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同病相憐,救贖彼此/羅斯提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迷路 - 寄玉真公主/陳義芝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告白與虛構/陳育虹vs.郭強生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4.04.14  天氣:  心情:

〈文學相對論〉告白與虛構


◎陳育虹



詩人的詩 就是他的自傳.


  如今只剩下藝術──我們的身體,筆觸,顏料,主題;

  我們的傳說,虛構情節,疑點的懸置;

  血的亂彈調,打擊樂;那些降音階和弦……

  ──凱洛‧安‧達菲〈藝術〉


2005年,英國桂冠詩人達菲在結束與女作家賈姬‧凱的十年同性戀情後,出版了一本告白式詩集《癡迷》。
談到這些情詩,達菲坦承詩裡有她最內在的情感,卻堅持「這些詩是藝術作品……
我相信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可以是寫實紀錄。我不處理事實,我處理的是情感。」

告白與虛構之間是否有一個無可歸位的灰色地帶?

確實是,創作必然始於情感的牽動,而個人情感不經過轉化,淬煉這些創作過程,如何成為完整藝術呈現人前?
過程中又如何能免於操控(manipulation)的可能?但這些「操控」,或謂「虛構」,都來自內在的(情感的)真實。
當福樓拜說:「我們虛構的每件事,都必須是真實的」,我想他要求的是這樣的真實。

創作終究不是寫史。創作時我們自我解剖,切割,憑著個人的美學,剔除一些,保留一些;保留下的,我們希望是精髓。
創作是無中生有,是現實經驗與虛渺想像的合體;創作者將來自經驗或想像的(抽象)思考揉合了,
落實於文字,音符,色彩等媒介。創作,是虛與實的互動。

虛之於實,就像靈魂之於軀體。虛構非虛構,之於創作,終究,作品內在情感的質地才是關鍵,不是嗎?

文學創作中的虛構與告白,也許像田園沙拉醬,很難說清其中的比例甚至成分:酪奶,酸奶,鹽,洋蔥,蒜,檸檬汁,
歐芹,蒔蘿,黑胡椒……或者,就算那是自拍像,也是畫了濃妝如面具的自拍像,變換了背景或套上濾光鏡的自拍像,
經過蒙太奇剪輯的自拍像。而如果我們接受創作中的隱喻或修辭誇飾法,必然知道當福樓拜又說
「詩像幾何學一樣精確」時,他指的是「表達的精確」而不是「事實的精確」。

小說家可以藏身不同的故事或角色背後,比如你寫《夜行之子》,以「真實的虛構」表達自己,
那麼詩人,詩人要如何喬裝?美國告白派詩人Robert Lowell形容自己的詩是快照(snapshots),一些倉促,驚悚,
聚光燈下濃縮的生命片段,全部是錯搭,但「既已發生,為何要隱瞞?」

除了書寫大自然或社會現象等「外景」,詩人的主題,基本上,是「自我」,或所謂的「內景」──
甚至當他寫外在景觀時,他寫的還是自我。依照里爾克的說法,詩人只有一條路,往自己的內裡走;
寫詩經常是一趟自我發現之旅,危機重重的探險,像是進入夢境,夢裡有一切你不知道你知道的。
無論是否坦承告白,詩人的詩應該就是他的自傳,其他都是附註。

好詩應該是一綑長繩,也許盤繞糾結,迂迴難解,但必定引向一個尾端。詩人不說謊,他其實不用說謊,他用隱喻替代謊言。

他戴著面具。

下弦月。我緊貼船艙的魚眼窗往外望,海輕微搖晃。黑莓果凍。


  他突然從海底冒出來,還是戴著面具。他已經跟了我三天,餐廳,甲板,樓梯間,禮品店,粗麻繩般的走廊。
  他總是戴著不一樣的面具,有笑臉,有哭臉,有的一片粉白,沒有臉;眼珠有時藍,有時綠,褐黃,灰紫……

  我很怕他,雖然他似乎沒有惡意。他從來不開口,永遠只是定睛看著我,點個頭。
  我很怕他,儘量避開他,現在他居然在我窗外,也就是說,站在海面,跟我招手。

  已經接近利物浦,明天要下船了,我決定出去問問他到底要做什麼。──〈夜渡〉


這最短篇,是我的告白,還是虛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強生



如果不能面對悲傷的真相,快樂其實都是假的.


