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美的習慣/胡晴舫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就這樣的愛自己/張曼娟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那一天,我們在上海/楊明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4.08.08  天氣:  心情:


  那一天,我們在上海






  文/楊明



戰亂中來到台灣,
從此不曾離開過台灣一天的父親在我不得不在台灣以外的地方謀職時,
他先是提醒:物離鄉貴,人離鄉賤...




上海延安路四明村,徐志摩和陸小曼曾住附近,目前房子已經拆除。


到上海後,雨就一直沒停。  
酒店窗子望出去,灰濛濛淅瀝瀝,小時候逢上這樣的日子,不能出門,只能趴在窗邊往外望,
那時台中高房子不多,天氣好的時候從我家窗子可以一直望見自由路上的遠東百貨,
這樣灰色調猶如老電影畫面的窗景,於我是再熟悉不過,然而台中的遠東百貨已經從自由路消失,
雖然中港路新商圈出現了更新穎更具規模的大遠百,但那已經與我的記憶無涉。
城市總是不斷在變,除非時代停止了腳步。
第一次到上海是1990年,那時的上海不下雨的日子也顯得灰樸樸的,
別說看不見昔時的風華絕代,狼狽中還顯出一些傖俗。如果你看過電影《亂世佳人》,那麼我想這麼說,
郝思嘉落難時拆下窗簾縫製新衣,雖然被白瑞德識破,但那逞強還是有架式的。
90年的上海卻讓曾經看過關於老上海的電影或小說的人,尋不到一點影子。
倒是物價低廉,我意外在上海住進酒店套間,寬敞的客廳臥房,加起來有四、五十坪,
如今的上海,我可再消費不起那般奢豪的住宿。




