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苦楝坑〈3之1〉/鍾鐵均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限制是上帝愛我們的證明/隱匿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我不敢/塔杜施‧魯熱維奇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3.07.11  天氣:  心情:

《我不敢》/塔杜施‧魯熱維奇

◎張振輝 譯


我被嘲笑和惡語傷害

我被微小的感覺和事物

被一半愛和一半恨打敗

本當憤怒地喊叫

卻只能悄悄地說話

你們熟悉的這個聲音

像脆弱的蘆葦桿

在我乾啞的喉嚨裡斷裂

舊的詩歌離開了我

新的詩歌在我幸福的時候

雖然啟迪了我

我對它卻不敢想像


---


◎易麗君 譯


我感到了空虛

身後只留下譏諷和冷言冷語

我感到了失敗

被渺小的感情和渺小的事物掩埋

一半是恨

一半是愛

本該放膽吶喊的時候

我卻不敢發出聲來


你們熟悉這聲音

它像蘆葦一樣纖弱

出自我乾啞的喉頭

音律不齊,含混不清

舊詩常常湧現在我的筆端

新詩我卻不敢幻想

我預感會產生新的詩篇

且等那幸福的時辰出現



...................《塔杜施‧魯熱維奇》 ...................


塔杜施‧魯熱維奇(1921 )不僅是一位享譽世界文壇的詩人,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劇作家和作家,
他在戰後創作和上演的一系列荒誕派戲劇在波蘭具有無可爭議的代表性,在西方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根據波蘭文藝界的定論,
他是繼十九世紀中葉曾長期擔任波蘭作家協會主席的著名作家雅羅斯瓦夫 • 伊瓦什凱維奇(1894 1980)之後,
創作門類最多成就最大的作家,他那數量極大而又豐富多彩的作品已成為波蘭二十世紀文學的經典。

魯熱維奇1921年10月9日出生於波蘭羅茲省臘多姆斯科縣。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他在臘多姆斯科中學讀書時,就開始發表詩作。1938年,因家庭經濟困難,
中學不得不提前畢業。翌年年初,他考進了日羅維策的一所林業中學,但在德國法西斯入侵波蘭後,
他又輟學了。此後他在臘多姆斯科的政府機關里當過職員和聯絡員,在索拉特金屬工廠里當過工人。
1942年,魯熱維奇在國家軍軍官學校(由當時流亡倫敦的波蘭政府在國內開辦)學習了一段時期後,
第二年便參加了國家軍游擊隊的反法西斯抵抗運動。他不僅參加過瓦爾塔河和比利查河的澗叉之間
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游擊隊的戰鬥,而且還主編過報紙《武裝行動》,負責部隊裡的教育工作。
由於他在這時期的愛國行動和他在爭取波蘭民族獨立鬥爭中的突出貢獻,戰後他曾獲波蘭軍隊獎章,
1974年獲國家軍倫敦十字獎章,1981年8月15日在明山又獲“暴風雨”行動勛章。

1944年,魯熱維奇以薩蹄爾的筆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詩歌、散文和幽默作品集《林中回聲》。
1945年,進入克拉科夫雅蓋沃大學學習藝術史。1946年,出版了詩集《一小勺水,諷刺作品》。
1949年大學畢業後,曾遷居克拉科夫省的格利維采縣,從1968年至今,一直定居在弗羅茨瓦夫。
魯熱維奇真正處女作詩集《不安》出版於1947年,這部詩集中的作品大都取材於波蘭戰前和法西斯佔領時期的社會現實,
因為在思想和藝術風格上表現了新異的特點,受到了波蘭評論界的重視。翌年他又出版了詩集《一只紅手套》。
此後連續發表了詩集《五首長詩》(1950)、《正在來臨的時代》(1951)、《詩和畫》(1952)、《平原》(1954)、
《銀穗》(1955)、《微笑》(1955)、和《一首公開的長詩》(1956)等,這些都屬於詩人早期的作品。
從1958年出版的詩集《形式》開始,到後來的《和王子談話》(1960)、《綠玫瑰》(1961)、
《普洛斯彼羅的大衣裡什麼也沒有》(1962)、《第三張臉》(1968)、《皇城》(1969)、《心靈》(1977)、
《受了外傷的短篇小說》(1979)、《淺浮雕》(1991)、《永遠的片段》(1996),
一直到2003年出版的兩部詩集《灰色地帶》和《附錄》都屬於詩人中期和晚年的作品。

魯熱維奇一生除創作詩歌外,還發表有大量戲劇和小說作品。作為波蘭戰後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劇作如《卡片集》(1960)、《拉奧孔組雕》(1961)、《見證人,我們的小穩定》(1962)、
《老婦人孵子》(1968)、《乾淨夫妻》(1974) 、《饑餓者的離去》(1976)和《陷阱》(1982)等
不僅繼承了波蘭戰前著名荒誕派劇作家斯坦尼斯瓦夫‧伊格納齊‧韋特凱維奇(1885 1937)的藝術傳統,
而且根據戰後的現實,在思想和藝術上有很大的創新,因此它們上演之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無論在波蘭國內還是在西方,至今影響不衰。此外,他的小說如《我的女兒》(1968)、
《死在舊的裝飾中》(1970)等發表後,有的在電視節目上朗誦,有的被改編成劇本上演,受到波蘭文藝界很高的評價。
他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曾多次出國旅游或去國外參加文學活動,走遍了亞歐北美的許多地方,
不僅使他獲得新的創作素材和靈感,也使他有機會直接跟國外文藝界進行接觸交流,了解他們的文學創作動向和審美情趣。

魯熱維奇早期的詩歌創作曾經受到波蘭戰前先鋒派詩歌的思想影響。這一流派的理論家認為,大自然是混亂的,
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駕馭和征服大自然,人類只有戰勝了大自然的混亂,才能建立公正合理的社會秩序。
而社會秩序的改變又會引起人類心理結構的改變,這種改變將促使世界各民族的互助互愛和團結一致,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但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於席捲西方的經濟危機和法西斯主義的威脅,
一些先鋒派詩人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陰森可怕的生活場景,預示災禍的來臨,被認為是戰前波蘭詩歌中的災變派。
魯熱維奇的早期作品也帶有這些特點,大都以德國法西斯佔領時期為背景,詩人滿腔憤怒地揭露了
法西斯劊子手的凶殘暴虐,同情被壓迫人民的苦難命運,同時也熱情歌頌了艱苦卓絕的民族解放鬥爭。

1949年1月,波蘭作協召開作家代表大會,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要求作家反映現實中的階級矛盾,把自己的創作和祖國人民走向共產主義的前景聯系起來。在此形勢下,
魯熱維奇寫過一些歌頌勞動人民獲得解放新生和波蘭、前蘇聯以及其他戰後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作品。
這些作品雖然受到了某種自上而下的指導思想的影響,但也反映了這些國家的一些真實情況,
表現了詩人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標籤:
瀏覽次數:238    人氣指數:5038    累積鼓勵:2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苦楝坑〈3之1〉/鍾鐵均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限制是上帝愛我們的證明/隱匿
 
住戶回應
 
時間:2013-07-16 21:00
他, 64歲,苗栗縣,待業中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