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41957
 ☆傻氣喵喵☆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宣化上人開示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解釋
作者: ☆傻氣喵喵☆ 日期: 2013.09.15  天氣:  心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解釋(節要自斌宗法師及幾位大德的著述)


 『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是到彼岸。彼是那邊的意思。那邊的岸就是阿彌陀佛所住的西方極樂世界,要到彼岸,一定要靠這智慧,但要用這個智慧,又全靠這個心,所以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時候,有位玄奘法師,因為他精通三藏(經藏、律藏、論藏),所以也稱三藏法師。他俗家姓陳名褘,是河南洛洲緱氐人(現在的河南省偃師縣)。十三歲的時候,跟了他哥哥長腱法師,在洛陽淨土寺出了家,専心用功各種經典,學得很精通,唐太宗貞觀三年四月他去印度取經,到了罽賓國(現在叫克什米爾一帶地方,在北印度)。
 


路上都是虎豹,危險得很,不能夠再向前走,忽然碰到一位老和尚,滿身上生臭瘡,衣服污穢得很,也不曉得他從那裡來的。玄奘法師看見這位老和尚,有些稀奇樣子,就拜求他指引到印度去,可以免去危險的方法。這位老和尚就口裡教玄奘法師念這本心經。

一路頗受艱險,曾經過八百多里的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亦無水草,單騎獨行,常遇諸惡鬼怪,奇形異狀,繞人前後,唯念心經,發聲即滅(此經非但義理精妙,且受持讀誦靈驗非常),玄奘法師就常常念,一路上就平平安安。
 


他一共遊歷三十多個國家,留學到中印摩伽陀國,那爛陀寺,後來取到了許多佛經,在貞觀十九年正月,回到長安京城,唐太宗敕住弘福寺及玉華宮,専門翻譯佛經。總共翻譯成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這本心經,就是這七十五部裡的一部,他也有翻譯一部阿彌陀經。玄奘法師六十五歲時生重病,痛苦萬分,後來忍不住痛苦,就開始懷疑自己翻釋的經典內容是否有錯誤或不當,後來菩薩顯化向他指示,他所以會有這種可怕的果報並非翻釋的經典有問題,主要還是因為他在過去生中有一次當國王,在位時向老百姓徵稅過重,使百姓的生活困苦,因此現在必須接受這種痛苦的報應。他本來在這一生死後,要下地獄和餓鬼受極大的苦,因為他譯經功德很大,所以讓他重罪輕報,痛苦過了,就不必下地獄了。
 


在本經八譯之中,除了羅什、玄奘、義淨法師三譯本外,還有五家的譯本,在唐朝般若共利言法師譯本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時世尊即入三味,名廣大甚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云何修行?爾時觀自在菩薩告尊者舍利弗言…』遂說出這一部般若心經。
 


又云『如是說已,即時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讚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今文簡略,而沒有這首尾兩段文。若照短篇經典看來,還是沒有序跋比較來得簡潔,而能更受一般所歡迎的。
 


從觀自在菩薩起至度一切苦厄,這幾句話是結集經的人加上去的,因為此經是觀自在菩薩,從親證境界所流出之言教。『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是自己照照自己的心,覺得很自在很自由。這尊菩薩,因為明白了這個心,自由自在的心道理。所以稱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是修行,依照用智慧到彼岸的方法去修的功夫,修到功夫深的時候,「深」是修的功夫很深了。「時」是修到功夫深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蘊」也有翻做「陰」就是包藏在裡面,不顯露在外面的意思。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種。眾生都被這五蘊,把原有的真性,包藏遮蓋,迷惑住了,所以生生死死,永遠受不盡種種的苦,觀世音菩薩用智慧先來觀察自己的心,覺得這五蘊都是空,實在沒有什麼讓我們看不破的。五蘊的色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內色,就是身上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一種是外色,就是天、地、山、河種種境界。受是領受的意思。對了身體外邊的色、聲、香、味、觸五種塵就要去領受了,領受眼看到了色,耳聽到了聲,舌嚐到了味,就會受著種種苦的樂的境界了。想是轉念頭。
 


