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小鎮星光/龔萬輝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否定,不等於放下/肆一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黑澤明,為人生而藝術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4.10.05  天氣:  心情:

〈白先勇、奚淞的小客廳/黑澤明,為人生而藝術〉

採訪整理/陳宛茜



(圖一,日本電影巨匠黑澤明。)

對作家白先勇和畫家奚淞來說,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不只是「大師」,更是影響他們性格與創作的靈魂人物。
此次,他們攜手對談黑澤明的四部電影:《羅生門》、《生之慾》、《紅鬍子》、《夢》,
分析黑澤明電影中的人道主義,以及他所承受的痛苦與突破、衝突與和解。


奚淞:
黑澤明是人道主義大師,他和那個年代的電影,塑造了我們一代人的性格。
黑澤明的傳記《蛤蟆的油》,書名和他的電影哲學相當貼切。
日本民間傳說,山上有一種蛤蟆不止長相醜惡,還多長了好幾隻腳。
人們把牠抓來放在玻璃缸裡,牠從玻璃反射看到自己的醜相,會嚇出一身油。鄉民拿這種油來治療燙傷。

「蛤蟆的油」是黑澤明面對人生與戲劇最好的隱喻。
他面對人性的歪曲和醜惡,受到驚嚇,不斷思考未來要怎麼走下去,「人道主義」由此發展出來。

黑澤民的文學背景跟我們很貼近。我最喜歡的作家是日本的芥川龍之介和俄國的杜斯妥也夫斯基,
在我們的時代裡,他們的作品是最重要的文學課程,非讀不可,但現在好像少人讀了。


>>>羅生門


(圖二,《羅生門》劇照。)

奚淞:
黑澤明電影《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藪中〉、〈羅生門〉。
〈羅生門〉描述兵荒馬亂的世界裡,城門半毀,難民躲在羅生門中,只能剝死人的衣服、
甚至拔死人的頭髮謀生,完全不顧人性尊嚴。原作者芥川龍之介對人性是悲觀的,黑澤明卻抱一分樂觀。
他電影的結尾翻轉原作的悲觀,成為人道的世界,對未來產生光明與希望。
這也開展黑澤明未來的作品系列,如今重看,對現代人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羅生門》前半段描述人們出於無明和貪愛,不自覺的說謊、隱蔽事實,
真相因此曖昧不明,結尾卻將故事的悲觀基調整個翻轉。

電影結束前,傾頹的大殿後面傳來嬰兒哭聲。乞丐發現棄嬰身上裹著袍子,便衝上前去把袍子剝下。
樵夫跟和尚趕緊跑過來,指責乞丐的行為。乞丐說:你們別假惺惺了,世界上沒有誰是好人。
和尚把棄嬰抱在懷裡,樵夫也上前準備接住孩子。和尚嚇得向後直退,以為樵夫還想要剝除嬰兒殘餘的衣服。
此時志村喬所演的樵夫卻眼露哀憐的說:我家有六個小孩,不差這一口飯,請就交給我吧。
和尚聽出了他的誠意,向他道歉,將嬰兒交給了他。
這時候羅生門前的雨停了,樵夫懷抱嬰兒,躬身走在陽光灑下的道路上。

(圖三,《羅生門》劇照。)

這個結尾就像是「蛤蟆的油」,你在驚嚇中看清楚人類的弱點,也知道如何用蛤蟆的油來治療人的傷痛。
《羅生門》是亞洲第一部得到世界性榮譽的電影。


白先勇:
我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念書時,當地有藝術電影院,黑澤明的《羅生門》、《生之慾》都是在那裡看的,
〈羅生門〉還是和同學歐陽子一起看的,看完我們討論了一夜的〈人心惟危〉。
芥川龍之介對人性是悲觀絕望的,黑澤明的翻轉卻很厲害,他的電影都在找人性的救贖,幾乎是一種宗教的信仰。


奚淞:
黑澤明電影中還有一種現代失落的美學:為人生而藝術,而不是為藝術而藝術;
藝術不只是為了探索感官世界,而是為了思考生命。


白先勇:
那時的日本電影包括小津安二郎,每部電影都是在講出人性的一面,引領觀眾認識你自己。
當時拍電影很艱困,黑澤明還為此曾自殺過。他視電影為透徹人性的藝術,電影對他來說是一種傳道。

《羅生門》上映兩年後,黑澤明拍了《生之慾》。這部電影讓我嚇出一身油來。


>>>生之慾


(圖四,《生之慾》劇照。)

白先勇:
廿七、八歲時,我一個人去看《生之慾》。那是一個大雪夜,看完電影,我在雪地中哭著回去。
我從電影中彷彿看到今天的自己,看到老的自己、看到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想到自己到了年老時,突然發覺一生可能是白活了,就會嚇出一身冷汗。我年輕的時候就有一個老靈魂。

《生之慾》描述在市政廳工作的渡邊勘治(志村喬飾),是卅年全勤的模範公務員。
妻子早逝,他將所有寄託都放在獨子身上,為獨子儲蓄一輩子養老金,某天突然發現自己身患絕症。

