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重嘉
看到畢業自哈佛大學的林書豪在夏季聯盟的表現受到各界關注,傳聞有複數支球隊都考慮簽下他,其中又以達拉斯小牛最為積極,雖然這些球隊都是打算把他放到NBDL磨練並觀察,但對在選秀會上落選的林書豪來說,仍然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說真的,要強迫他代言所謂的「台灣之光」名號,實在是有些厚臉皮,在人家努力成功的路上,我們沒有幫忙過什麼,只是因為血統來自台灣而已,看到開始出現讚頌他為台灣之光的言論,總覺得我們像是看著親戚發財後就貼上去想要好處的小人物。
當然,我們絕對祝福林書豪,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成功踏足NBA,但無論他最後成功與否,他都能給台灣的籃球員一些啟示。
首先,就是打破黃種人體能不足以挑戰NBA的自我設限,其實隨著台灣和亞洲棒球選手在大聯盟嶄露頭角,日、韓等國在世界盃的出線、台灣(亞洲)人的身材、體能不足以和白人及黑人競爭這樣的說法已經很難站得住腳了。當然,一些科學研究曾指出黑人的肌肉是有些不同,而西方人也多半較亞洲人人高馬大,但要說這足以劃下難以跨越的天險障礙,或許也不至於。
至今為止亞洲選手在NBA成功的例子多半還是以長人為主,很少有後衛型的選手能生存,孫悅先不計,多年前日本的田臥勇太曾經成功過,如果林書豪也能登上NBA的舞台,將給予台灣的籃球小選手們更大的敢夢空間。
其次,林書豪能給台灣選手做參考的,不僅僅是在球技或是在球場的成就上,他哈佛大學的學歷其實更是值得台灣選手好好思考的。台灣一向是學歷優先,讀書重於一切,而且體育和智育的發展似乎永遠無法並行,升學和運動只能選其中一種。於是,大部分的學生終日埋首於課本中,而體育校隊卻總是借用上課時間練球。
也因為如此,台灣的體育選手其實背負著很大的風險,因為一但他們沒能厲害到足以靠運動吃飯,他們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比走升學路的人要低得多,也難怪台灣的家長總是不鼓勵甚至禁止孩子往運動選手的路走。在家裡電視轉播看王建民沒問題,要是拿著球棒手套跟家長說你也要當職業選手,可能換到巴掌的機率要高得多。
像林書豪,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的他絕不愁找不到薪資優渥的工作,他往NBA前進,不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養家活口,而是單純為了逐夢。當然,許多出身貧困的球星也是憑著打進NBA才翻身,但那畢竟不是理想的模式,不成功便成仁,對台灣的選手來說太過殘酷,如果我們能真正做到智育和體育並重,讓體育選手不是只會運動而已,對台灣的體育發展,相信會有正面的幫助。
林書豪證明了,把球打好,一樣可以讀到哈佛大學,他可以,其他人也行。
最後,林書豪能有機會叩關NBA,其實語言能力是個很重要的條件,不僅是他所主打的控衛需要大量的溝通,就算是打其他位置,你無法和隊友溝通,無法明白教練的指示,根本無法在競爭中生存。NBA不像MLB一樣有完整的小聯盟體系,從被選上到登上大聯盟往住要經過漫長的磨練,所以還有機會邊打邊把英文練好;在NBA裡,被選上後一、二年打不出成績往往就會被放棄,這還是選秀上的球員的待遇,對於要在訓練營或夏季聯盟等爭取機會的人來說,不能一去就表現自己,根本沒人會給你機會,而且籃球和棒球不同,一個投手就算隊友說什麼他都聽不懂,只要他能讓打者出局,什麼問題都沒有,但籃球是需要大量溝通和互動的運動,如果你不能聽/說英文,要想爭取到機會非常困難。
如果台灣的選手將來有志於挑戰NBA,不是先把英文能力培養好,就是在高中或大學階段就赴美打球,一來鍛鍊英文能力,二來也可習慣美式球風和對抗強度,而且了解美式團隊的運作方式,這樣應該才能站在最基本的起跑線上。
林書豪未來能否在NBA成功,誰也不知道,但他向困難挑戰的勇氣和不放棄的精神,絕對值得我們學習。要他背負台灣之光的匾額或許太過沉重了,但我真的祝福,也希望他能成功,讓台灣人有機會出現在籃球的最高殿堂裡,也為未來的後繼者豎立指標和榜樣。
轉PO自 奇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