五根既然領受了五塵,就會生出種種妄心來,去想五蘊形目、名目等等各種的亂念頭了。行是一個亂念頭過去了,又一個亂念頭起來,接連著沒有停歇,這種亂念頭,就各種業的種子了。識是分別那種種東西境界,這樣好,那樣壞的妄心。因為有五蘊積聚在心裡,就使得人迷迷惑惑,顛顛倒倒,把原來的真實心、智慧光,一齊遮蓋住了,就造出種種惡業來, 譬如虛空本來很清淨的,天上的太陽,本來很光明的,忽然被陰雲遮蓋了,虛空就不清淨,太陽的光明也就隱沒了,顯露不出了。眾生的真心,本來也很清淨光明的,被這五蘊遮蓋住了,像陰雲遮蓋了太陽一樣,這真心的清淨光明,也都顯不出來了,所以也叫它五陰。五蘊也可以把人的慧命燒壞的。
 


『度一切苦厄』「度」是救度。「厄」是災難的意思。救度一切眾生的苦難,教他們修了智慧,使得他們生到快樂的世界上去。眾生就因為愚痴,沒有智慧,不能夠觀照到這五蘊是空的,不實在的,所以就生出種種苦厄來。觀自在菩薩明白看透這種道理,哀憐眾生愚痴受苦,所以把這五蘊都是空的道理,來教化眾生。使得眾生也都曉得一切都是空的道理,那麼就沒有苦厄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異」就是沒有差異的意思。「即」是就是的意思。舍利子。有些人把這三個字誤解了,以為是佛圓寂焚化金身時所產生的舍利,或者是大善知識圓寂荼毘時燒取的舍利。這裡的舍利子不是這個意思,舍利子就是阿彌陀經裡的舍利弗。舍利是梵語,翻成中文是鶖鷺兩個字,「弗」是梵文就是子的意思。有一種鳥叫鶖鷺,這種鳥的眼光,非常敏銳又明亮,舍利子母親的眼珠同鶖鷺鳥一樣,所以就取舍利做名字,她所生的兒子就叫舍利子。有的經上稱舍利弗。印度人的風俗習慣是常以父親或母親的名字,或以父母名字合併起來為名。
 


舍利弗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在佛的許多弟子裡,舍利弗的智慧是第一,所以觀世音菩薩獨叫了舍利弗,對他說,色是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不是空的,要曉得凡是看得到的相,都是虛假,都是眾生心裡變現出來的虛妄相、色的相、空的相,都是虛妄,都是空的,那還有什麼色同空的分別呢?既然色同空,沒有分別,那就是一樣了,所以說色不異空。那麼反過來說就是空同色也就是一樣的了,所以又說空不異色。並且說既然色同空,沒有什麼兩樣,那麼就是空了,所以說色即是空。
 


色同空,既然沒有兩樣,那麼反過來說,就是同空色,也沒有兩樣了,所以又說空即是色。說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還怕沒有智慧的凡夫不了解,才又接連的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不可以不明白,所說的空是真空,是妙性的空,不是斷滅的空。(斷滅的空是認做什麼法,都是空的,人死了就沒有了,那怕你造了惡業,沒有什麼報應的,儘管放大膽去造惡業,也不要緊的,這就是大錯特錯了。)小乘的說空,是要把這色滅掉了才是空,空滅掉了才有色。又有疑惑色的外有空,空的外有色,這都是著相的見解。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亦復」是也的意思。「如」是像的意思。「是」就是這個的意思。受想行識也像上邊所說的色不異空等四句一樣,受不異空,空不異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三蘊,由此可類推之。受想行識就是空,空就是受想行識,同了上邊所講的色一樣的道理,這是因受想行識,也都是虛假不真實的,所以也就同空一樣了。色是空的,受想行識,也自然是空的了。
 