他想告訴獨子生命所剩無多時,卻無意中聽到媳婦批評自己是守財奴,計算他的養老金。
他的希望破滅,覺得一生白活了,開始運用生命最後的幾個月,反省生命的意義。

他原本想拿錢尋歡作樂,卻不知道要去哪裡。
一位偶然認識的作家,帶渡邊即時行樂,追求感官的快樂,他卻不覺得快樂。
在音樂酒吧裡,老先生要求琴師奏一曲老歌,他哼唱這首歌,眼睛充滿人生的哀愁。

「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談戀愛吧/趁紅唇還沒褪色前/趁熱情還沒變冷/誰都不知明天事/誰都不知明天事/
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談戀愛吧/趁黑髮還沒褪色前/趁愛情火焰還沒熄滅/今天一去不復來/今天一去不復來」


奚淞:
渡邊遇到一位離職的女同事,像抓住最後一根稻草般,渡邊追問她:你為什麼可以這麼快樂?你到底找到了什麼?
女孩告訴他:離開了那死氣沉沉、白混日子的公家機關,到玩具工廠工作,
說著便從手袋裡掏出一個可以在桌上蹦跳的玩具兔子。

渡邊忽然彷彿領悟到了什麼。他想到:自己服務的地區有一塊臭爛的沼澤地,
一群當地婦女希望把沼澤地變成兒童可以嬉戲的公園,到市政廳申請,卻遭官員們互踢皮球,不能成功。
靈光乍現的渡邊決心促成此事,他回到辦公室拿著公文一關關讓官員們簽署,官員不簽,他便賴著不肯走。
中間還遭遇黑社會阻攔、恐嚇,渡邊卻豁出性命,以勇氣震懾了黑道老大。
整個簽署過程讓我想起耶穌背上十字架走苦路——這是一個背著胃癌十字架的基督。
電影結尾,渡邊一個人來到他爭取完成的公園,在鞦韆架上快樂的唱〈生命多短促〉。


白先勇:
這首歌在電影中出現兩次,代表男主角截然不同的心境。
第二次哼這首歌時,渡邊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接受了死亡,完成了身為公務員的使命,生命也圓滿了。
他唱這首歌時,聲調是歡悅的。


奚淞:
《生之慾》就像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區之死》,
故事描述一個法官平步青雲、準備大肆布置新房時,卻得了怪病,被迫面對死亡。
在面對赤裸裸的生死大疑和大痛中,他發現從家庭到社會上的成規與體面竟如此不堪一擊、竟都化為虛誑。
甚至質疑自己有什麼資格審判別人?


白先勇:
中產階級有一種自私、自滿與自傲,《伊凡伊里區之死》出版時,撼搖了整個中產階級自以為是的價值,
《生之慾》亦是如此。


奚淞:
伊凡伊里區面對病痛,最後邁向死亡。《生之慾》裡渡邊面對死亡的恐慌的轉變,卻與托爾斯泰截然不同。

這些電影、小說都在告訴我們,我們能不能從個性中活出人性,從人性中看到天性?

我們的教育都在教明天會更好,教我們如何追求快樂與幸福,卻沒教我們如何面對死亡與痛苦、面對生命的真相。
但在傳統教育裡,這方面的教育是清清楚楚的。在大家庭的結構下,大家處於生死場中,生老病死都可以預習。


>>>紅鬍子


(圖五,《紅鬍子》劇照。)

奚淞:
《紅鬍子》描述剛畢業的年輕醫生保本,來到一個位於貧民窟的小醫院實習,
老師是一位被稱作「紅鬍子」的古怪醫師,紅鬍子由三船敏郎飾演。
年輕醫師原本想快快完成實習,轉到為貴族服務的醫院工作。
然而在實習過程中他接觸了雛妓、小偷等中下階層的人,經歷了種種生老病死苦,
最後決定留在貧民窟,堅持一個作為醫生的使命。

這部電影講一個愛的問題,包括因為愛而產生的心病,以及如何治療心病。
紅鬍子和保本治療的疾病,不只是肉體的疾病,還包括心靈的疾病,包括瘋狂、面對死亡,雛妓被凌虐。
這一群被汙辱和損傷的人,該如何治療與復健。


白先勇:
《紅鬍子》描寫的族群,也是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想用小說描寫的中下階層,這是最受傷和受汙辱的一群人。


奚淞:
這群人,你給他溫暖他也未必接受,你要如何讓他們從受屈辱的世界慢慢爬出來。
醫生不止要治療身體的疾病,還必須治療心靈的損傷,把底層的人從受屈辱的地獄中慢慢拉出來。


白先勇:
保本出身有教養的中產階級,貧民窟給他很大的震撼,讓他知道人生有這麼多痛苦、屈辱。
他原本不願脫掉中產階級的衣服,經歷一次次震撼後,他終於卸掉原來的衣服,
穿上醫院給他的制服,找到成為醫生的使命感。


