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50916
 聽弦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20151223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51225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20151224
作者: 聽弦 日期: 2015.12.19  天氣:  心情:
一切度佛問志向

佛世時,僧眾日日到城中托缽,再回修行地聽佛說法。某日,佛陀與眾分享,托缽時見城中百姓生活樂利,婦女在家中烹煮飲食,把握因緣佈施;就連在戶外玩耍的孩童,見佛及僧眾前來,亦是虔誠禮敬……

「幼小孩童,粒粒都是種子。」佛陀為僧眾講述,無央數劫以前有一佛名「一切度」,由兩位比丘跟隨,遊化人間。三個孩童在路邊玩耍,遠遠看見三位修行者走來,立即恭敬站立,站中央的孩子教同伴一起供養佛,孩子們便拿起帽子上裝飾的白珍珠,虔誠地撒向佛身。中間孩子所供養的白珠落在佛頭上,兩旁孩子的白珠則分別落在佛的左右肩膀。撒珠供養後,孩子們向佛虔誠頂禮。

一切度佛問三位孩童有何志願?左右兩側孩童皆言,希望未來能像佛左右兩側的修行者,時時跟隨佛的身邊、聽佛說法;位在中間的孩子則虔誠表達,希望將來能與佛一樣莊嚴、有智慧,可以說法教化眾生。

一切度佛歡喜為這三個孩子祝福,教他們保護好一念清淨心,生生世世發如是願,堅定精進。

「當時排在右邊的孩童,就是舍利弗尊者的前身,左邊的孩童則是目犍連尊者,中間那位就是釋迦牟尼佛。」佛陀說,受一切度佛授記,三人在孩童時期就已下定決心、堅定信心,用清淨心供佛,生生世世精進修行。

「要以清淨單純的心深信佛法、力行佛法,種下生生世世、長長久久的法緣。」上人開示,立志修行,不只一生一世,而是深植長久的因緣。


[佛教故事] 無我的譬喻

錄自:《漫步在法林》

某日,佛陀在恆河河畔的國都阿踰闍,與僧眾來到恆河邊。佛陀站在河邊,藉著河水流動的狀態給比丘說教。說教的主題是「無我」。如前所說,無常、無我的觀念,實為佛陀教法的基本觀念。可是這需要深刻的思惟,所以佛陀會不斷地向弟子們提示。

「比丘們!好好地觀察恆河的動態!那裡有剛形成的水渦,但仔細觀察,卻不見水渦永久、固定的存在。或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水渦的本質。水渦只是時時在變化的水流的一部分形態而已。同樣的道理,人的存在也是一樣的。」

佛陀對於有情生命的個體分析為物質的相(稱之色)與精神的諸相(受:感覺、想:分別、行:造作、識:心識),而所謂「人」就是這五種相的組合體,這是構成我、人身心的五個條件,稱為「五蘊」。五蘊就是「我」的代名詞。分析這「我」,找不到無變化、恆久存在的地方,或者本質之類的東西。

除此而外,在本經裡,另外還記載四個譬喻。其二、則譬喻浮在水面的泡沫。意指人的感覺(受)猶如泡沫一般的空虛、無實。其三、則譬喻夏日正當中時的陽焰。意指人的分別(想)猶如陽焰一般虛無。其四、則譬喻芭蕉。把芭蕉砍倒,將樹皮剝下來,即露出一層一層的皮,可是卻看不到蔗蕊。人的造作(行),就和芭蕉一樣,絕無不變的本質。其五、則譬喻幻師的奇術。佛陀在世的年代,常可見到那些以魔術、雜耍的人。佛陀將魔術譬喻為人的剎那生滅的心識(識)

☆省思☆

此經佛陀藉由水渦、泡沫、陽焰、芭蕉、幻術等五個譬喻來理解「無我」。說明所有的事物,包括眾生,沒有一個永久不變的存在、本質。


林青霞學禪,揭秘改變她一生的十二個字

2009年2月3日,台灣高僧、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圓寂,當天,台媒發表了台灣著名影星林青霞撰寫的懷念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大約是8年前,我發覺我這個人太計較,總以為別人應該理所當然地對我好,而經常令自己很不開心,也影響別人的情緒。所以我決定去修行。我想要有一顆包容心,也想讓自己“肚子能撐船”。於是我回台尋找大師,很幸運地,在因緣際會之下,我遇到了特技專家柯受良的太太宋麗華,她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送了一本小冊子給我,我讀了大為感動,那是一本談論“禪”的冊子。

因為她的引薦,我有幸見到聖嚴法師,由於以前沒有接觸過佛法、不諳規矩,見到師父竟然跟他握起手來,後來還因為有點感冒怕傳染給他而不安了很久,再後來發現所有佛教徒都是以雙手合十來打招呼,我暗忖當時一定讓周遭的人大為緊張。

在見面的一個鐘頭裡,我只問了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叫“禪”,因為始終認為禪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

