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922660
 〠♗聖誕平安夜☸£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中國古代十六大傳奇皇后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中國古代十大明君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詩人
作者: 〠♗聖誕平安夜☸£ 日期: 2015.03.19  天氣:  心情:


1.戰國朝 屈原:

羋姓屈氏,名平,字屈,以字行,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屈瑕的後代,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先後任三閭大夫、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驕傲,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流放期間,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太尉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2.三國朝 曹植:

曹植為曹操正室卞氏所生第三子,曹丕、曹彰之弟,曹操曾經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汝倩人耶?」曹植答道:「言出為論,下筆成文,願當面試,奈何倩人!」,建安十五年冬天,曹操興建銅雀台,19歲的曹植作《銅雀台賦》,曹操大為讚賞,封其為平原侯,並勉勵說:「吾昔為頓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當時所行,無愧於今,今汝已長成,可不勉哉」認為他「可定大事」,曹操晚年,曹植晉封為臨淄侯,與長兄曹丕爭奪繼承人地位,加之才高,素為曹丕所嫉,曹丕即位後不久,曾屢欲殺曹植,被母所阻,方得免,據說當時卞太后已經把話講絕了:「你已經殺我的任城王,再要殺陳留王,我也不想活了。」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學,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將被處死,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內便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仍以曹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將他貶為安鄉侯,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曾有意重召叔父入朝,而曹植甚至也草擬好政略,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曹植「素有壯志,一朝得嚐夙願,恐難為臣」,因此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志,太和六年二月,曹植被轉封為陳王,是十一年內第三次被迫遷都,同年鬱悶而終,年僅四十一歲



3.晉朝 陶淵明:

陶淵明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出身微寒,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長沙郡公,祖父陶茂作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任安成太守,早逝,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幼年生活貧困,勤於學習,對於諸子百家群書都有所涉獵,陶淵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及彭澤縣令等職,後「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家,從晉安帝義熙二年起隱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的這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逝後,其生前好友顏延年為其作誄文《陶徵士誄》



4.唐朝 王維:

開元九年進士,官大樂丞,隨即因為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受了牽連而謫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十四年,辭去官職,後又任右拾遺,又為監察禦史,40歲時,遷殿中侍御史,隔年北歸,過瓦官寺謁璿禪師,轉左補闕,四十七歲官庫部員外郎,天寶末年,安祿山攻佔長安,王維被安祿山脅迫作了他的官員,但是他並不願意,長期居住於輞川別墅,曾作詩表達了心跡,當安祿山兵敗後,王維本以六等定罪,其弟王縉請削己職以贖兄罪,後來以《凝碧詩》得到了赦免,並任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後轉給事中、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上元初卒



5.唐朝 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6.唐朝 杜甫:

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是晉朝名將杜預之後,杜甫生於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做過奉天縣令,他自幼勤奮好學,接受了封建正統思想的薰陶,曾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政治上不斷受到大地主勢力的排擠打擊,仕途失意,又經離亂,一生都在饑寒交迫中,顛沛流離中度過,天寶五年是杜甫人生的一個轉捩點,這一年他參加了由李林甫操縱的一次考試,落入騙局,其後寓居長安近十年,幾次幹謁汲引,但都落空,可以說長安十年,使杜甫歷盡艱辛,但恰恰如此,使杜甫看到了生民的疾苦,國家的安危,對當時的黑暗政治也有了較深的認識,安史之亂起,杜甫落入叛軍手中,被押解到長安,後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又因疏救房琯,貶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穀,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杜甫在成都有一段時間生活相對安定,一度在劍南兵馬使嚴武幕中任參謀,後因劍南兵馬使反,成都混亂,晚年攜家出蜀,住梓州,來往旁縣,大曆五年病死自潭州赴嶽州途中



7.唐朝 白居易: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於“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11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中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後詩壇元白齊名,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於長慶二年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杭州人為了紀念他還把靠西湖邊的一面,命名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後曆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75歲病逝,葬於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李商隱為其撰寫墓誌銘



8.唐朝 李商隱:

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祖輩遷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中國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窮水盡的下滑趨勢,而李商隱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國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李商隱唐文宗開成三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後李党的王茂元愛其才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從此,李商隱便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鬱鬱不得志,潦倒終身



9.宋朝 蘇軾: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嘉佑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裏,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裏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相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元佑八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大赦,複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



10.宋朝 陸游:

字務觀,山陰人,自號放翁,才氣超逸,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早有文名,以蔭補登仕郎,舉試薦送屢前列,為秦檜所嫉,檜死,始為寧德主簿,孝宗稱其力學有聞,言論剴切,除樞密院編修,後知夔嚴二州,皆有建白,范成大嘗奏遊為參議官,以文字交,不拘禮法,人譏其頹放,因自號放翁,以寶章閣待制致仕,游才氣超逸,尤長於詩,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書法家,出生在書香世家的陸遊,由於家中先賢墨跡的收藏豐富,因此很早便對筆法有所領會,他的草書學唐代的張旭,行書則學自五代的楊凝式,除此之外,他也受蘇軾、黃庭堅、米芾的影響,但稍飄逸,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標籤:
瀏覽次數:115    人氣指數:115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中國古代十六大傳奇皇后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中國古代十大明君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