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韓劇的瞭解與接觸幾乎等於零。除了早些年因為家母迷戀一齣名為『玻璃鞋』的韓劇之外。當時,以綵衣娛親的心情陪媽媽得空時斷斷續續看過幾次,當時只覺得人家置入性行銷做的很好。之後的劇情發展則完全仰仗每次夜歸或客廳泡茶聊天時母親的轉述,家母講的心有戚戚焉,我則是大多有聽沒有到的一頭霧水。反正當演孝親圖,她也聽不見我心中迷幻如鬼魅的O.S。之後台灣新起一陣『大常今』熱,我還是一集未看,只從媒體上得知李英愛很紅,也覺得她氣質好。約莫就是對韓劇全體印象如上。這陣子,得點小閑。友人從北京帶回一堆碟,每每周末打完球後溺在阿姐家悠哉盥洗後就開始討論點心、食物,聊完天就開始算計一會兒看啥好?上周看了兩部,其中【親切的金子】(台灣好像譯名為【選擇】)是香港電影今年入圍的最佳外語片之ㄧ,女主角正是李英愛。另一部為【原罪犯】,都是朴贊郁導演【復仇三部曲】其中兩部。昨天晚上,我們叁兒晚飯過後跟小隊長夫妻又滾到阿姐家,七嘴八舌討論完王建民前晚的賽事後,一夥兒人趁著週末夜又看了另一部韓國電影【傷心電影】。真的很傷心,劇情鋪陳分4條線,環環相扣,其實不是怎麼頂了不起的劇本就是一部標準搧情催淚商業片,但導演處理的很好,劇末倒在床上、沙發上的5人幾乎全都哭喊成一團(除了阿姐,她無法克制地全力睡著,我跟青則一旁不斷鼓勵她,加油!妳可以的!放心睡。但我們等一會跟妳複習劇情大綱!)。老實說,雖然才看了3部韓國電影,但我卻嚴重的為國內娛樂產業擔憂。早些年日劇橫行亞洲,我當然也在韓劇中看到其中的影響,無論是細膩的鏡頭處理或是對光的敏銳呈現,除此,更見韓國導演在影片中的巧思,無論在片頭的處理或是轉場時的切換創意,就算對商品的置入手法也更細膩柔軟了,不似台灣,常常粗魯的讓人看了胃痛。看來,韓國娛樂工業真的在這幾年突飛猛進,遠遠的把台灣拋在後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