚」缺憾,抑或,邱妙津已覺得「鱷魚」這個符號適用於自己的年代。後九零,「酷兒」名詞的出現,是否顯示「鱷魚」已經有逐漸被人群重視,進而代之更有包容性、更富有範圍的「酷兒」,這是人的妥協,或者仍然是二分。

如果有所謂關於人種的百科全書,鱷魚的學名可能是「善於暗戀他人的呼拉圈(或防盜鈴之類)」,理想上百科全書的編者應該善用比喻,當然這只是對未來人類的期許。呼拉圈(或防盜鈴之類)的注釋是:機能啟動之後會發出自鳴式的聲響。

何以邱妙津於此用「發出自鳴式聲響」來給鱷魚做註解,筆者的看法是,她想發出的聲響,即便是無聲,也寄望有聲,那聲響是一種嘶吼、一種撕裂心肺的吼叫,對於「鱷魚決定從此把暗戀對象統統叫做安部公房某號,依序編目下去。大概是讀了此人的《他人之臉》後,……此書也啟發它終究必須付、諸、行、動。」鱷魚的確付諸行動,但卻得到以下的回應:

鱷魚先生:收到你稱呼我為安部公房1號的暗戀錄音帶,感謝得陰毛都要掉光。本人非常害怕加入你那黑箱子合唱團,被暗戀原本是幸福的,但難道你沒有自知之明,只要是由你拿起指揮棒,我們這些安部公房的合聲,悲傷都真雄壯。特借報紙一角與你畫清界限。

在鱷魚的世界裡,姑且不論安部公房,的符號意義,把自己暗戀的對象分門別類通通歸在這一個框框裡,那個符號的籃子裡,裝滿鱷魚的暗戀心酸,它暗戀的對象並非是安部公房,而是某號,在旁人眼中也許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然而它鼓起勇氣跨越界線的時候,對方卻用「報紙一角畫清界限」,有嚴重到需要登報澄清的地步嗎?只不過是一段暗戀的心情罷了,連這樣都不被允許的它,情感如何尋找出口?「發出自鳴式聲響」,邱妙津想形容的鱷魚,是關於鱷魚的吶喊,或者是鱷魚也需要偽裝自己而融入人群,方能「欲蓋彌彰」?又,那種「掩耳盜鈴」的作法,騙得過別人,卻騙不過自己。

第二章

第五手記裡,鱷魚熱,被作者昇華,她提出了兩個人名,同時也將筆者引導進她的思路中按圖索驥。

談一談賈曼(Derek Jarman)和惹內(Jean Genet)的關係。

筆者就鱷魚的化名「惹內」,肢解鱷魚這個符號,這符號將鱷魚的窘境、困境寫到極致尚‧惹內,一個生活際遇超乎常人理解的作家,筆者以下會進行深入探討。從一張「鱷魚召集令廣告」裡,鱷魚俱樂部,似乎是鱷魚最後的一線希望,它沒想過還有其他的鱷魚,同樣的,它甚至不宜有他覺得那絕對是真實的真實:

召集令:各方老鱷魚注意,下次集合時間十二月二十四日午夜十二點,地點在鱷魚酒吧一00號房,將舉行化名聖誕舞會。鱷魚俱樂部敬啟
自從鱷魚撿到那張召集令後,它興奮得幾天睡不著,沒想到還有其他的鱷魚,並且大家已經成立俱樂部!這麼說,它有個地方可以去,有人可以講話囉?鱷魚激動得流大顆眼淚邊吸吮著後棉被的四個角角。……他們請鱷魚簽下化名,它簽署「惹內」,低聲問他們:「大家都是鱷魚嗎?」服務生微微點點頭,鱷魚害羞得想鑽進簽名桌底下,看到「惹內」旁的簽名是「賈曼」。

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將「惹內」作為「鱷魚」的名字,此一符號學的建築架構,穿插敘述於《鱷》之中,作為「同志」本身對自身認同(self-identity)和出櫃(coming-out)的掙扎和困境。此一意向性(intentionality) 同時兼具邱妙津的兩樣動機:動詞的意向(intend)和名詞的意向(intention),《鱷》一書中並未對「惹內」這個名字多添任何華麗外衣,甚至巧妙隱去尚‧惹內(Jean Genet, 1910~1986)的全部名諱,筆者假設這是作者對惹內的一種崇高尊敬,乃至膜拜的地步。
二十世紀法國小說及評論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在文集《文學與惡》(Literature and Evil)如是說:「惹內最引人處是他的生命,而非作家惹內的創作 。」又說:「文學不是純真無邪的。它自覺的暗藏著罪惡。」筆者並不完全認同前段話,延續邱妙津的《鱷》小說研究,分析著力者有三:
一、 惹內的私生子身份(母親是妓女,且被其拋棄)
二、 惹內的慣竊、牢獄、男妓生活
三、 惹內的作家身份
深入惹內創作的內心世界,亦即對於「母親」的具像化:

若欲描摹它,我再創了這纖小物體,但接踵而來的意象卻橫插進來:在一柱燈光之下,在城市的某個街道上,我正在書寫著,一個小小的老女人蒼衰的面孔。無論那面孔是哀傷也好、偽善也罷,我無法辨明。她趨近我,告訴我她是多麼窮苦,並向我乞錢。那張月魚般面孔的柔和質感,讓我立刻察覺到:那女人才剛從監獄出來。/「她是個賊!」我告訴自己。當我遠離她,某種緊繃刺激的沈思自我內在深沈竄生。在心靈深處的省思使我思忖著——也許,我剛剛撞見自己的生母。我對於那個在搖籃時期就遺棄我的女子一無所知,然而我希望自己碰見的、向人乞討的老女賊就是她,我的母親。

敘述者「我」,在日記體的寫作中,讀者將之與作者本人尚‧惹內結合是無可厚非的,對此,邱妙津在《日記》中收錄的詩作〈Mirror——向塔柯夫斯基致敬〉:「沒有距離,愛即暴死。」是否對於惹內的遭遇、邱妙津本身同志身份社會遭遇,以及安德烈‧塔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1986)這部自傳色彩最為濃烈的電影作品《鏡》(Mirror),三者之間的同質性是筆者研究的重要關鍵課題。
「我對於那個在搖籃時期就遺棄我的女子一無所知」,假設敘述者即是惹內本人的化身,突然撞見自己的生母,以及見了她之後自己該說些什麼,諸如此類的想法對於惹內來說,這想法可能在他腦海中翻騰千萬次,然而,惹內輕描淡寫的這一幕,字字珠璣,「接踵而來」、「意象」、「橫插」,這三個法文詞彙的意義無論如何翻譯的意義差異不大,三個詞彙,卻盡寫惹內對「母親」形象的想望、渴望,這樣深切的思念到最後走向——怨恨。
在僅只一柱燈光的街道上,這是作者給母子相遇場景的描寫,作者兼具編劇作家的身份,這裡的描寫是有意義的,在於敘述者對親情的一線渴望,敘述者「我」正在寫作,這個動作意味著情緒的一種抒發,寫作是需要自我空間的,而在這樣的空間裡,敘述者仍會「不經意」觸動內心深處的親情神經,不直寫「母親」,而寫「一個『小小』的『老』女人」、「蒼衰」,在此,「小」、「老」,或由於對母親形象的不確定,或由於對母親想望和埋怨複雜情緒的交織,敘述者知道自己隨著歲月成長,也知道自己的母親隨之年老色衰,這樣的筆觸是冷冽的,客觀如劇場上書寫人物、場景、道具等,甚至連情節的鋪排都像刻意抽離情緒一般。
「『無論』那面孔……」句號後的此句子,「無論」二字看似無意,其實雙關,帶出接續的情節,老女人向敘述者「我」,「趨近」,對於一個陌生人向自己走近、並且「乞錢」,敘述者的第一個念頭不是掉頭就走,而是捕捉了老婦「月魚般面孔的柔和質感」。何以「月魚」、「柔和質感」和監獄的形象做結合?
「『那女人是個賊!』我告訴自己」,敘述者在心底深處吶喊,是否也是對自身存在的吶喊?是對那老婦人?或是對自己?或是對於出身的無法認同/或認同?矛盾和掙扎一體兩面存在於敘述者的情緒。「遠離」是敘述者的下一個連續動作,筆者在此彷彿看見作者的分鏡切割畫面,近距離無法辨別錯綜複雜的心緒,拉開距離是不錯的作法,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在通向語言的途中》(Unterwegs Zur Sprache)書中藉由海德格和手塚的對話提到「舞台是空的/這種空要求觀眾格外專心」 ,「空」或者指舞台,或者海德格所暗指的語言的舞台,在此,筆者將之借為「距離」之「空」,越是近距離的毛線球團,越應該拉開距離觀望。
作者接著描寫「遠離她,某種緊繃刺激的沈思自我體內……,然而我希望自己碰見的、向人乞討的老女賊就是她,我的母親。」蘊含於敘述者(或作者自身?)內心錯綜複雜的情感,對親情的想望,到最後,幻化為對母親以「老女賊」稱之的結局。小型的劇場描寫,卻極具張力,在最後一刻將對於親子之情的羈絆,一句「遺棄」、「一無所知」,鏗鏘有力,盡抒己怒己怨,甚至,使筆者進一步思考到,這是否敘述者/作者之所以偷竊、成為慣竊、屢屢進出監獄,一切一切的萬惡淵藪。
再者,以「老女賊」、「老乞丐」進而與自己內心深處母親的形象結合,使敘述者感到「熟悉」的原因為何?若純粹是年紀,那麼,何以用這樣不堪入目的字眼形塑「她」,私生子的身份,在某種同質性上,於惹內所處的二十世紀的法國社會,不見容於世的程度,是否與邱妙津所處的八零年代台灣,相當。
筆者將於本章分節比對尚‧惹內的《竊賊日記》、安德烈的《鏡》,對於邱妙津《鱷魚手記》書寫策略、描摹筆法等各方面的異同特點,接著對照2007年底印刻出版的邱妙津《日記》,藉此解構邱妙津這位,超越前者1962年郭良蕙《心鎖》以「亂倫」為書寫主題在文壇掀起軒然大波的「心鎖事件」,導引後者,紀大偉、洪凌的酷兒文學,邱妙津的重要性,不應以單純的「同志文學」看待,筆者將據此論文分述。

