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467119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虎爛的心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爭罪爭理
作者: 日期: 2012.03.01  天氣:  心情:
曾經以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說得清清楚,這樣才能稱得上正直清明。
後來漸漸地知道,其實很多事情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情形下,
是無法在當時說得清楚的;如果一定要想說清楚本身就是一個妄想,
這一點末學在《三季人》的故事中,得到過一些小小的啟發。



《三季人》的故事,據說是孔子的某位弟子的傳說有關:

  相傳孔子的這位弟子,平日裏最喜歡與人爭論,一天他去拜訪孔聖人的時候,
在聖人家門口遇見一個穿著綠色衣褲的小童,小童攔住他問道:
聽說你的老師是孔聖人,那麽你的學問應該挺好的,
我現在想請教你一年有幾個季節?回答出來了,我給你磕頭,回答錯了,你給我磕!

  弟子想了一下說:四季。

  童子說:錯了,三季!

  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麽到你這就三季了?

  正當兩人爭論不休之時,孔子出來了,然後童子對聖人說:聖人,你來評評理!一年到底有幾季!

  聖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

  童子高興的要弟子磕頭,然後走了。

  弟子不解,遂問師傅:師傅,您教我們的時候都說是四季,為何今日卻說三季呢?


  聖人回答說:你不見那童子不是人嗎,它是一只蚱蜢變的,
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那裏知道冬這個季節呢,你與它爭論是沒有結果的。

  弟子這才恍然大悟,叩拜師傅的教誨。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能夠理解一個故事的意思,想必就容易理解為何會有“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賢人內求心境,故而能夠在內求中凈化心靈。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汙靈魂;爭罪的人,心境越來越平和寧靜;爭理的人,心情越來越郁悶煩躁;久而久之,爭理的人心煩氣躁,從心生病。而爭罪的人,心境清寧,身心愉悅。

賢人之賢,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惡有報如影隨行”,明白“天地有司過之神”,不敢欺暗室無人。聞過而欣,欣則樂於改過,淡泊名利則不為名利所累,明白事實真相不因一人、一時不明而消亡。明白即使受不白之冤,必有己過在先,當下坦然喜樂接受。而愚人之愚,多為心中無量,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無知之處,卻偏偏喜與人論高下,顛倒事實,正所謂“任己見 昧理真”。


如果遇到“三季人”和“爭理之人”,賢者實在是應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總是自己心不清寧才會遭遇這樣的情景考驗。應當如何面對呢?末學以為“忍”為當下第一功夫,《弟子規》說莫揭人短,不道人惡。唯有當下忍了,從內心裏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接下來“退”為轉境的第二要點,俗語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母三遷,為換境教子。君子賢者應當常親近大德,效仿親善師友,見賢思齊,《弟子規》雲“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賢人爭罪,改過成聖,轉迷為悟,轉苦為樂。君子患無道,而不患清貧;愚人爭理,昧心強求,福轉為禍,樂變為苦。縱然瓔珞滿身,亦難逃愚癡之果。是求清凈智慧,還是要名利衣冠?各有其誌,無從勉強!
標籤:
瀏覽次數:230    人氣指數:4430    累積鼓勵:2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虎爛的心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住戶回應
 
時間:2012-05-21 23:36
她, 40歲,台北市,藝術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