凡是一個人,有這五種妄念,他的病根,就在這一個我上,有了這個我,就生出種種妄念來了,有了我就有他。(這個他字,不是單單指人的,包括很多很大的,所有我以外,不論什麼東西,不論什麼境界,凡是看得到的東西,叫得出名目的,都可以叫做他。)這個我,這個他都是色,所以就有色蘊了。有了我,就要領受各種的境界,所以就有受蘊了。有了我,要轉種種的亂念頭,所以就有想蘊了。有了我,亂念頭就轉個沒停,所以就有行蘊。有了我,就生出種種的分別心來,所以就有識蘊了。實在這個我在什麼地方呢?我們的身心都不是的,身體有生老病死,剎那變化,均屬假有。心裡方面,受想行識,念頭剎那生滅,我們都能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心中時時提起觀照功夫,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一切人事皆是諸法空相,把自己無始劫來錯誤的見解思想,逐漸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得乾乾淨淨,這是真修行。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垢」是污穢不潔淨的意思。「增」是加添的意思。觀世音菩薩又叫舍利弗說,這五蘊都是空的相,既然都是空的,還有什麼能生出來,什麼能夠減掉呢?所以說不生不滅。既然沒有生,沒有滅,都是空的,那麼還有什麼叫做垢穢,什麼叫做潔淨,有什麼可以增加,有什麼可以減少呢?所以說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佛經上說,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同佛本來有的真如本性一樣,沒有高下分別的,佛有三身、三智、三德。(三身是法身、應身、報身。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眾生本性裡也有三身、三智、三德。佛比眾生並不加多一些,眾生比佛也並不減少一些。不過眾生被五蘊迷惑住了,發露不出來,所以佛是佛,眾生是眾生,要曉得不論什麼東西,凡是可以增減的,都是虛妄,現在既然明白了五蘊是空的,只有這個真性是實在的,那麼真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那裡會增減呢?所以說不增不減。生相、滅相、垢相、淨相、增相、減相六種相,都是從虛妄心現出來的虛妄心現出來的虛妄相,實在都是沒有的。所以叫諸法空相。眾生迷惑,不明白空的道理,一味執著在有的一邊,所以覺得法法都有,法法都不空,執定了我們的身體、皮肉、骨血一定是有的,執定了田地房子、金銀、妻子一定是有的,所以用盡辦法,欺騙硬奪,只顧自己佔便宜,不管旁人受害,等到將來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那怕你所積的財產,像須彌山那麼多,能夠帶一絲一毫去嗎?何苦要造下惡業,自己去受苦報呢?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是故」是這個原故,所以的意思。「無」是本來沒有的意思。因為一切的法都是空的,那麼空裡頭本來沒有色的,也沒有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兩句是說真空裡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六根和六塵合起來叫十二入。這十二入也都是空的。入是吸收的意思,像眼對了色,這個色相就吸收到眼裡面去了。六根都會吸收六塵的,所以叫做入。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眼」就是上邊六根裡頭的眼,在佛法裡,不論什麼法,都可以稱界的。六識是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乃至」是一直到的意思。這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就叫十八界。因為要說得簡便些,所以就用乃至兩個字,來包括十八界,省得一樣一樣都說出來。「識」是識神,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心。因為六根對了六塵,就生出種種的分別心來,這個分別心就叫識。這一段是說十二入,十八界都是空的,是法相,空是講性,法性上無此等虛妄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此肯定的說,即等於此經所說:是故空中無色,無五蘊,無十二入(處)十八界。相是有,性是無,性中既無,相有也不是真有。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緣覺所修的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取、有、生、老、死。「無明」是不明白真實道理的意思。「盡」是完了的意思。真空裡,一些東西都沒有,那裡來的無明,既然無明本來就沒有,那裡還有完不完呢?老了死了,是虛假的身體,是妄心變出來的虛假相,真空裡那會有虛假相呢?虛假的相尚且沒有,還有什麼老死,也更加沒有什麼老死盡了。詳細說起來,中間還應該有無行,亦無行盡、無識,亦無識盡…現在說得簡單些,所以用乃至兩個字,來包括中間的。
 


這一段是說十二因緣也都是空的。一個人本來有的真性,是靈妙清明的,像佛一樣。就因為一念妄動(一念妄動,就是一個一個的亂念頭亂動的意思。)迷惑了這個本性,把原來很靈明的智慧遮蓋住了。譬如一面很明亮的鏡子,積滿了灰塵,他本來有的明亮,那裡還顯得出來呢?所以叫做無明。行是從前所造的種種善業惡業。因為起了無明,就造出種種的業來,這就無明生出來,所以叫無明緣行。識是跟隨了業所現出來的境界,覺得同了他有緣的地方就去投胎,這就是從行生出識來,所以叫行緣識。名色是投胎後,就有這個胞胎的形相。識本來是一個名目,胞胎的形相叫色,合起來叫名色。這就是識生出名色來,所以識緣名色。
 