以下援引《鏡》(Mirror)片中的簡體中文字幕,旁白:

人的身體像單人的囚房
靈魂煩厭密實的外殼
帶五戈比硬幣大的耳朵和眼睛
還有骨頭穿著的多痕的皮膚
穿過角膜
飛向天空

乘著冰輻條的鳥車
通過自己的活監獄的柵欄
聽到森林、河流
七個大海的聲響
靈魂不能沒有軀體
就像軀體不能沒有衣服
沒有意念
思維和詩句
猜不透的謎
返回著
是在無人跳的廣場跳舞
我夢見別的靈魂穿著別的衣服
它在燃燒,從膽怯
奔向希望

像燃著的酒精
在地上無影地消逝
在桌上留下了丁香作紀念

孩子,跑吧,別埋怨
可憐的歐里迪克
用小棍子驅使你的銅桶箍吧
只要還能聽到自己的步聲
和大地鏗鏘的聲響

以下是邱妙津收錄於《日記》中的〈Mirror鏡子:向塔柯夫斯致敬〉

是情人
愛在等待中蜜釀熱情的蜂巢
而分離使死亡潑濺進生命意識割碎玻璃
橫亙內在沙漠和玻璃的莫名性
中間是距離以及距離
小狗吠叫,海風呼嘯船隻無法靠岸,身體祕密振動渴望玻璃與玻璃交割
母親攜著孩提的我,女人牽著兒子的手
太燒灼也太恐懼
沒有距離愛即暴死。
也是母親
分離後始展開無涯無境的依附
而愛暴死練黑靈魂才返回真實的愛戀記憶
在夢中等待一次又一次幼時母親推門而入的鈴聲
沒母親臉的長長長長空的愛的欠缺
無人鞦韆搖盪,腳步聲穿過陰暗迴廊,鏡子碎裂映出母親同時是女人的臉
女人攜著孩提的我,母親牽著兒子的手
太荒疏也太乾涸
死亡與分離是對愛的唯一渴望

