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869849
 漠然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輕鬆一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如果戀愛是犯罪行為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人生要隨緣
作者: 漠然 日期: 2016.04.08  天氣:  心情:
人生不是我要變成什麼,而是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

鄭石岩的家裡貧窮,小學畢業時,隔壁村莊一位好心的親戚跟母親說:「你的小孩,我幫你介紹
去某個人家放牛吧,有三餐,一年還有一百斤的穀子。」鄭石岩靜靜在一旁聽,沒有激動的反應
只是默默想:「我真的要去放牛?」

當然,有幾分心酸。可是,親戚才一走開,媽媽對他說:「我要讓你唸初中,你應該去唸書。」
「我當時不知道媽媽到底有多少錢給我讀書。第一年的學費大概就用完了她的錢。第二年開學時
家裡就沒錢了。我當時跟媽媽說:沒關係,我去學當木匠,可以賺一點錢。」

當木工學徒的第三天,正逢學校開學。母親說:「老師對你那麼好,你應該去給老師一個交代,
告訴他:你不是不念書,而是因為繳不起學費而停學,做人就是要這樣。」

鄭石岩騎了腳踏車往學校去,老師給了他一句話:「我想你一定可以當一個很好的木工。」可是
就在第二天,班上一個同學叫鄭石岩到學校一趟,老師對他說:「回去告訴媽媽,學校同意你分
期付款,有多少就繳多少。」母親就這麼欠還繳了四百多元(台幣),那在當時可是個大負擔。

做生意,賺學費

初中畢業時,鄭石岩並沒有打算考高中,他心想:能唸到初中已經很好了。因為老師之前對他的
肯定,他念念不忘回去當木匠學徒。在老師的鼓勵之下,他還是考上了高中,只是家裡實在負擔
不起學費。老師答應借錢給他唸書,但母親說:借錢只是一時的方法,不是長久之計。這時,母
親給了鄭石岩一個主意,她說:「你去做生意賺錢吧!」

那一個多月長的暑假,鄭石岩當起了水果販,賺了一點錢,總算可到高中註冊。他知道家裡是沒
錢的,所以整個高中生涯,他都在做水果的生意,而且生意越做越大。

「每天清早四點半,我到產地收購水果,再把水果送到批發市場賣了,再趕到學校上課。我一天
得騎腳踏車載水果走很長的路──從我的家到宜蘭是六公里,再騎十公里到羅東,賣完水果後再騎
回宜蘭上課。」這是他高中一年級時的生活。

到了高中二年級時,鄭石岩做起了較大的批發生意,他收購了水果,然後運到台北的大賣場去賣
他說,那時的生意有時賺錢有時虧本,但平均起來還不錯。

「我當時也發明了一些讀書的方法。要熟背某個內容,就先看一遍,然後邊工作邊回想,想不起
時再拿出來看一下。我在高中的功課還算過得去。」高中三級時,他已經賺了一些錢待上大學時
用。他賺到的錢,都交給母親,母親是他「前途經紀人」。

這時候,鄭石岩已經不是那個夢想外面世界的鄉下小孩,畢竟他已經走遍台灣,在台北熱鬧的大
賣場裡活動。他體驗了做生意、賺錢的樂趣,這時候,上不上大學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

「拿錢給媽媽時,她總會說:「當初要你去做生意,目的是賺幾個錢去讀書。沒想到錢賺到了,
你卻不讀書了。我真後悔讓你去做生意。」這句話她說了好多次。我說:「我沒放棄,我還是會
去讀書。」

鄭石岩後來還是結束了生意,上大學去。因為熱衷於做生意的樂趣,他選修了會計系。

進入心理諮商領域

後來,與一位老師談話後,老師說:「看來你很喜歡『人』,如果往教育領域發展,可能會更好
。」老師的話提醒了鄭石岩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性格特質。他轉到教育心理系去,這是人生的一大
轉折。 這是一個引領他進入心理諮商領域的關鍵點。

他說:「學了心理學之後,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夢想。」當下,就是一切聽鄭石岩敘述他的人生故
事時,母親一直是影響他的人。「她給我很大的自由,因為她一直當我是個大人,並不管得嚴厲
,但卻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我、幫助我。」

鄭石岩是佛教徒,星雲大師早年到台灣去,駐錫宜蘭時,母親便帶他追隨星雲大師學習。佛家的
豁達生命觀,對面臨人生困境的人,往往是一劑心靈良方。

鄭石岩31歲那年,因緣際會,他加入了台灣一個高科技發展團隊,擔任「科技行政」的工作。在
高科技領域中打滾,讓他對人生又有了另一番體悟。

在科技社會,一切都在快速變遷,人的視野也不斷在改變。人活在這樣的社會裡,一定要保持學
習力來調適自己,面對變遷的社會。

我常遇到一些事業成就很好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後便發現適應不良。有的人到了該換人生跑道的
時候,卻因為不願意接受改變,腦子裡還是裝一些過時了的東西。你有滿腹的理想,但沒用,人
家都不用那個東西了。

從中我發現,原來生涯不是一個固定的計劃,而是不斷在發展、調適的。有了這樣的醒覺,他更
願意多花一些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的工作,因為身邊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

他堅持不收費,因為視心理諮商服務為一個佛弟子本該履行的助人行動。兒童青少年輔導、婚姻
諮商、生涯規劃、臨終關懷.....他以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參與了案主人生的各個階段,最終獲得最
大收益的是自己。

