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我太敏感,還是真的多數人習慣這樣說,
談到古典音樂,我總是聽到「我不懂啦!但我覺得...」
或者「我對音樂一竅不通,不過剛剛那首曲子,我覺得...」這類發語詞。
為何這樣說話呢?細問之下,理由不外乎是「我沒有學過音樂」或「我沒有學過樂器」。
而所謂的「學過」,定義也非常狹窄:
國小和中學的音樂課顯然不算數,非得要自幼接受樂器訓練,或者進入音樂班,才算「學過音樂」。
但理解一首樂曲,前提一定要包括「學音樂」或「學樂器」嗎?
讓我們正本清源:「學樂器」和「學音樂」,其實是兩回事。
當然兩者應該結合──學習任何演奏演唱技術,都必須知道其所欲達成的音樂與風格。
遺憾的,是許多人盲目泅泳於音樂汪洋,耗費大量歲月金錢,卻沒學到音樂的道理與思考,
也沒學到演奏演唱的技術與方法,甚至對音樂也沒有熱情,只勉強學到一些曲目。
如此就算「學音樂」?我想音樂並沒有那麼廉價。
至於「學音樂」,或許是指學習樂理,懂得讀譜,知道曲式、對位與和聲。
誠然,做為一門學問,音樂博大精深,有太多面向可以鑽研。
可若論及欣賞與理解,學習樂理,或透過學習演奏演唱以親近音樂,
只是「一種」而非「唯一」的方法(雖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通曉樂理,也不表示能真正理解作品。
音樂,究竟該如何理解,如何討論,如何分析,每一世代都有不同觀點。
但別忘了作曲家與指揮家馬勒所再三強調的,
「音樂中,最重要的並不在音符裡。」
(Das Wichtigste in der Musik steht nicht in den Noten.)
一個長音,一個附點,拍子怎麼算,會基本樂理和音樂史知識就可以演奏。
但音樂真正要表現的不只是音符,而是音與音之間的東西。
後者同樣需要樂理和音樂知識,但更需要想像力和文化素養。
不讀樂譜,固然「可能」會造成對音樂理解的缺失,
但若只讀樂譜,認為音樂除了音符之外別無其他,那「必定」大錯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