兩相參照對應,筆者大膽假設邱妙津於觀看《鏡》之時,將電影中小男孩的形象投射到了自己的身上,從而引發她寫下這似詩的文,而這文又受到尚‧惹內這位作家或是作品或是本身際遇的影響,筆者的假設出於以下幾點依據:
「人的身體像單人的囚房」,這與惹內的牢獄生活有強力連結(combine),而邱妙津給安德烈的《鏡》所下的註為:「導演的自傳/如詩的形式/如詩的內容」 ,寥寥三行,是在向塔柯夫斯致敬,或惹內?或現實?或創作中的自我?囚房對於人最大的限制,在自由,而連自己的身體都像是禁錮自己的靈魂的囚室,並且是單人的。孤獨、寂寞,是這些作者不約而同的共鳴,只是他們書寫底下顯現的形式不同,筆者就這些作者的年代、國別、背景、際遇、創作方式、創作風格等各方面,以及其各細項與文學傳播兩兩互相結合,列表為筆者進行比對分析之後的假設,詳細分述如下:
創作者 邱妙津 尚‧惹內 安德烈‧塔柯夫斯
死亡年紀(Age) 27 77 55
年代(Era) 1969~1995 1910~1986 1932~1986
地區(Location) T→F F→□ R
創作手法(Skill) 蒙太奇 逆向思考 蒙太奇
創作方式(Way) 小說
《鱷魚手記》 編劇、小說
《女僕》
《竊賊日記》 電影
《鏡子》
創作態度(Attitude) 八0年代以來社會風氣 戀母與自戀complex 戀母與自戀complex
創作趨勢(Trend) 自殺 自然死亡 自然死亡
▲註:T為Taiwan;F為France;R為Russia;□為眾。

以上表格幫助筆者進入結語的思考,在此列出流程,亦為筆者於本章所做的小結。
「死亡與分離,是對愛的唯一渴望」作者創作此句之時,值《日記》一九七八,亦即《蒙馬特遺書》終章,分割敘述的手法,凌亂,「確」有「序」,邱慣於在〈序〉表露出自己的創作意圖,或者所謂「原樣派」(Tel Quel)與榮格的原型理論,某種程度上的聯繫並未見於作者的創作中,反之,在創作第一本書《寂寞的群眾》之時,邱妙津具有的是界乎佛洛依德對於夢的解析之外,以及榮格對精神分析學派所首重的「原型」,諸如同一人身上,同時存在著達爾文的人格和索緒爾對於符號、語言的追求,作者徹底將「符號」此一概念,移植於「惹內」之上,《鱷魚手記》一書,以名為「惹內」的鱷魚,以及作者創作的敘述者故事,兩相穿插出現,交互的閱讀跳躍,筆者初步以法國的尚‧惹內《竊賊日記》對比於邱妙津《鱷魚手記》。
惹內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相較於他的創作,於《文學與惡》被其譯作者阮慶岳轉引於《竊》的導讀之中:「惹內最引人處是他的生命/而非作家惹內的創作 」這種說法使筆者想起一段查里曼大帝和騎士的對話:

武士甲冑的喉部清楚傳出人聲:「陛下,在下並不存在!」
「太放肆了!」大帝怒斥,「我們這裡居然有一位不存在的騎士!好好檢查看看。」
阿吉洛夫看來遲疑,但還是緩慢而堅定地掀開面罩。頭盔竟是空的!插上七彩羽式的白甲冑裡,空無一人。
「妙!妙!誰想到有這種事哩!」大帝喊道,「如果你真的不存在,你如何進行你的任務呢?」
「我的力量來自意志力,」阿吉洛夫說,「以及我們神聖使命的信念!」

沒有了實在形體,只憑藉一股意志和信念,存在於甲冑裡,那位所謂「不存在的騎士」,就像是「惹內」這個符號在《鱷魚手記》裡所發揮的作用。

第三章

實化與虛化:鱷魚旁及戲劇女巫

《馬克白》和《慾望城國》、《血手記》、《蜘蛛巢城》、《羅生門》裡,不約而同都有一個「女巫」的形象,前四者,是用了「女巫」這個實化的形象,寄託人對於權力慾望的渴求,而造就了沒有節制的野心所導致的悲劇。
前四者,探討的主題如下:一個人如何從內心壓抑已久的渴望、慾求、願望,野心一路壯大,到最後犯下滔天大罪甚至自我滅亡的,一段心路歷程。假設這四者的敘述者皆為A,A碰到女巫之前,可能只是一個有才有能、深受器重的大將軍,或為《蜘蛛巢城》的主人公鷲津,或為馬克白;藉由女巫的預言,投下一顆引爆彈:「以後你會成為國王(或城主)。」這便是引爆一切情節的開端,然而,在A野心自我膨脹前,必定有著顧慮和顧忌,這時,A身邊,必然有著一位「牽手」,亦即妻子、夫人,藉由這位女士的推波助瀾,A才真正下定決心要謀取高位,「她」的存在,和A面對罪惡跟權勢慾望、野心相比之下,有過之而無不及,披著「寧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外衣,皮肉之中沸騰的女人的血液,因著膽大、心細,更為心狠手辣,於是「她」扮演起催逼A的角色,透過他們兩人在劇中對話的台詞,也道出人性慾望無窮無盡的可怕。
女巫的預言,扮演四劇情節的導火線,而原劇所突出的女性意識,則可從「她」的角度出發探究,從A的對話中再加以強調側寫,這便是虛化的一種,實化指角色本身、意象本身,虛化則是由意象轉化,或為人物,或為信物,或為儀式等形式。
以下節錄《馬克白》:
LADY MACBETH: To bed, to bed. There’s knocking at the gate…
馬克白夫人,一個蛇蠍心腸的女人,終究還是有著真摯、深情、真性情的一面。
MACBETH: What’s the boy Malcolm? Was he not born of woman?... No man that’s born of woman shall e’er have power upon thee.

