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錕,這個名字,有人熟悉,有人卻很陌生. 不說不知道,他是高科技產品"光纖'的發明者,被推崇為'光纖之父". 光纖已被應用在小至電子產品,醫療器材,交通工具,大至通訊器材,太空科技,國防武器上,它的特色就是取代傳統的電線,沒有電能及電波傳達的損耗,能夠百分之百的傳輸更真實的訊號及電流.
而高先生的目前,卻完全不知道自己對人類科技的貢獻,原因是,他患了帕金森氏症,他的記憶,就像386電腦,只有很小的記憶體,只有最原始的,和對他摰愛的妻子的記憶. 有人認為,這是很殘酷的事情. 不過,現在的他,看來每天都很開心,很自在,在功成名就之後,卻仍然能夠保有最真的自己,這樣子的情形,又未嘗不是他的另一種福份..?
茲轉載相關
高錕
愛科學 更愛自由
天涯若比鄰,談何容易?要不是40年前,有「光纖之父」美譽的高錕,以堅定的信念,埋首研究,最終憑著一條比髮絲稍粗的光纖,為全球通訊帶來一次劃時代的革命,資訊又如何能夠高速流通,令全球一體化發展?人類又如何得以享受互聯網上的方便?
高錕,一個以「光通訊」理論改變整個世界的科學家。
臉上總是笑意盈盈的高錕教授,溫文儒雅,一派學者風範,惟是他的粵語不靈光,說起話來,結結巴巴。
高錕一生從事科研工作,但自8年前卸下中大校長一職,開始他人生的另一階段——退休生活之後,便再沒有踏進實驗室,他從科研的世界走出來,決意「重新開始」,讓自己做一些從沒做過的事,他與社會更靠近,先後擔任余兆麒醫療基金信託人、安徒生會贊助人等職務,這天,便是在余兆麒醫療基金的辦公室跟他見面。
擇善固執 創意思考
高錕認為,香港雖然很細小,但卻是一個好地方,只要每個人多做一點,把眼光擴闊一點,他相信香港可以變得很大,影響全世界。
對於將來的人類生活,他說,加快彼此訊息傳遞的信息科技、解釋生命奧秘的生物科技,以及促進新物料性能產生的納米科技,將令人類生活起巨大的翻天變化。不過,他卻提出忠告:「千萬不要盲目相信專家,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譬如我說,光纖在一千年之後還會被應用,大家便不應該隨便相信我,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信念。」
他以自己當年提出利用高純度的玻璃來傳送訊息為例,他說,當時人人都覺得「癡人說夢」,如果當日他真的因此而放棄研究,離開實驗室的話,今天恐怕不會有光纖技術了。所以,他又以此經驗勉勵時下的年輕人,凡事都不可盡信專家意見,也不要輕言放棄,應該獨立思考,綜觀不同的角度。
「年輕人總有自己的理想,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楚了解自己在幹什麼?同時,為甚麼你認為和相信這是『可為』的?」
「每個人都要相信自己,發揮自己, 多做一點事情……但一定要『實事求是』,對己對人都有幫助。」
研究成果 屬於全世界
高錕成功利用光纖加快傳訊速度,減省資源,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偉大發明足可惠及全球。但他卻謙虛地說:「我不敢說自己的發明有幾偉大,只可以講,光纖對資訊傳送,確實是在通訊領域中起了一次重要革命。」
事實上,他亦從沒奪取過光纖技術的專利權,光纖並沒有為他帶來巨大的財富,甚麼香港首富、全球首富,於他而言,全無意義。「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
「我還有甚麼夢想?嗯……有啊!現時光纖成本愈來愈低,我最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
三歲定八十
1933年生於上海一個富裕家庭的高錕,1949年來港就讀於聖約瑟書院,中學未畢業,已給父親送往英國留學,先後取得倫敦大學理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高錕回想小時候,已經非常愛玩「科學遊戲」。「我試過自製炸藥,然後將炸藥藏在泥裡,再搓成一個個小湯圓般的『武器』,擲在地上,作弄路過的貓貓狗狗……」他形容「發明」的過程很開心,「作品」類型也五花八門,由滅火器、煙花、相紙到無線電等等,都是他的「科技創意」。
1960年,高錕跟一般年輕人一樣,畢業後在英國國際電話電訊公司總研究所,找得一份技術研究員的工作。然而,他卻勇於創新,而且擁有一顆堅定不移的決心。
高錕當時已提出「光通訊」理論,儘管幾乎所有人都對他不屑一顧,但他對自己的理論充滿信心,因為以玻璃進行「光通訊」,傳輸量能夠比傳統技術高出一萬倍。於是,他努力地到歐洲各地「推銷」自己的理論,尋求研究經費。1966年,他終於發表運用極高純度的玻璃作為光波傳送媒介的「光通訊」基礎理論,引起世界關注。到了1981年,根據此理論建成的首個光纖系統終於面世,直到今天,光纖系統已被廣泛應用,並造就了互聯網熱潮的興起。
「在科研路上,要發掘自己的興趣,努力鑽研;在過程中,要銳意創新的態度,鍥而不捨。」
1970年,高錕應邀來港,為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工程學系。雖然只是短短4年,但得以讓他看到第一屆電子系學生畢業,已教他非常安慰。至於他出任中大校長,則是1987年的事。
享受自由 重新開始
如今,高錕已經從實驗室走了出來,他說了不只一次:「我今年72歲了,當決定退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準備開始另外一種生活,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人生。」也因此,他亦謙虛地說了多次:「我已經離開研究工作很久了,有關科技發展,我實在不便再說甚麼了!」
到今天為止,這位對人類有著重大貢獻的華人科學家,已獲得20多個國際獎項,5個月前,高錕便與美國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一同獲耶魯大學頒發榮譽博士,這已是他的第9個由世界著名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
現在,他天天打網球,在網球場上,與幾個老朋友切磋球技還是其次,最重要是保持健康的體魄。事實上,他的生活依然充實。「我現在還是很忙,每天的時間表,都有不同的活動,但與從前不同的是,現在我可以『選擇』,完全自由。」
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造陶瓷,用一雙手和一團團泥巴,做出不同形態的杯杯碟碟與花瓶。「20多年前,我跟著太太一起造,不知不覺,興趣便來了。由科學到藝術,是繁忙工作的一個偷閒加油站,特別是造陶瓷的時候,人要靜靜地安坐下來,片刻的平靜,可以紓緩壓力,讓『科學』的思想轉變一下,也是一種娛樂。」這些年來,他便曾經多次舉行陶瓷義賣展覽,以另一種形式回饋社會。
最近,高錕花了差不多10年時間完成的英文自傳,終於翻譯成中文版本《潮平岸闊——高錕自述》出版了,問他為有此興致執筆寫自傳,但沒料到他說「不知道」,在追問下,他才靦腆地說:「我想把生命中美好和快樂的一面記下。」
也許,正如他所說:「在地球上走了一圈後,我不知道餘下還有多少日子,只希望可以在世上留下足印,永久長存!」
撰文:蔡文遜 攝影:陸呈 部份圖片由高錕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