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59180
 真情Michell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臨水照花人。。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上對方的缺點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Eileen張愛玲
作者: 真情Michelle 日期: 2011.12.15  天氣:  心情: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本名張煐,中國現代作家。

出生 1920年9月30日(1920-09-30) 中華民國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

逝世 1995年9月8日 (74歲) 美國洛杉磯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

配偶 胡蘭成 (1944年-1947年) 賴雅 (1956年-1967年)

親屬

曾外祖父: 李鴻章

曾祖父: 張印塘

祖父: 張佩綸 祖母: 李菊耦

外祖父: 黃宗炎

父親: 張志沂 母親: 黃逸梵

舅舅: 黃定柱

弟弟: 張子靜


生平

早年

張愛玲本名張煐,於1920年9月30日[1][2](農曆八月十九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
(今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臨近蘇州河,周邊整個街區是鴻章紡織染廠)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張愛玲的家世顯赫,

祖父張佩綸(1848-1903年)是清末名臣,河北豐潤人

祖母李菊耦(1866-1916年)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父親張志沂(1896——1953)是典型的遺少

母親黃素瓊(1893-1957年)則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較為歐化

張愛玲只有一個弟弟張子靜(1921年12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
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先任職於銀行,後來擔任上海郊區中學英文教師。

1922年,張愛玲2歲時,張志沂任天津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全家搬家到天津32號路61號大宅。

1924年,4歲的張愛玲進入私塾學習。
同年,張愛玲的姑媽張茂淵(1898-1991)赴英國留學,母親黃素瓊改名黃逸梵,撇下子女陪同前往。
張志沂遂將所納之外室接到家中,並沉迷於鴉片。

1928年,黃素瓊從英國回國,張家搬回上海。

1930年,張煐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
「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
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居住在寶隆花園(今延安中路740弄10號),
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和姑媽張茂淵住在法租界白爾登公寓(今陝西南路213號)。

1931年,張愛玲進入上海白利南路(今長寧路1187號)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
並且開始閱讀紅樓夢。

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

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

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與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之女孫用蕃(36歲)在國際飯店舉行婚禮。
張愛玲完成《摩登紅樓夢》,父親張志沂為之撰回目。

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從中學畢業。

1938年,張愛玲與繼母和父親發生衝突後,離家出走投奔母親黃素瓊。

1939年,她獲得倫敦大學的獎學金,準備前往留學,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院。
在香港大學求學期間,張愛玲結識終生朋友,斯里蘭卡女子炎櫻(Fatima Mohideen)。


上海女作家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

1942年,張愛玲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上海。
她就讀於聖約翰大學,但是兩個月後就因為經濟窘困輟學,這時她選擇從事文學創作為生。
當時她租住赫德路愛丁頓公寓(常德公寓,現址上海市常德路195號)51室(1942年遷至65室),
與姑母張茂淵為鄰。

最初她為英文報刊撰寫影評,1943年春,張愛玲見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編輯周瘦鵑,獲得賞識,
在1943年和1944年的兩年中,得以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
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

1944年,張愛玲結識汪精衛政權宣傳部次長、作家胡蘭成,並與之交往。
1944年8月,胡蘭成與兩位夫人離婚後,與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婚禮上只有炎櫻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場)。
不久,胡蘭成前往武漢辦報,在醫院期間誘惑了一名17歲的護士周訓德,並與之同居。

一年之後,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化名張嘉儀,逃亡到浙江溫州,任教於溫州中學。
在流亡期間,胡蘭成與范秀美同居。1946年2月,張愛玲曾前往溫州探視。

1946年,張愛玲與電影導演桑弧合作寫作劇本,頗為成功。

1947年6月10日,張愛玲寫信與逃亡中的胡蘭成分手。

1949年上海政權更替後,張愛玲留在上海。

1950年夏,張愛玲曾經參加上海文藝代表團到蘇北農村參加土改兩個月時間,
但是由於無法寫出政府要求的「歌頌土改」的作品,頗感困惑。
她感到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加之與胡蘭成的關係,面臨政治方面的壓力。

於是在1952年7月,聲稱「繼續因戰事而中斷的學業」,隻身離開中國大陸,遷居到香港。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任職於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時期。

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
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結識畢生摯友鄺文美及宋淇。
在宋淇力捧下,成為電懋的編劇主力之一。編劇收入成為張愛玲往後八年的主要經濟來源。


美國時期

張愛玲在美國翻譯清代小說《海上花》,或寫作回憶舊上海的作品,而賴雅為左翼作家,
兩人的作品均不為美國主流社會接受,因此他們夫婦生活頗為窘迫。
後來依靠台灣《皇冠》出版集團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說抽取版稅維持生活。

