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14762
 卍妙音卍恆毅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雍正和乾隆名聲為何如此不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戒掉邪淫最系統的方法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實含義
作者: 卍妙音卍恆毅 日期: 2017.02.01  天氣:  心情:

被嚴重誤解 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實含義



作者:靜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經過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經中明明寫的是:「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有人卻偏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釋為: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 



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騙子無賴,



只要給他爹媽生個娃,就算是大孝了嗎?



 



這顯然與孔夫子「去除人欲,順乎天理」、「三綱五常」



的精神思想是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



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節選



全文



 



在探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含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孝的本質,及孝的目的和意義。



 



孔子在《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聖人的寥寥數語,道明了孝的本質、目的、以及意義。



 



一、孝的本質



 



「夫孝,德之本也」,此是說,孝的本質在於仁德。一個遵從孝道的人,一定是個有仁德的人;一個沒有仁德的人,一定不會遵從孝道。由此可知,一個內心失之仁德的人,其無論對父母和先人表現的多麼孝敬,如給父母拜夀、祭祖等等,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此是說,遵從孝道要從愛惜自己的身體開始。因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生,如果身體受到毀傷,會令父母傷心難過。因此,人們愛惜身體的真正意義並不是為了保護這個皮囊,而是在於培養自己的仁德之心,進一步說,就是要自重自愛,等等。



   



二、孝道的目的



孔子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此是說,遵從孝道在於使自己成為有道德、被後人所學習和效仿的聖賢;「母因數貴」,這樣也等於彰顯了父母的德行,這才是孝的最終目的。



 



通過這個道理也可以得知,一個人如果敗道傷德、違法犯罪、臭名昭著,其無論把父母照顧和奉養的多麼好,給先人的墳墓修的多麼豪華,也不能算做孝。



 



三、孝道的意義



 



孝的意義在於「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人無德不立。一個人能夠仁德居心,遵從孝道,在家庭就能夠愛護家人、孝養父母,而不會成為不孝的逆子;在工作中就能夠盡職盡責、忠義行事,而不會成為自私自利、貪贓枉法、出賣國家和民族的漢奸;對於自身,則可以成為頂天立地的聖賢君子,而不會成為只知吃喝



四、孝道的境界



 



因為每個人的心志不同,其孝的境界和層次也不盡相同,對此,孔子在《孝經》中將孝道分為四種,即「天子之孝」、「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



 



對於天子之孝,孔子是這樣講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意思是說,人們能夠以天下為家,視天下民眾如同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一樣,加以恭敬和愛戴,而不敢怨恨和輕慢;通過仁德教化百姓,並成為天下所有人學習的典范,這就是天子(聖人、明君)之孝。也就是說,聖人之孝是以仁慈博愛,造福天下所有眾生為孝道的。



 



對於普通百姓之孝,孔子是這樣講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此是說,作為普通百姓,做事要合乎天理,恪守本分,不能有貪心和非分之舉(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能干偷雞摸狗、違反法律的事情),要勤儉持家,孝養父母,這就是庶人之孝。也就是說,庶人之孝是以一身、一家之安樂,以孝養父母為孝道的。



 



盡管每個人的境界和志向不同,遵從孝道的方式不同,但是孝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去除私欲,順乎天理。因為一個人若是不能克制和去除私欲,即使是庶人之孝也是難以做到的。



 



常人是以生兒育女,每日和家人在一起,滿足家庭成員的私欲為孝道的。君子則不然,孔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此是說,君子所遵從的孝道,並非僅僅局限於自己的家人,而是心懷天下,仁慈博愛,把天下所有人當做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因為這種孝可以使人類變得更加的仁慈和博愛,而不會變得自私和狹隘,所以君子之孝是大孝。



 



如果人人遵從這樣的孝道,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國與國之間,就不會再有戰爭和矛盾沖突,如此天下一家,人類社會也就實現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世界。反之,如果人們失之仁德,以孝道做幌子用以維護某種狹隘的私利,那麼,這種孝道就違背了聖人的思想,此不僅不能稱為孝,反而是一種罪惡。



 



 



綜上所述,孝道實是個人立身處世、成聖成賢的基礎,也是家庭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礎。



 



下面進入今天的重點,探討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含義。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經過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經中明明寫的是:「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有人卻偏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釋為:「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騙子無賴,只要給他爹媽生個娃,就算是大孝了嗎?這顯然與孔夫子「去除人欲,順乎天理」、「三綱五常」的精神思想是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



 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



 



 


標籤:
瀏覽次數:149    人氣指數:149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雍正和乾隆名聲為何如此不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戒掉邪淫最系統的方法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