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157943
 SAX Pa Pa Go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拿掉你的專業,你剩什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你不可不知的∼豆腐的秘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音樂會的十個干擾
作者: SAX Pa Pa Go 日期: 2012.09.25  天氣:  心情:
朱宗慶:音樂會的十個干擾

【聯合報╱朱宗慶】
2012.09.25 02:14 am

一場音樂會的呈現,除了演出者和樂曲內容外,表演場地的聲響設計對演出效果的影響甚鉅。聲音的傳播包括樂音本身,以及來自舞台、牆壁、天花板的反射聲響,都是音樂廳設計所需考量的重點,使聲響在室內空間的反射能趨於完美,音樂家對於樂曲的詮釋能被忠實傳遞。

一般而言,在設計良好的環境演出,不需使用麥克風,觀眾聽到的就是最純粹真實的樂音。而台上的表演者、台下的觀眾、前後台工作人員等都是音樂會的一部分,一舉一動皆會影響整個節目的品質與氛圍。若能盡可能的避免相關干擾因素,成就一場盡善盡美的演出絕非難事。

一、遲到。遲到觀眾進場對音樂情境的延續多少都會造成衝擊,有些人的來回走動,尋找座位,其他觀眾便會受到影響。聽音樂會難免會有不得已遲到的情形,最好等中場休息再入場;若由服務人員導引入場,也要盡量避免擾動他人。

二、拍照。演出期間使用相機或手機拍照,閃光和快門的聲音更對表演者與觀眾造成嚴重干擾;除非特殊節目,否則即使是中場休息,拍照的行為,對演出或製作團隊的著作權也是有所侵害的。

三、手機。在演出過程中響起或震動,會使表演者的情緒鋪陳中斷,關機或調為靜音,有其必要性。在黑暗中使用手持裝置,螢幕亮光也會影響演出者和其他觀眾。

四、鼓掌時機。隨著高潮或情節起迭,某些曲子在演出告一段落,報以掌聲,雖是觀眾情感回響的表達,然而有時候短暫的「留白」,其實是樂曲的一部分,驟現的掌聲反而破壞音樂的完整性。不急於樂曲一結束就拍手,將讓樂曲多了一些餘韻迴盪,給予演出者情感與呼吸沉澱所需的緩衝時間。

五、交談。不斷與身邊朋友竊竊私語,可能是在解說作曲背景、樂章特色等,或是分享自己的心得,這樣的行為可是相當擾人的。

六、細微聲響。從塑膠袋、紙袋取出物品的摩擦聲,或手提包的拉鍊聲。有些人會體貼地放慢速度或試圖降低音響,但卻在無意間拉長了干擾他人的時間,因為這些細微聲響在安靜的室內,會被放大好幾倍。

七、急著離開。欣賞演出是一件令人愉悅和放鬆的事,如果步調過快,反而有點像是被迫去做功課。或許想避開人潮去開車、搭車,但表演者謝幕、安可曲都是音樂會的一部分。不斷有人起身走動、提早離席,無法完整的參與、聆賞,十分可惜。

八、工作人員。引導遲到觀眾進場、阻止拍照等行為,也是一種干擾。目前雖有舉牌、雷射光筆等替代方式,但仍需更多一點的貼心設想與舉措。

九、仍是工作人員。節目還沒快開始就催促觀眾進場,中場休息還沒結束便趕觀眾回座位,演出一結束就急著要觀眾離開等,影響觀眾感受音樂會的整體經驗。

十、錄音錄影人員。一不小心便對周遭觀眾造成聽覺、視覺的干擾,例如舞台上的吊桿、耳機發出的交談聲比音樂還大聲,或穿著非深色服裝等。

熟悉音樂會禮儀,以及演奏者、觀眾和工作人員間的同理心,必能為音樂會帶來共鳴及化學反應,整個藝術饗宴就會變得不一樣,或許也更能體會約翰.凱吉(John Cage)探討聲音是什麼、音樂是什麼的作品《四分三十三秒》。(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標籤:
瀏覽次數:121    人氣指數:1121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拿掉你的專業,你剩什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你不可不知的∼豆腐的秘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