命裡有數不可逃,有福不如無福高。——京劇《慾望城國》女巫台詞

人間多醜惡,既託生於世,賤如髏蟻,尚且偷生,何必自尋煩惱,多愚蠢!人生若花,來去匆匆,終須也要,化作腐肉骷髏。人們為了權慾,不惜慾火焚身,不惜跳入五濁深潭,罪孽囤積不散,到了迷惘的盡頭,腐肉落土開花,惡臭散去,放出芳香。可笑的人,實在太可笑了!——《蜘蛛巢城》女巫台詞(00:12:43處)

你是誰?是人?還是妖怪?(鷲津)/快答話,能唱即能言。(三木義明)
是的,鷲津武時大人,二號城守大人。
今晚你會成為北館鎮守,不久就會成為蜘蛛巢城的城主。
這是值得開心的事,為何這麼憤怒?
人真可笑,不敢正視自己的真心。
三木義明大人,今晚你會成為一號城守大人。

女巫在《蜘》裡,是一老婦人的形象,比《慾》稍老些,同時,主人公鷲津的一句:「是人?還是妖怪?」也將這個角色的界線給模糊化、神秘化,這是虛筆的一種典型,「她」嘲諷「可笑的人」一席話,重複連用三次「可笑的人」、「實在太可笑了」、「人真可笑,不敢正視自己的真心」,極盡黑澤明的黑色幽默,戲謔意味深重。
《羅生門》之中女巫的出場,則是審判之中,藉由已亡故的丈夫靈魂附身於女巫身上,藉由女巫之口,訴說案發經過。
不論作者塑造「女巫」此一女性形象的意圖如何,卻不約而同賦予了這個角色一個披頭散髮的女人的形象,年紀有老、有少,連服裝都有非幻覺真實的意象化的意味。

第四章
結語

第一章提出了邱妙津以鱷魚做為同性戀者本身的喻體,經由筆者擴大觀察面相,酷兒文學的出現,象徵著社會性對於同性戀者、雙性戀者的接受度提高,「酷兒」一詞,也由於同志文學一詞已經不敷使用,社會對於這一邊際化、邊緣化的社會族群,相對注視觀點提高了廣度,以及接受度,然而,「酷兒」一詞,雖然已經不分男女老少、同性、雙性、單性,一種特出特異的性傾向,勢將文學趨勢呈現社會態度的風向球,也是同志文學之所以和酷兒文學接軌,在此一文學洪流中,邱妙津功不可沒,作者運用纖細的筆法,將個人意識灌諸《鱷魚手記》,引用這隻名為「惹內」的鱷魚,嗅出作者所處於的年代,對於異性戀霸權的反動,也導引出陳雪《惡女書》、紀大偉《膜》等作品的出現,邱妙津無畏世人眼色,毅然決然面對這樣的霸權提出了另一個出口,儘管她最後選擇了離開人世,她為自身的努力,為「酷兒」這族群所做的努力,沒有白費。筆者於出入女書店、晶晶書庫等地之時,都慨然感嘆,她若看到現在的社會,也許當下會有不一樣的選擇。
全文完
參考資料

《鱷魚手記》
《蒙馬特遺書》
《日記》
《鬼的狂歡》
《寂寞的群眾》
《荒人手記》
《惡女書》
《愛上爵士樂的女孩》
《膜》
《竊賊日記》
《繁花聖母》
《分成兩半的子爵》
《不存在的騎士》
黑澤明《蜘蛛巢城》、《羅生門》
《血手記》
《慾望城國》
威廉‧莎士比亞《馬克白》
安德烈‧塔柯夫斯基《鏡子》

標籤:
瀏覽次數:806    人氣指數:806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夏木的非婚主義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讓人不再寂寞的拿鐵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