1953年,張愛玲離開上海的次年,她的父親張子沂在租住的上海江蘇路285弄28號吳家小客廳去世,終年57歲。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張愛玲居住在新罕布夏州彼得堡的麥克道威爾文藝營 (MacDowell Colony),
在此她結識了65歲的左翼劇作家賴雅 (Ferdinand Reyher) 並懷孕,同年8月14日,兩人結婚。
但由於各種原因,張愛玲在寓所進行人工流產。

1957年,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在英國倫敦去世,終年64歲,張愛玲沒有前去出席葬禮。

1960年7月,張愛玲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張愛玲到香港和台灣尋求機遇,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曾與其表姪女張小燕會面。
張愛玲先到台北,由名畫家席德進帶她四處看訪,又在作家王禎和的陪同下到花蓮觀光。
本世紀初,張愛玲一篇描寫台灣遊記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曝光,
這是目前僅見的張愛玲唯一一篇描寫台灣的文章。

賴雅不斷中風,最終癱瘓臥床,於是張愛玲從香港回到美國照顧丈夫。

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
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翻譯成為英文。

1969年,張愛玲移居加州,受聘於柏克萊加州大學。

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

1991年,張愛玲的姑母張茂淵在上海去世,終年93歲。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洛杉磯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
直接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遺願,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爾玫瑰崗墓園火化,沒有舉行公開葬禮。
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
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1997年宋淇去世。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
送了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給南加大圖書館,其中有《海上花》的英譯未定稿。

1997年10月,張愛玲終生朋友炎櫻在紐約去世。
10月12日,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張子靜終身未婚,亦在上海江蘇路去世,終年76歲。張愛玲和張子靜均無子女。

2007年鄺文美去世。宋淇與鄺文美的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


作品

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
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3年到1945年,張愛玲在淪陷區的上海創作了一批重要的作品。

1946年,張愛玲與電影導演桑弧合作,寫作了《不了情》、《太太萬歲》等劇本。

1948年,張愛玲發表《十八春》(後來改名為《半生緣》)。

1954年,張愛玲在香港發表兩部長篇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時期。
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
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張愛玲旅港期間曾居住於北角繼園街輝濃台。

1957年,張愛玲開始為香港電影業鉅子陸運濤的電影懋業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等十部劇本,
其中八部被拍成電影,直到1964年同班同學翁美麗飛機失事身亡

(符立中(2007)「張愛玲的電影時代」《聯合報》,2007年9月22日至27日)
(符立中(2009)《張愛玲與鄺文美》《中國時報》,2009年7月19日)
(符立中(2010)「宋淇與張愛玲」《聯合報》,2010年5月23日至24日)。

張愛玲的作品《怨女》、《流言》、《半生緣》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
於1960、70年代先後由臺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

1967年,改編短篇小說《金鎖記》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

1968年,《十八春》的內容經過修改以後重新定名為《半生緣》,在《皇冠》雜誌、香港《星島晚報》進行連載。

1980年代暢銷海內外。張愛玲小說風格對台灣戰後文壇的小說流派影響深遠。
電影劇本有由陳燕燕主演的《不了情》和《太太萬歲》。

1991年,《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2004年2月,台灣皇冠文化集團在其50周年社慶之際,宣佈推出張愛玲的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
這本突然曝光的著作據稱是張愛玲的最後一部遺稿。
其後該書的簡體中文版權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獲得。

2005年,皇冠出版社與大陸的書商合作,委託陳子善先生擔任主編,
收錄她以往未曾正式結集出版的散文、電影劇作、親筆插畫和個人遺物的照片,輯成新書《沉香》。

2009年2月23日,帶有自傳色彩的《小團圓》在台灣由皇冠文化出版。隨後在港出版,4月在大陸上市。

2010年,宋以朗編輯張愛玲、宋淇、鄺文美所著的《張愛玲私語錄》在台灣由皇冠文化出版。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帶有自傳色彩的《異鄉記》《雷峰塔》《易經》在台灣由皇冠文化出版。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由宋以朗贊助,香港浸會大學舉辦張愛玲國際學術研討會,
由來自國際近八十位學者參加。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台灣舉辦四場張愛玲系列講座,
主講人有陳文茜、蔡康永、韓良露、符立中、黃建業,由楊澤主持。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內地首次舉辦張愛玲學術研討會,在北大百年講堂舉行,
參加學者專家有陳子善、吳福輝、宋以朗、格非、止庵、符立中、馬家輝。

2011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一冥誕,首次舉辦張愛玲紀念音樂會,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
曲目由符立中根據張愛玲所編劇本的主題曲與插曲考證及編排、呂紀民及李英演出。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 

《封鎖》. 《心經》. 《色,戒》. 2007年被導演李安搬上銀幕,影片與小說同名,並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中篇小說

《金鎖記》. 曾分別改編成電視劇《金鎖記》、《金鎖記》2005年國立國光劇團改編成京劇《金鎖記》

《第一爐香》. 皇冠文化
《傾城之戀》. 皇冠文化 曾改編成電影《傾城之戀》、舞台劇《傾城之戀》
《紅玫瑰與白玫瑰》. 曾改編成電影《紅玫瑰白玫瑰》
《同學少年都不賤》. 皇冠. ISBN 9573320223.

