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50916
 聽弦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20151021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51023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20151022
作者: 聽弦 日期: 2015.10.16  天氣:  心情:
烏龜的啟示 

我曾見過一隻非常美麗的烏龜,殼和頭尾都是翠綠色的,在翠綠色的殼上有著深咖啡色的花紋。

牠的背高高的隆起,就好像是一個籃球的半圓,弧線優美光滑,一點也不像一般的烏龜那樣扁平。

最奇特的是那烏龜的嘴很大,兩邊的線條翹起,像是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對人注視,一瞬也不瞬。

那美麗的烏龜是在一位畫家朋友的畫室看見的,我對朋友說:「這輩子沒見過如此美麗的烏龜,可惜沒有相機,下次一定要來幫牠照幾張相。」

朋友向我談起這隻烏龜的神奇,他在巴西旅行時,第一眼看見就愛不忍釋,因為沒想到世界上有這麼美的烏龜,於是百般懇求,出了高價才向原來的主人購得。

但是雙手才能環抱的大烏龜,重達 三十公斤 ,怎麼帶回來呢?

牠通過了動物進出口的種種繁複檢驗,才從海運用貨櫃託運回來。

「巴西到台灣的貨輪開了三個月才到,我心想:萬一死掉了,就作成標本。沒想到開箱的時候,牠還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張開,嚇我一大跳。」朋友說。

然後我們談起在武俠小說中有所謂的「龜息法」,武功很高的人可以鍛鍊像烏龜的呼吸一樣,達到接近禪定的境界。

這「龜息法」既然學自烏龜的本能,烏龜三個月不吃不喝還能存活,就不是不可理解的。

過了一個月,我去看朋友,帶了相機想去拍那隻烏龜,萬萬沒想到朋友說:「烏龜死了,這是牠的殼,我留下來做紀念。」

航行過萬裏,在木箱子靠著一息都能尚存的烏龜,怎麼會死呢?

朋友說:「我到南部去開展覽,離開一個星期,想說不能每天餵牠,離開的時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來後少了一把,烏龜卻死了。」

後來找了一位獸醫來看,他說烏龜是撐死的,牠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氣吃完。

我和朋友撫摸著巴西烏龜留下的殼,內心感慨不巳,在極度的黑暗中饑寒交迫還能存活的烏龜,在翠綠的花園水池旁卻因為吃得太飽而亡故了。

可見困危並不全然可畏,飽足也不盡然可喜,在飽足中的節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還要艱難呀!

因緣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長得太美而走向萬裏飄泊,最後客死異鄉的巴西烏龜。如果心內有知,一定會希望自己只是一隻長相平凡的烏龜。

因緣是不可思議的,希望『遠離憂患追求安樂』的人,卻很少想到『憂患』給人帶來生的勇氣,『安樂』使人喪失活的鬥志。

這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巴西烏龜,如果心內有知,一定也會有所啟示吧!

因緣是不可思議的,巴西烏龜死了,只留下美麗的殼,彷彿牠的存在只是為了這個外殼,可是生命失去了,美麗的殼對一隻烏龜又有什麼意義呢?

人也是如此,背負著美麗的『名利和權位』,以為那是真實的,但是,如果沒有『鮮活的生命』沒有深刻的生活,『名利權位』只是供人瞻仰的外殼,又有什麼意義呢?

不只人的生死可以讓我們學習,一隻烏龜的生死也可以讓我們深思,看到那空留外殼的巴西烏龜。

回家時走在忠孝東路上,看到許許多多的人背著外殼在路上行走,那衣著光鮮的女士,有著什麼樣的內心世界?那西裝革履的紳仕,又有著什麼樣的思想和智慧呢?

這使得我有一種憂傷的心情:當我們把頭和四肢縮起來,縮進一個庸俗的社會化的殼裡,和一隻烏龜又有什麼兩樣呢?人生的真正意義,應該是盡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啊!


「北大校長王恩哥送給畢業生的十句話」

第一句話,結交“兩個朋友”

一個是運動場,一個是圖書館。到運動場鍛煉身體,強健體魄;到圖書館博覽群書,不斷地“充電”、“蓄電”、“放電”。

第二句話,培養“兩種功夫”

一個是本分,一個是本事。做人靠本分,做事靠本事,靠“兩本”起家靠得住。

第三句話,樂於吃“兩樣東西”

一個是吃虧,一個是吃苦。做人不怕吃虧,做事不怕吃苦。吃虧是福,吃苦是福。

第四句話,具備“兩種力量”

一種是思想的力量,一種是利劍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往往戰勝利劍的力量。這是拿破崙的名言。一個人的思想走多遠,他就有可能走多遠

第五句話,追求“兩個一致”

一個是興趣與事業一致,一個是愛情與婚姻一致。興趣與事業一致,就能使你的潛力最大限度地得以發揮。恩格斯說,婚姻要以愛情為基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也不會是牢固的婚姻。

第六句話,插上“兩個翅膀”

一個叫理想,一個叫毅力。如果一個人有了 這“兩個翅膀”,他就能飛得高,飛得遠。

第七句話,構建“兩個支柱”