  你不要受驚

  不要為我扭曲的身分困惑

  我沒有說謊

  沒有獠牙

  我來不為飲你的血噬你的肉

  我來

  為一種完成

  ──摘錄自陳育虹〈只為那桃花梨花的盛會〉


育虹的這首長詩我只擷取其中這一段,來作為我以為創作中「什麼是虛構,什麼是告白」的開場。

我很喜歡這一段,簡直就是我的想法的最佳註解。但是等會兒讀者們可能要大吃一驚,所以我先不對這首長詩多作介紹。
育虹,這會是個滿有趣的實驗,對吧?大家都聽說過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說法,但是我遇到過太多人把這句話
當作操弄文學理論的護身符,忽略了一堆文字之所以能晉身「文學」的層次,是因為作者創造了一種說法,
傳遞了所有人在讀時都會被激起想像、融入情感的一種語言。也就是說,他所寫下的已不是只關乎自己而已的喃喃獨白,
而是寫進了所有讀者的心。這樣的作品會一再被引用,被消化,並被收藏進下一個創作者的靈魂。

沒有人能全然無中生有,也不必然所有的告白必定是指向單一特定的源頭。
只不過,能夠寫出這樣令文學因此生生不息的作者其實並不多。首先作者本身必得超越了狹隘的虛構或告白。
當他/她虛構,有時反而更接近真理。回到育虹這首詩,我有我的閱讀方法。
作為一個創作者,我讀到了屬於我的「身分困惑」,我將自己暴展在讀者面前,其實並不想解釋我究竟有沒有在「說謊」,
我想說的都已經存在我的作品裡。你可以不喜歡我的作品,但無須「受驚」,我撕開了覆蓋了真相的假面,
並不是想「飲你的血噬你的肉」,我只是為了我的一種「完成」。我覺得育虹道出了我作為創作者很深層的一種焦慮與掙扎。

現在,有趣的謎底要揭曉了。

這首名為〈只為那桃花梨花的盛會〉的長詩,還有一個附題:「白蛇」。

是我誤讀了嗎?這只是民間故事中〈白蛇傳〉的改寫,所以這段短短的獨白除了當作白素真對許仙的情話告白外,
就沒有別的意義了嗎?當然不是。這是一首好詩的原因,就是因為育虹不止在寫白蛇而已。更重要的是,
這是詩人透過一個虛構的人物,為自己心中「桃花」與「梨花」所象徵的兩股力量衝擊下的「盛會」而寫出的動人隱喻。

為什麼詩人不直接「告白」,用自己生活裡所遭遇的焦慮失眠孤獨憂煩作素材?
因為詩人作為一個創造者,或應該說,再創者,不是只為了記載公布眼前既定的事實,
他們總在追尋一個更高的秩序,每次創作都像是踏上一次重新追尋的旅程。
虛構的人物如白蛇,她可以是被一再廉價複製的樣板,也可以是更有血有肉的作者投胎。
能夠讓這個角色再次昇華,這時作為讀者的我們,根本不會在乎這到底是虛構還是真實的問題了,不是嗎?

說穿了,虛構與告白在我們的生命中一直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何嘗能清楚切割每一個當下,意識到底自己是活在虛構還是真實裡?

創作者最想挑戰的,無非就是人生中關於這部分的種種疑惑。
幸福很真實嗎?歷史很真實嗎?還是說,兩者都不過是當事人的一種藉口與逃避?

育虹提到了《夜行之子》,那麼我就將這本書扉頁上我寫給讀者的兩句話再抄錄一遍。
透過小說虛構,我完成了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告白,那就是──


  如果不能面對悲傷的真相

  快樂其實都是假的




●2014/04/14 聯合報

標籤:
瀏覽次數:433    人氣指數:6873    累積鼓勵:322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同病相憐,救贖彼此/羅斯提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迷路 - 寄玉真公主/陳義芝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