長篇小說

《秧歌》. 皇冠文化
《半生緣》. 皇冠文化 (又名《十八春》):
曾改編成電影《半生緣》、舞台劇《半生緣》、電視劇《半生緣》

《赤地之戀》. 皇冠文化
《怨女》. 皇冠文化曾改編成電影《怨女》

散文集

《流言》. 皇冠文化
《惘然記》. 皇冠文化

學術研究

《紅樓夢魘》. 皇冠文化

譯作

《海上花開》. 皇冠文化
《海上花落》. 皇冠文化
《愛默生選集》. 皇冠文化

電影劇本

《不了情》(1947年)
《哀樂中年》(1949年)
《太太萬歲》
《情場如戰場》(1957年)
《人財兩得》(1958年)
《桃花運》(1959年)
《六月新娘》(1960年)
《南北一家親》(1962年)
《小兒女》(1963年)
《一曲難忘》(1964年)
《南北喜相逢》(1964年)
《紅樓夢》(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分上、下集,未有拍成)
《魂歸離恨天》(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未有拍成)

其他

《自己的文章》. 上海: 《新東方》雜誌
《張看》. 台北: 皇冠文化
《對照記》. 皇冠文化
《餘韻》. 皇冠文化

《回顧展 1》. 皇冠
《回顧展 2》. 皇冠

《續集》. 皇冠文化
《沉香》. 皇冠文化
《小團圓》. 臺北、香港/內地: 皇冠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易經》(<The Book of Change>). 臺北: 皇冠文化

《雷峰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 臺北: 皇冠文化

張愛玲研究

1944年5月,《萬象》月刊第三年第十一期發表了傅雷(筆名迅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的評論文章,
成為評論張愛玲小說評論文章的奠基之作。
胡蘭成曾經於1945年5月在《雜誌》月刊發表對張愛玲小說的評論《評張愛玲》。

1961年,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國現代文學史》,高度評價張愛玲,
認為《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出色的中篇小說」。


軼聞

張愛玲在上海時,好奇裝異服。
當時在上海漫畫家文亭所繪的「上海女作家三畫像」中 ,
給同時期在上海活躍的著名女作家蘇青和潘柳黛的定義分別是
「輯務繁忙的蘇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張愛玲的特徵則為「奇裝炫人」。

民國時期,張愛玲、蘇青、關露、 潘柳黛是蜚聲上海文壇的四大才女。
同一時期,上海還有一大批「小姐作家」。

她們相互之間作矜持狀,各自談及同時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讓:
「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讀」,「女作家的作品我從來不看」,...。

蘇青與張愛玲則互唱互和彷彿唱雙簧:「只看張愛玲」(蘇青語),

「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張愛玲語)。

潘柳黛在《論胡蘭成論張愛玲》中,對胡蘭成說張愛玲有貴族血液(李鴻章的重外孫女),
尖刻地譏諷這關係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隻老母雞,上海人吃黃浦江的自來水自稱「喝到雞湯」的距離一樣,
以上海人腦筋之靈,不久將來,「貴族」二字,必可不脛而走,隨後果真有「貴族排骨麵」上市;
後來張愛玲到香港,有人告訴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張愛玲回答說:「誰是潘柳黛?我不認識。」

香港大學文科就讀時有位好友炎櫻,張愛玲書中屢有描述,並錄下一些炎櫻語錄。
張愛玲對炎櫻的描述有:
「炎櫻姓摩希甸,父親是阿拉伯裔錫蘭人(今斯里蘭卡),信回教,在上海開摩希甸珠寶店。
母親是天津人,為了與青年印僑結婚跟家裡決裂,多年不來往。

炎櫻的大姨媽住在南京,我到他們家去過,也就是個典型的守舊的北方人家。
炎櫻進上海的英國學校,任prefect,校方指派的學生長,品學兼優外還要人緣好,能服眾。
我們回到上海進聖約翰大學,她讀到畢業,我半工半讀體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過遠,隨即輟學,賣文為生。」

[:*] [:*] [:*] [:*] [:*] [:*] [:*] [:*] [:*] [:*]
標籤:
瀏覽次數:134    人氣指數:734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臨水照花人。。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上對方的缺點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