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了名色,六根就漸漸的生完全,這就是從名色生出六入來,所以叫名色緣六入。觸是初出胞胎的小孩,只曉得六根觸著六塵,還沒有分別的心,就是初六入生出觸來,所以叫六入緣觸。受是小孩到了五六歲後,因為六根觸著了六塵,就領受種種的境了,這就是從觸生受來,所以叫觸緣受。愛是小孩從十四五歲後,既經領受了種種的境界,就會生出愛的心,或是生出貪的心,就是從受生出愛來,所以叫受緣愛。取是到了二十歲後,看見愛的東西或是愛的境界,就要想辦法去取了,就就是從愛生出取來,所以叫愛緣取。有就是業,因為有了取的貪心,就要想出種種的方法,偷呀!搶呀、騙呀!造出種種的業來,就造成落在三界裡的因了,就是從取生出有來,所以叫取緣有。
 


生是有了種種善業惡業的因,就會結成生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果來了,就是從生出生來,所以叫有緣生,有了生就有老有死,就是從生生出老死來,所以叫生緣老死。這個無明一起,就牽牽連連生出這十二種因緣法來,就有生生死死,受無窮無盡的苦,永遠不得出頭了。這十二因緣的無明,也叫煩惱道,就是惑。從無明的惑,就造出行的業來,這兩種是過去的業因,有了這兩種過去的業因,就會結識、名色、六入、觸、受五種現在世的苦果。現在世既然做了人,又會生出愛、取、有、三種業來,這三種業,是現在世的業因。有了這三種業因,就會結將來生、老、死的苦果。有了惑就造種種業。造了業就結種種果。循環流轉(所以十二因緣也叫十二循環。)就永遠在生死裡頭了。
 


從前唐朝有一位大官叫魚朝恩,明南陽國師說,什麼叫無明,無明怎麼起的,國師說,你這個衰相已經現出來的奴才(衰相是身體衰敗了,沒有用了的意思。)也來問佛法麼,那魚朝恩是做大官的人,向來受旁人奉承慣了,聽了這句話,就大發起無明火來了,國師說,這就叫做無明,這無明就是從這樣起的。那魚朝恩聽了這兩句話,就豁然醒悟了,無明就登時沒有了。這樣看起來,無明不真是空的麼。若是不空的,那裡會生得這麼快,也滅得這麼快呢?
 


『無苦集滅道』這是四諦,諦是見到真實道理的意思。此四字亦說兩重因果。苦是現在果報,集是過去的業因,滅是修行人未來證得的果報,道是現在修學的因緣。簡言之,諦是確有其事,佛說三界皆苦,三苦八苦,初學佛人往往不以為然,因世間快樂事很多,為何說是苦呢?世間樂事可以變成苦,謂之壞苦,而苦事不會變成樂,可見樂不是真的。要緊的必須知道為什麼要來作人,輪轉六道。佛觀察得透徹,人生為酬業而來,造善業得福報,造惡業受苦果,這是事實真相。


 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認為上帝佛菩薩不公平。存這種思想,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更造惡業。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運,但這不是徹底解決之道。這樣作今生來世可能得大福報,但不能保證生生不造罪業,如福報享盡,惡報又現前,必墮三塗,要根本解決,必須超越輪迴。修道證果,果是滅,滅煩惱,滅妄想,滅執苦,滅六道輪迴。在四諦中最重要是修道,修出離生死輪迴之道。
 


『無智亦無得』「智」是智慧。智慧本來是對愚痴說的,眾生都是被無明迷惑住了,才變成愚痴的,本性原來是很靈明的,那裡有愚痴的道理呢?既然原來沒有愚痴,本來靈明清淨,還有什麼叫做智慧,智慧還有什麼用處呢?所以叫無智。既然明白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空的,那麼人我執、法我執都已經破了。兩種執著都破了,那能得的人,所得的法,都已經沒有了,還有什麼可得呢?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是因為的意思。「菩提薩埵」在此簡單說是菩薩的意思。凡夫都是著在有的一邊。無論什麼虛妄的境界,虛妄的事情,虛妄的東西,總認為是有的,因為認為有,就生出種種的貪心、分別心、煩惱心來了。就永遠在三界裡,生生死死,跳不出輪迴的苦了。菩薩明白人我執、法我執,都是空的道理,還有什麼可得呢?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罣」是牽掛的意思。「礙」是阻礙的意思。能夠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去修,心裡就自在得很,沒有什麼牽掛阻礙了。『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依照般若波羅蜜的方法去修,就沒有罣礙,既然沒有罣礙,自然就沒有恐怖了。
 