師父說只要坐三天禪就什麼都知道了。

我正在考慮的時候,師父連說了三次,於是我當下就決定坐禪三天,聽說坐禪之前會因為被考驗而受到阻礙,而我卻在冥冥中很順利地上了山。上山的第一件事,手提電話就給沒收了,在沒收前我趕快打個電話給女兒,告訴她我將有三天不跟她通話,這才放心。

在三天內我要和其他九十九個人晝夜相處。不准化妝、不可看書、不可看電視,要睡大通舖。晚上十點鐘睡覺、早上五點鐘起床。這下可慘了,平常我在這個時候可能還沒睡,還好我偷偷帶了六顆安眠藥,一天兩顆,總算解決了睡覺的問題。晚飯之前,每人分獲一個號碼,暫時不用自己的名字,各人根據自己的號碼坐位置、拿拖鞋和睡床位。這是要我們放下自我。

在大堂裡先對著大佛跪下頭著地再站起來,心想這下可上當了(因為父母是基督徒,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跪拜過)原來這個作用也是為了消融自我。

在飯堂裡我隔壁那個人很面熟,後來才知道她是曾慶瑜,吳宗憲乖乖地坐在我對面,眼睛不像我這樣到處亂睨。之前在走廊上見到曾志偉我還揚了揚眉(原來這也是犯規的,連對眼都不可,又怎能揚眉),還有一位是功夫明星衛子雲,來的時候看他在山邊松筋骨。這麼多圈內人,可見經常暴露在大眾面前,表面上看起來多姿多采,內心卻是渴望得到一片寧靜和做到自我修行。

吃飯的時候,師父很溫和地一句一句叮嚀,要我們心無旁騖專心吃飯,好吃的時候不要高興,不好吃的時候也不要討厭。要感恩這食物是經過很多人的辛苦才到我們的嘴裡。吃完飯用一碗清水將碗碟沖一衝再倒回碗裡喝下。飯後離座時要雙手迭起,放在胸前,慢慢起身,順序走出飯堂,手裡就像捧著一尊菩薩,內心裡什麼都不能想,也不可以自己對自己說話。

我靜靜地坐在石頭上,對著大山和星空,突然聽到一陣很美的聲音,我尋著那個方向走去,原來是一位女菩薩跪在那兒,一面敲鐘一面念經,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好喜悅好舒服。

第一天早起,吃完早飯,我們坐在大堂裡聽師父開示,師父教我們如何打坐和拜懺。一天內有許多開示和打坐,師父循循善誘,我們密密抄經。有幾句真言,在我生命裡最不可承受的痛時,因為用了它而順利度過。

人世無常,不如意事常八九,我經常把這些話送給朋友,他們也因為渡過內心的難關而感激我。說句笑話,這幾句話惟一不適用的就是台灣“總統”的選舉。這幾句真言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當你遇見一些事時,你不要逃避,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它,然後你必須接受那已成的事實,好好地處理它,處理完後,不要讓它佔據你的心,必須放下。

第二天我們學行經。有慢經、快經和自然經,行慢經時,雙手輕輕握拳,每一步路是腳掌一半的距離,要走得很慢很穩,這叫“步步為營”。快經的步伐可大一點,雙手自然下垂,但是要走得很快很快,自然經則要全身放鬆地步行,看似簡單行則不易。走完後感覺好舒暢。

第三天是要我們做到感恩和懺悔,我們就像開頭講的那樣拜懺20分鐘,心裡要為這一生中所有該懺悔的事懺悔,對這一生中所有該感恩的人感恩。很多師姊、師兄泣不成聲。我聽到一種平和的聲音:“要用情操,不要用情緒。”那是師傅的聲音。

三天很快就過去了,這三天的課程讓我一生受用不盡,我對父母、先生、女兒、朋友,甚至整個世界感恩。對該懺悔的事,想辦法補償。減少了自我感。少了計較,多了回饋。人也快樂起來。我覺得這三天裡,學到的比三年甚至十年還要多,最難得的是我找到了內心最深層的寧靜。

師父是個智者也是位哲學家,我對他是感恩!感恩!再感恩!

【小編後語】

很多人覺得像林青霞這樣一個人應該是世界上最幸運及快樂的人,因為上天似乎已經給了她過多的眷顧(大多數人認為自己不幸福不快樂都是因為得到的太少,所以拼命不惜一切手段去得到更多)但是瞭解林青霞的人都知道,以前的她似乎太執著,總有說不清楚的悲與愁,總有掉不完的眼淚(活脫脫一個現實版的“江燕容”),擁有了太多,反而成了她最大的負擔,可見快樂與不快樂與得到多少沒有關係,與你放下多少有關,你越放下,你反而得到越多,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林青霞用一生為我們演繹著、詮釋著:窗裡窗外、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何必太認真!

謹記這影響林青霞一生的十二個字吧: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標籤:
瀏覽次數:152    人氣指數:752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20151223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51225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