意外進入寫作生涯

後來,鄭石岩開始寫作。「寫作本來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那年他三十九歲,熱愛大自然的他
登山時跌傷了脊椎,下半身因此癱瘓。醫生說得動手術,可是手術後卻不一定就能恢復行動。

他盡是擔憂、沮喪。有一天,鄭 石岩的 太太對他說:「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成功的諮商工作者,
學佛也頗有成就,講經都講得很好,可是,你自己原來並不受用啊!」

「那是傍晚時分,太太下班回來,我躺在一邊,然後她對我說了那一番話。那一幕,我一直都記
得。」鄭石岩說。那天晚上,他想通了。「如果從此不良於行,我也要活下去啊!」當時浮現的
念頭是:寫作。他坐在輪椅上,開始動手。

當下就是一切

第一本著作《清心與自在》就暢銷了。投入寫作的當下,病情奇蹟地好轉。在輪椅與病床上渡過
了一個月,恢復走動的那一天,「拋開拐扙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我發覺:人生還要要求什麼呢?
腳能走、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已經很開心了。」鄭石岩說,當時才真正領會到佛法裡所講
:「當下就是一切。」

從小時的貧窮到登山時發生的嚴重意外,鄭石岩卻從來不認為他的人生有太多、太大的困難,例
如,導致他失去行動能力的意外事件,他也像是突然間想起什麼似的隨口說出,猶如人生中其他
大大小小的瑣事一般,完全沒有將之視為人生中的重大顛覆。

沒有比現在更美好的時刻

人生就是這樣,是多彩的,而且是持續發展。生命如一條河,迂迴向前流去,河道或寬或窄,但
最終都流到大洋。人生並沒有「一定」,但有一個方向:即是人始終要以一種光明、樂觀、積極
的態度去看待當下的遭遇。

你的遭遇,即是你的「資糧」。我們沒辦法挑選人生遭遇,也沒辦法選擇人格的本質,只能用我
們的本質與遭遇所激出來的火花,慢慢滋長、壯大。在哪裡碰到障礙,就在那裡學習、扎根,然
後再往前走。

鄭石岩如此看待人生,也總是傳達這樣的訊息給他的案主。「我們可以選擇方向,但不能選擇遭
遇。

人生不是「我要變成什麼」,而是「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

若你一直要「變成什麼」,壓力會很大。曾有個人來找鄭石岩,他面對婚姻問題,同時事業一敗
塗地,因此變得沮喪。

「在面談時,我們不是要告訴他:你要站起來,走出去;而是,你現在手上還有什麼?他說他已
經一無所有。我說:你還有太太、小孩。最重要的是,你有曾經大跌一跤的經驗,是別人所沒有
的。你所有的這些,就像一棵樹被砍了,樹枝還可以摘下來,插在地上,繼續生長。

鄭石岩三十幾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心理諮商經驗,他結合了精神分析、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等學
派,再注入佛教唯識學與禪學的精髓。有時候,聽完案主傾訴後,他只是說了幾句話,或唸一首
禪詩,對方的心情頓時晴朗。

有一天,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前來找鄭石岩面談,談話中老人哭得悲傷。年輕時,她的丈夫有
外遇而離開了她,她艱辛養大三個孩子,如今孩子們都大學畢業了。而年老的丈夫則被遺棄,貧
病交迫。

老太太說:「我怎麼可以把他丟下呢?」於是將丈夫接回來,在醫院照顧他,但是丈夫竟然還打
她!」老太太第三次來的時候,我跟她說:「你的心量是全世界少見的。這是無比珍貴的東西。
你把小孩帶得那麼好,如今還照顧他,有這樣的能耐,你這一生也沒有白來了。

你能容忍先生今天如此對待你,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精神成就了。你總是問什麼時候有出頭天
我想跟你說:就生活而言,沒有任何時刻比現在更美好的了。你七十多歲了,耳聰目明,還能走
,不是很好嗎?你還有能力照 顧你的 先生,這已經成就了你所追求的傳統美德,不是嗎?

你不要懷疑,就生活而言,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了。」就這樣,她露出笑容。老人的笑容很美
。她說:這句話我會記得。你可不可再講一次?說完,鄭石岩展露出笑容,這個笑容如他當時所
見的,一樣美麗。

「人生,不可能處處逢源。但逢不逢源,完全是主觀。面對挫折時,願意在這裡看到新機,或是
停在那裡抱怨、沮喪,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人生要隨緣

佛教的思想是人生要隨緣,但不是隨波逐流。隨緣,是在任何一個當下,都能應身邊存在的條件
,借力使力,在那裡有所收獲。

我接觸了那麼多個案,看過了這麼多的生命現象,領悟的是:「真正打敗自已的,是自己的想法
;而挽救自已的,往往是提起了正面想法後,付諸行動。」鄭石岩說,如佛經所講,人生是「妄
」。

我回首自已的過去,雖然看來閱歷豐富,但其實很短,就在剎那之間。最後,沒有一樣是你可以
帶走的。


作者:鄭石岩 教授



轉貼於網友MAIL分享
若有侵權敬請告知
標籤:
瀏覽次數:540    人氣指數:1140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輕鬆一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如果戀愛是犯罪行為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