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以愛擇偶,條件無用論/劉凱西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誰能夠將 電台情歌關掉/小樹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熊熊火焰消逝後,仍留溫柔燭光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4.08.12  天氣:  心情:


  熊熊火焰消逝後,仍留溫柔燭光




  




  文/楊久穎



就像洗滌著城市燠熱塵埃的午後雷陣雨,
靜靜聽完一首撥動心弦的歌,也抖落了一地的喧囂凡俗...


我始終覺得,音樂的存在,絕對是這個宇宙中最最奇妙的事情之一。
比星球形成、生命起源都更奇妙。

當我們漸漸從懵懂童年中清醒,開啟了種種感官、啟動了記憶與思考的機制,
開始接收著這萬花筒般世界瞬息萬變的同時,總是在第一時間便開始聆聽音樂了。
不比語言文字、邏輯理論或影像圖形等等,需要多多少少耗費些許主動的感官專注力,
音樂總是自然而然發生在這世界的種種角落,從牙牙學語的時期,我們便總是敞開著耳朵,
隨時隨地聽著、感受著、體會著,在音樂中,聽見了許多自己或許未曾親身體驗,
卻潛藏在心靈深處的情緒和感情,用旋律和音符挖掘出對這世界的憧憬、想望。


任何一個現存於世間的人,靈魂與生命的歷史,
都遠比不上音樂的歷史要來得古老、漫長、曲折、情緒多變而複雜。
也沒有任何一種事物像音樂一樣,在短短幾個小節、甚至幾個音符之間,
就能夠訴盡喜悅、憤怒、哀愁、激昂等等諸番情緒,而在三言兩語的輕淺吟唱之間,
更能涵蓋歷史、文化、種族、性別、社會、未來等等人類窮盡畢生精力想探索的深邃議題。


然而,儘管經常背負著如此龐大(可能也有點沉重)的使命,
音樂,終究還是一種讓人能忘卻現實煩憂、拋卻惱人情緒的妙藥靈丹。
就像洗滌著城市燠熱塵埃的午後雷陣雨,靜靜聽完一首撥動心弦的歌,也抖落了一地的喧囂凡俗。


聆聽音樂,便是如此一次又一次在生命顯得雜亂無章時,
幫助我清理了一些不必要的這些,那些,這個,那個。





回溯生命中最早開始耽溺於聽音樂這件事的時候,其實也是流行音樂產業最黃金的年代。
熱門唱片銷售量動輒百萬千萬、巨星仿如神一般的存在,每個中學生都一面認真地翻著英漢字典,
一面有懂沒懂地讀著Billboard排行榜上的歌名,好好聽的抒情歌、好動感的派對舞曲、好震撼的重搖滾,
儘管有時免不了俗庸淺顯、情感浮濫,但在枯燥死板的公式章條、演算複誦與粉筆汗味之間,
還是填補了許多青澀成長歲月中那些孤獨的鴻溝,讓我不致失足跌落那心靈的晦澀死胡同。


而當然,這一切也不完全是幼稚而淺薄的;那個時代的許多歌曲,至今聽來仍是經典,
例如Paul Young翻唱英國叛客經典樂團 Joy Division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
即使對於24歲就自殺身亡的 Ian Curtis (Joy Divison主唱)那冷漠、陰鬱與絕望的世界一無所悉,
十三、四歲的我,卻也在那不同於一般流行歌曲的旋律中,開啟了通往另一個散發著誘人旖旎黑暗色彩的大門。
還有YA!經典電影《粉紅佳人》(Pretty in Pink)的主題曲,
那彷彿會滴下蜜糖、卻又甜中帶酸的〈If You Leave〉,總是讓人忍不住跟著哼唱起來,
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可以揮霍的年輕歲月。但,理解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在英國
新音樂洪流中的重大貢獻與不可撼動的地位,卻又是好幾年之後的事情了。


回想起來,那樣的聽音樂方式,真是一種如入涅槃的境界。
可能是從收音機甚至電視上側錄下來、音質其差無比的歌聲,
基隆廟口夜市如路邊攤般的地下室唱片行賣的「細胞」盜版卡帶,透過隨身聽和廉價耳機傳送到耳道,
就這樣震動著耳膜上的每一根絨毛,在許多個夜晚,震動著腦海,震動著心,終至如入無人之境
的地步。