奚淞:
現代心理學有一個謬誤,以為快樂是健康的,痛苦便是病,但痛苦不一定代表生病。
佛法說,煩惱是病、痛苦不是病,痛苦甚至可以成為入道開悟之門。
就像日本傳說裡:蛤蟆照見自己的醜模樣嚇出一身油,這油反而成為治療心靈燙傷的良藥……
快樂反而會讓你看不到生命的真相。現在大家只要不快樂,就認為得了憂鬱症,只要躁動不安,就說得了躁鬱症。


>>>夢


(圖六,《夢》劇照。)

奚淞:
2011年三一一大地震、福島核電廠核能外洩時,我正好在朋友家裡,馬上聯想到黑澤明最後一部電影
《夢》中的〈紅色富士山〉段落。我在網上查到〈紅色富士山〉,朋友嚇壞了,以為這個電影場景就是災害現場。
片中的人們逃到海邊,問:為什麼當時建核電廠的人都說沒問題?很奇怪,《夢》是廿多年前的電影,
福島事件也三年多了,卻很少有人提到兩者之間的關聯,以及《夢》的預告性,太怪了。


白先勇:
〈紅色富士山〉讓我想到奚淞在《大樹之歌》佛傳油畫系列裡的畫作〈火宅〉,燃燒的火焰其實是人心。


奚淞:
佛陀曾領著一群弟子登上伽耶山,俯看山下的野火。佛陀便問弟子:這世界是怎麼燃燒起來的?

佛陀說:世界上的火種,藏在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中。
當六根與六塵接觸時,就點燃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容易撲滅,但也可因為貪嗔癡的助長而蔓延成燎原的熊熊大火。
每次星星之火燃起時,如果人們以為是外界的火,就會任由煩惱心助長讓火焰蔓延到全世界;
但如果你能用安定的心看待不順心的事、馴服心中的煩惱與貪念,你就可以成為撲滅世界大火的勇士。
我們不能夠光從外界事物尋找答案,而是要回歸到自己的心靈,從根本處做起。

《夢》分為八個片段,在說黑澤明自己一生最重要的經驗。
他跟心理學家榮格一樣,不是用具體的事來寫自傳,而是用夢來寫自傳,夢比現實還要真實。

在第一段〈太陽雨〉中,母親警告小男孩,下太陽雨時不可以隨便跑出去,因為狐狸在此時嫁女兒。
若是被狐狸發現,會發生可怕的事情。但小男孩很好奇,躲在樹後偷看到狐狸娶親。

小男孩回到家,母親告訴他:你犯了禁忌,狐狸來這裡留下一把刀,說你必須為此償命。
我現在無法救你,你必須自己到狐狸所住的彩虹之地,向牠們求取原諒。

〈太陽雨〉講的是人的出生,我們出生不知是為了什麼?我們有原罪嗎?我們怎麼樣才能得到生命的諒解?
而我們都必須面對死亡。拿著刀的小孩走到繁花遍野之處,看著遠方的彩虹,這就是人的「出生」。

在〈暴風雪〉段落中,人類的文明登到高峰,卻是災難的開始。
一群登山隊伍在風雪中掙扎,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地方,許多人都倒了。
其中一個人倒下時,天空飄下一身銀白的「雪女」,手中拿著閃亮的銀裘,想要蓋住他的身體。
雪女說:「雪是溫暖的」,這代表死的慾望。那人在迷迷糊糊中,突然睜開眼睛、推開雪女,
雪女瞬間變成猙獰的鬼臉消失。他趕緊拉醒身邊的人,天也亮了。

〈暴風雪〉隱喻曾經自殺的黑澤明,他經歷死亡的誘惑,最後選擇活下去。


白先勇:
人們經常浮沉於掙扎於生與死之間。


奚淞:
〈隧道〉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返鄉的軍官走過黑暗的隧道回家,在隧道中居然遇到曾經死在他懷中的小兵鬼魂,
小兵說:「我要回家,我想吃母親親手為我做的餅。」

在那麼一個科技輝煌的時代,人類想以此創造富裕的物質文明,科技卻變成了四面八方來的摧毀武器,讓無數人變成無主冤魂。


白先勇:
這對日本的軍國主義有強烈的批判。


奚淞:
喜歡黑澤明電影的人多半不喜歡《夢》,覺得這部電影沒頭沒腦,以為老先生不行了,滿口道德教訓、缺乏藝術性。
其實《夢》就是自傳,是年老的黑澤明不吐不快、對後世人的忠告。
我剛看時也不喜歡,但到了「蛤蟆嚇出一身油」的年齡,我終於看懂了。


白先勇:
從《夢》中可以看出,黑澤明的晚年,與自然、生命取得和諧,早年電影中的衝突和懷疑,找到了和解與答案。



●2014/10/05 聯合報

標籤:
瀏覽次數:248    人氣指數:4248    累積鼓勵:20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小鎮星光/龔萬輝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否定,不等於放下/肆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