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已讀不回/黃文鉅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告白與虛構/陳育虹vs.郭強生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同病相憐,救贖彼此/羅斯提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4.04.14  天氣:  心情:

文/羅斯提



當人們在愛情面前徹底坦白,你會相信幾分?
當人們刻意在愛情面前打迷糊仗,你卻信以為真?
人們是否天生對於真相選擇懷疑,而對謊言選擇相信?

電影《一日一生》(Labor Day)裡,
單親媽媽愛黛兒的13歲兒子亨利惠勒,在賣場遇到受傷逃犯法蘭克時,
由於亨利被法蘭克挾持,愛黛兒護子心切,進而接受法蘭克想要找個屋子避避風頭的要求。
想不到短短3天愛黛兒與兒子就接受了這個逃犯,甚至願意與他共奔天涯。

人們常會受到某種情況影響之後,身心靈俱疲受到重創,
因此自我封閉,怎麼走出來往往是一個無解的習題。
《一日一生》巧妙地運用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心理,
原本被逃犯威脅的單親家庭,卻因為逃犯對他們母子倆的真誠,
甚至解決了他們家裡大大小小事情,
從修汽車到通屋簷水管,甚至親手下廚做飯、做甜點全都來,
而且還願意在光天化日之下陪伴男孩練棒球。
頓時間,一位強者的形象在這個有缺憾的家庭中出現了。
不管是母親愛黛兒或是兒子亨利,都被這位逃犯所吸引,
甚至因為逃犯的價值觀而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蝴蝶效應。

片中處理這段介入單親家庭的情感安排得相當煽情,
顯然是編導刻意為了心靈受過創傷的女主角量身訂製的言情戲碼。
這種幾乎樣樣精通的男子,在現實生活中出現或許有幾分矯情,
但對於情感曾經被重擊,困在自我封閉的憂鬱泥沼中的人來說,
卻是格外需要這樣誇飾的力道,才能從枯海中重新浮上來。
而兒子從原本想要取代父親照顧母親的心態,進而轉變成對強者的崇拜,
這都是故事裡值得玩味的設計。

《一日一生》傳達了重度憂鬱患者足不出戶的哀傷,
遇上了另一個渴望家庭以及同樣走不出另一個世界(牢房)男子的無奈,
同病相憐的人們才能相濡以沫,理解雙方痛苦,進而雕刻出心中的幸福。
至於凡人如你我,遇上這樣封閉心靈的人們,也許會下意識地產生防衛機制,
無法療癒的憂鬱傷痛,只能切割以對。
原來言情小說裡那些極度用力的愛情,或許就是解答,但你會相信嗎?



●2014/04/14 自由時報


........................................《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
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西方心理學家這樣解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
他們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
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
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了敵人。


※起源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與Clark Olofsson,
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
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
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
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
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
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
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
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瞭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
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
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
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癥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
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經驗。
以人質為例,如果符合下列條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1、
是要你切實感覺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脅,讓你感覺到,至於是不是要發生不一定。
然後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這麼做,是毫不猶豫。

2、
這個施暴的人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最關鍵的條件。如在你各種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

3、
除了他給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讓你得到,完全隔離了。

4、
讓你感到無路可逃。


有了這4個條件下,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警方找來心理學家:三個人質為什麼在最後的性命關頭都幫匪徒逃命呢?
專家深入研究,結論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
當人遇上了一個凶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托給這個凶徒。
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份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
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
最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這種屈服於暴虐的弱點,就叫“斯德哥爾摩精神症候群”。
1974年,美國報業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國的“新人民軍”綁架,
最後自己也穿上了軍裝,參加搶劫銀行,感謝恐怖份子。
對一個長久的施暴者不殺的恩威,覺得是一種慈悲,不止一兩個人質,
在地球上,還有長久匍伏在暴政之下的一些古老的民族。
他們的苦難太長久,他們已經放棄了自由的希望,
不要怪他們為什麼甘心自我作賤,他們患了“斯德哥爾摩心理症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條件


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
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


1、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3、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4、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


1、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

2、害怕:壟罩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

3、同情: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並未受到“直接”傷害。

4、幫助: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
 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等。

標籤:
瀏覽次數:212    人氣指數:4612    累積鼓勵:22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已讀不回/黃文鉅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告白與虛構/陳育虹vs.郭強生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