這樣的心情,也延續到血氣方剛的高中時期。
學校離當時仍在陸橋底下的光華商場不遠,入口處烤香腸的氤氳煙霧、洗手間溢出的氣味,
穿過之後便是一番新天地,彷彿總是一觸即塌、散發霉味的舊書店,
還有那唱片行中一張張看似陌生又充滿無比磁力的「新音樂」、「獨立音樂」卡帶,
黑的是水晶,白的是藍儂,再次感覺到世界是無限寬廣,等待我伸頭一探究竟。


而在那沒有網路、一切仰賴少數幾家進口唱片行、幾本進口雜誌和書籍,
還有同好之間口耳相傳才能獲悉新音樂資訊的古早年代,
用文字書寫音樂,以及透過文字認識音樂,似乎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補償方式。
從高中到大學,少少諸如《搖滾客》的中文音樂刊物,成了重要的精神食糧。
幾本瑪蒂雅進口、當時看來極為昂貴的《Indie》搖滾樂參考書,畫滿重點、筆記,
細數著自己聽過哪些、好奇哪些、愛上了哪些。
當然,厚厚一本《滾石評鑑》,裡面的星星數量也成為流連公館唱片行時不可或缺的消費指南。


在這樣的過程之中,與其說有哪些音樂特別療癒了慘綠少年那些莫以名狀的孤寂與憂傷,
倒不如說是這些音樂延伸出來的,關於生命、關於愛情、關於社會、關於自由、關於不公的種種課題,
引領了徘徊在失落迷惘邊緣的心靈,讓我開始思考著這個社會的種種。
就像Patti Smith的驚世處女專輯《Horses》一般,總是讓人思索著性別、制度、階級、語言等等,
許許多多複雜難解的問題,音樂始終以一種堅定的方式,佐證、反映這一切。


而離開學校、離開青年時期以後,這些複雜難解的問題已經不僅止於書本、歌詞、腦海,
而是不斷浮現在真實之中,使得世界與人生的樣貌變得愈來愈複雜了。
生命進入另一種階段,瑣碎的業績帳目,試算表與簡報,通勤時刻疲憊的台鐵誤點數字,
加班後望眼欲穿的空蕩蕩夜間月台,耳裡盡是區間車行進間電光火石的聲響,
而此時,音樂,只剩下耳機裡迴盪著的微薄音量。還記得當時有一首歌總是被我反覆播放,
就是Tanya Donelly 的〈The Night You Saved My Life〉,如漩渦般深不見底的前奏,
女歌手高亢甚至略帶尖銳的嗓音響起,是的,在那些夜晚,是音樂救了我一命。





如今,年輕氣盛的許多情緒,或許早已分給了一種名喚塵俗的東西,因而不再激昂澎湃;
以往對音樂的貪婪、覓求、渴望也不復強烈。卡帶早已成為懷舊骨董,
大學時存錢買的第一台手提CD音響也早已不知去向,音響換了又換,真空管機、落地喇叭,
充滿立體感的發燒音質,卻似乎再也喚不回那些粗糙耳機把音樂直接灌入耳道的悸動。
聽音樂,不再是為了激起什麼,有更多的時候,反而是想尋求一種難得的,平靜。


但,話說回來,或許音樂的面貌本該如此──
用流動的音符洗滌著思緒,在音調高低中提振萎靡的精神,
或許,僅只是在朦朧的人生裡,在心上映照著一點熒熒星光。
經常覺得世間種種難題,其實都出自人類的情感矛盾,
而音樂,在某些方面,正能解開這矛盾之中,許許多多的結。
此時,聆聽一首安靜而美麗的Magnetic Fields〈The Book Of Love〉
(當然,Peter Gabriel翻唱的版本或許更廣為人知),
便會覺得,音樂,不啻是熊熊火焰,也可以是溫柔的燭光,讓生命中的黑暗,褪散、遠離。 



●2014/08/12 聯合報





 



           


            





背景音樂/


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 - If You Leave (上)

Tanya Donelly - The night you saved my life (中)

Peter Gabriel - The Book of Love (下)


標籤:
瀏覽次數:179    人氣指數:7739    累積鼓勵:378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以愛擇偶,條件無用論/劉凱西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誰能夠將 電台情歌關掉/小樹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