上海常德公寓。


但是上海一點一點重新妝扮起了自己,城市可以由老變新,可惜人卻不能,記憶也不能。
2001年,丈夫到上海工作,暑氣正熾的七月,我休假來上海看他,
相隔十一年,其間也到過上海,但未久留,匆匆一瞥,連印象都談不上。
丈夫在上海住的是公司的宿舍,於是出發往上海前,丈夫先為我預訂了酒店,
聽聞浦江飯店建於1846年,是上海開埠以來乃至全國第一家外商飯店,
中國的第一盞電燈在此點亮,中國的第一部電話在這裡接通,愛因斯坦、卓別林、羅素訪華時都是住在這,
我便囑咐丈夫訂浦江飯店。然而,那真是一家老飯店,雖然看得出工作人員為了曾有的輝煌歷史而驕傲,
但是僅靠心裡的尊嚴還是難掩頹敗,老電梯老餐廳固然吸引著我,但是住在裡面卻不舒適,
工作人員熱心向我解說酒店裡原應該有的陳設,在文革期間遭到破壞,酒店計畫修復,
但因為希望儘量保留原來的風格,所以比較慢。1907年浦江飯店擴建,採新古典主義維多利亞巴洛克式風格,
曾經是遠東最著名的飯店之一,鄰近外灘與蘇州河,晚上,我們在燦麗的外灘老建築間散步,
看著觀光船行駛在蘇州河留下亮晃晃的倒影,身側的歐風堂皇建築,對岸遙相呼應的浦東現代化新式大樓,
我決定在浦江飯店住兩晚感受一下老上海即可,接下來的日子我們搬到了徐家匯一處新開幕的酒店,我才自在些。
不過,就如那位老員工說的,2004年浦江完成修復,
在蘇州河畔再度亮眼起來,她仍舊老,但是精心修飾過的講究。
我逐漸覺察出丈夫獨自在上海是寂寞的,常常下班後一個人走上一兩個小時,
穿梭在弄堂裡,買羊肉串,吃小餛飩。那時延安高架路通車不久,隨著《人間四月天》電視劇播出,
原本在延安路旁四明村923號一幢洋房是徐志摩與陸小曼婚後的住所,遊客也開始尋覓過來,
然而徐志摩居住臨路的一排房子已經因為道路拓寬拆除,我們能看到的是四明村留下的其他小洋樓,
歐式風格,古老的窗台典雅而憂傷。稍晚於徐志摩在上海,張愛玲住過的愛丁堡公寓仍在,
由四明村經過靜安寺,往北走不遠就到了,張愛玲的〈公寓生活記趣〉中這樣寫:
「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
從上海回到台北,我和丈夫說,不習慣就回來吧。台灣總會有合適的工作吧,我這樣想。
但其實,事情不是你願意樂觀就能朝好的方向發展,民國17年創刊於上海的中央日報,
民國38年隨國民黨遷至台灣,在政黨退出媒體的決定下,民國95年西元2006年停刊,改為網路報形式繼續發行,
在傳統紙媒工作二十年的我也失業了。那一年先後幾家報社結束,從上海返回台灣的丈夫,
在弄不清究竟是資金外流還是人才外流的大環境裡,我們直接感受到的是台灣就業困難,尤其是不再年輕的我們,
於是丈夫又投入大陸職場,每每看到討論台灣經濟發展的報導,不懂經濟的我愈來愈感到無語。
尋常日子在城市的角落川流不息,我們只想認真活著。
說不清的原由推搡著我們,2014年的上海,意外成為我們假期相聚的地方,
當我在航空網站上搜到特價機票,丈夫只要一個小時就可乘坐高鐵來到上海,
此時的上海不再是我懷想的30年代的模樣。
常德路195號的常德公寓依然矗立,樓下有一家書店兼咖啡店,一家餐廳。
牆邊綻放豔紅的秋海棠,微雨天氣裡依然蓬勃。當年命名為愛丁堡公寓的常德公寓,1936年建成,
屋主是義大利籍律師兼房地產商人拉烏爾斐斯。張愛玲和她姑姑張茂淵曾經一起住在這,
兩人各自擁有自己的臥室和浴室,中間是廚房相連。
她在此完成《傾城之戀》、《沉香屑》、《金鎖記》、《心經》、《花凋》等多篇小說,
如今這些文字和我一起穿梭在教室。張愛玲寫到關於自己的公寓生活:
提起蟲豸之類,六樓上蒼蠅幾乎絕跡,蚊子少許有兩個。
如果牠們富於想像力的話,飛到窗口往下一看,便會暈倒了吧?
怎麼她住六樓就連蚊子都少,我在香港二十樓仍有蟑螂,
在我推門時悄悄伏在牆角,我卻不能將之丟給千里外的老公處置,只能親自上陣。
離鄉背井是怎麼開始的?原以為台勞只是自我解嘲。
胡蘭成離去後,留在上海的張愛玲說,在這裡,我將只是萎謝了。
如今常德公寓裡曾經在張愛玲筆下出現的老奧斯丁電梯,漆上了鮮豔的油漆。
愛丁堡公寓曾經也一度寂寥,據說1995年張愛玲去世,才又受到矚目,成為張迷造訪上海時的景點。
另一處梅龍鎮酒家則出現在電影裡,十幾年前丈夫在滬工作,我們也慕名前往,
上個世紀在梅龍鎮請客是體面的,但是這一回我們決定去雲南路吃老鴨粉絲湯和小籠湯包。
上海在原有的基礎上一點一點塗脂抹粉,也許還注射玻尿酸,雷射去斑,展現另一番光彩。
南京西路的香特莉西餅屋1993年曾邀請《上海灘》中飾演許文強的周潤發剪綵,
那是香特莉的盛時,店一家一家開,兩年前卻因為經營困難陸續關店,
有人說是因為上海租金不斷上漲,也有人說是不敵外來西餅屋,諸如台灣的八十五度C。
我想起民國38年來到台灣的諸如伍中行鴻翔綢緞天香樓,
和大陸經濟改革開放後陸續登陸的永和豆漿上島咖啡85度C有著怎樣迥異的心情。
同樣的年代在戰亂中來到台灣,從此不曾離開過台灣一天的父親在我不得不在台灣以外的地方謀職時,
他先是提醒:物離鄉貴,人離鄉賤。我想起他和我說過,年輕時離家從南方寄回老家的一盒桂圓乾,
這些年我也在不同的城市裡尋找父親口中有著白霜的山東柿餅。
當我的離開台灣已成為事實,他只說了一次:當年我離開家牽掛一世,如今不想你也離開家。
時局動盪造成父親前半輩子的牽掛,那麼又是什麼讓他晚年繼續牽掛?
我竟也說不清。
母親離家時,只十二歲。一甲子後,我離開台灣工作,已經幸福很多,但是中年又另有滄桑。
來上海前現代文學的課正好講到梁實秋,婚後他曾和妻子住在上海,
梁實秋在《時事新報》編副刊,同時在大學兼職,一天晚上,梁實秋回家,妻子問他:
上樓的時候,是不是一步跨上兩級樓梯?梁實秋訝異問妻子怎麼知道,
程季淑說因為她數著那響聲的次數,和樓梯的級數不相符。
我忽然想起丈夫,台北住處沒有電梯,每回他回家,總也聽到兩階並作一階的腳步聲,原來都是急著回家。
抗戰時,梁實秋與妻子不得已分開,再團聚已是數年之後,兩人於是約定此生不再分開。
數十年後,台灣人離鄉工作愈來愈多,朋友對我說:你是幸運的,至少有工作。
便不能抱怨,我努力搜索特價機票,為自己安排更多的相聚,即便每一次機場道別心裡總是空落落的,
朋友又說:過一陣會習慣的,不知是安慰我還是比我能認清現實。
從梅龍鎮到常德公寓一帶街區,包含中信泰富廣場、恒隆廣場形成國際品牌消費圈,
但是徐志摩住過的四明村和張愛玲住過的常德公寓那種幽雅的懷舊氣息也繼續繚繞。
微雨天氣,我和丈夫從南京路走往黃河路,在國際飯店的西餅屋買來一袋蝴蝶酥,酥脆的口感奶香四溢,
只是不能振翅飛去,國際飯店民國23年便矗立在此,宋美齡和張學良過去都是這兒的客人,
八十載倏忽而過,我吃著帶有起士味的蝴蝶酥,彷彿這櫥窗這街道這城市舊日記憶還沒有完全消散,
蝴蝶酥翩翩穿越時空,來到明媚的新都市。 



●2014/08/08 聯合報









    

    背景音樂/劉若英 - 四月天


標籤:
瀏覽次數:446    人氣指數:9026    累積鼓勵:429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美的習慣/胡晴舫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就這樣的愛自己/張曼娟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