一個是科學,一個是人文。這是大科學家錢學森一再強調的。一個大寫的“人”,必須由科學與人文這兩個支柱來支撐。

第八句話,配備兩個“保健醫生”

一個叫運動,一個叫樂觀。運動使你生理健康,樂觀使你心理健康。我這個人沒有什麼別的興趣與愛好,就是幾十年來養成了兩個習慣:日行萬步路,夜讀十頁書。

第九句話,記住“兩個秘訣”

一個是健康的秘訣在早上,一個是成功的秘訣在晚上。黎明即起,鍛煉身體,強健體魄,爭取健康地工作50年。必要時晚上還要加班加點,主要用來讀書、思考、寫作。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差異產生於業餘時間。業餘時間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

第十句話,追求“兩個極致”

一個是把自身的潛力發揮到極致,一個是把自己的壽命健康延長到極致。現在人們的潛力一般才發揮到3%-5%,據說如能發揮到10%,你就能背過120部英國的百科全書,所以要爭取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致。

值得不斷提醒自己努力實踐此十句話!


《世紀專欄》思維的惰性,科學的敵人

文/佚名

科學的最大敵人是思維的惰性。所謂思維惰性是指人類自身具有的一種心理自我保護機制。人們總有一種維護自己固有觀念的心理傾向,一旦出現新的思想,他總是用自己的已有知識去解釋,即把新的知識同化於他的已有的思想體系中,若不能同化,他就會本能地排斥、抵制不符合自己觀念的東西。這是人類思維的致命弱點。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上,由於科學家的固有僵化觀念,僵化的思想,思維的惰性而導致的科學失誤舉不勝舉,我們回顧一下過去或許對我們現在的科學發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古希臘亞裡士多德被認為是歐洲古代知識的集大成者,但他卻固守自己的“四元素說”,竭力反對德謨克立特的原子論。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創立了科學原子論,卻就此裹足不前,認為原子不可分,是組成物質的“最後質點”。對電磁學、熱力學作出過重大貢獻的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對19世紀末的自然科學成就沾沾自喜,認為科學的大廈已經建成,以後的科學家只要修修補補就可以了。他對盧瑟福根據對放射性現象研究而提出的“原子蛻變理論”不屑一顧。創立經典電子學的洛倫茲認為經典物理學已經發展到了“終極”,科學真理已經達到了“絕對真理”,以至於失去了發現“相對論”的良機。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論假說後,因為思想僵化,不但不敢相信自己的理論,反而把自己提出的理論收回去。與此同時愛因斯坦卻發展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說,證實了量子的存在。盧瑟福雖然自己是原子科學的奠基人,可是卻堅持認為“人類永遠也做不到利用原子中的能量”。就連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因為思想成見在晚年犯了錯誤。他在量子力學創立之初,發現了光電效應,提出波粒二象性,作出了傑出貢獻。但從1925年開始,他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竭力反對海森堡的反映波粒二象性的“測不準原理”。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悲劇———因為他從此在孤獨中摸索前進,而我們則失去了一位領袖和旗手”。

事實上,如果我們不抱任何成見地、用公平的眼光去審視我們周圍的世界,就會發現它完全是曾被根據某種理由否定的或被認為虛偽的東西構成的。今天飛機已經成為人類重要的交通工具,儘管19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S.紐卡姆(1835~1909)曾在數學上證明製造比空氣重的飛行器械是不可能的。同樣,在各國權威專家的反對聲中,直升飛機還是誕生了。

我們現在利用收音機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電波,移動電話可以打到全球的每個角落,儘管19世紀末德國著名物理學家H.赫爾茲(1857~1894)曾斷言進行遠距離無線電通訊需要同大陸一樣大的反射器,因而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星球上現在有大量的核電站在建造著、使用著,儘管幾十年前包括尼爾斯.鮑亞(1885~1962)在內的一些高級物理學家還說過,實際利用原子能是完全沒有希望的。現代科學表明全部宇宙的99%都處於等離子狀態。但直到這一發現之後30年之久還有人在否定等離子的存在。

這種事例舉不勝舉,正如簫潘霍埃爾(1788~1860)所說,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終點看作是世界的終點。當然,誰也不可避免永遠不犯錯誤。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作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要做的,在於如何從前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儘量地去避免不必要的失誤,儘量地不要犯前人犯過的同樣的錯誤,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當然,用現代已經獲得的知識去責難別人過去的錯誤和誤解,那是很容易的,誰都辦得到。

問題是我們自己面對新知識新科學的時候是什麼態度。當新現象、新知識出現的時候,能不能吸取前人的教訓,能不能用一個真正的科學家的要求來對待自己,是衡量是否是一個真正嚴肅、理性的科學家的十分重要的標準。只有越不抱成見,放下固有的觀念和思維模式,我們才會越有收穫。相反,頑固地、簡單地、缺少理智地排斥它,不去調查研究就盲目下結論,這決不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所應該具有的態度。

人類科學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科學家團體的素質分不開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果科學家能夠意識到自身思維的惰性,並努力去克服它,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失誤,那麼人類科學就會發展得更加順利。

轉載自「新生網」
標籤:
瀏覽次數:100    人氣指數:300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20151021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51023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