『遠離顛倒夢想、究意涅槃』「顛倒」是迷惑的意思。「究竟」是到底的意思。一個人有了業,所以有罣礙、有恐怖,有了罣礙恐怖,這個心一定是顛顛倒倒,散亂不定的了。日間妄想多,夜間一定亂夢多,這種顛倒的夢想,就是生死的根,所以一定要遠離它,才能夠斷這生死的根,可以終究證到涅槃。
 
一、自性涅槃:一切眾生,不論飛禽走獸,都是有佛性,都有覺性,眾生並不因有了肉體軀殼而生,也不因肉體毀壞了而死。它是不生不滅的,在你生命未形成之前,它是如此,在你降生之後,它也是如此,只要心不生不滅,就證得涅槃妙果。
 


二、有餘涅槃:還有變易生死在。

 
三、無餘涅槃: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都了了。
 


四、無所住處涅槃:我們活著的時候,因為有個肉體在,總須有個寄託處,心裡不免想:一旦一口氣上不來,四大分散了,到什麼地方安身立命呢?修淨土宗的人說「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去了。我們依靠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再去修證,我們是有地方去的。你們修禪和[密宗,將來到哪裡去呢?」我們假如能把個問題弄清楚,學習佛教經典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因為佛說法,就是要解決這個生死大問題。
 


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所以,生無所生,死無所死,所以有生死,無不是我們的執著在作怪。活著的時候,把一切都妄以為實有。人身、家庭、金錢、物質、名利、地位等等,樣樣都想追求,都要貪取、占有。於是執著外來的境界,心隨境界轉,有取有捨,有愛有憎,所有的一切,都種在你的八識裡了。這個第八識叫阿賴耶識,是諸藏識。所有一切好的種子,壞的種子都儲藏在這個倉庫裡。
 


一旦人死了,肉體已壞,四大分散了,這個身體不能用了,房子壞了,要搬家了,這個時候,因執我故,就生出了中陰身。中陰身者,就是原來的肉體已壞了,人已死了,而未來的身體還未形成,還沒有投胎轉生,就在這中間時間,第七識末那識…我執,執著了有我,就有我身,於是由意生出一個虛幻縹緲之身。人身肉體是以地大為主,是沉濁的。而中陰身是以風大為主,是縹緲的,因為沒肉身包裹它,它有五通。


因造業受報,業力所感之故,隨生前所造的善惡業而分別遮蔽了好或壞的地方,顯現出相應的好或壞的境界。這時八識裡的種子都翻騰出來了。過去因執著得厲害,現在見了境界、影相,就隨之心動、追逐、執取,於是又在相應的六道中轉生了。因此,追究生死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念妄動,執著事相,執取境界,而落入相應的業果中。
 
如果我們現在時時鍛鍊,曉得一切色相,一切境界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妄想現前,不去追逐,不去貪求,不去執取,心都空淨了,那麼一旦這肉體損壞時,四大分散了,這八識心王出來之後即能做主,不隨境轉而入胞胎。因此,我們修法用功,就須於活著的時候加緊努力,提高警覺,認清一切色相皆如夢幻,不執取追逐,而現證菩提。活著時即瀟洒自在,死後任他幻境變現,也無心可動。若如此,即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來去自由,而隨緣赴感,無不自在了。這種不受環境支配,不為業轉的成就,才是真了生死,這是無所住處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是時代的意思。「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諸佛」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了三世就是把十方包括在裡面了。「阿」是無。「耨多羅」是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合起來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的意思。是說三世十方一切的佛,依照般若波羅密多的法門去修,都能夠成佛,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佛果。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咒」梵語叫陀羅尼,翻成中文是總持的意思。(持本來是手拿東西的意思,總持是拿了一種,但各種都拿到的意思。)「大神」是大神力的意思。「大明」是大光明的意思。「無上」是沒能勝過的意思。「等」是一樣的意思。「無等等」是沒有同他一樣的意思。這一句是說般若波羅密多的法門,靈驗奇妙,念了能夠破除一切邪魔的障礙,有很大的功效,而且能夠滅除昏暗心思,能夠破除一切黑暗,因為有般若的力量,能夠使得萬行圓滿,所以般若是一種大神力的咒呀!是一種大光明的咒呀!是一種最高無上的咒呀!是一種超絶無比的咒呀!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般若波羅密多的功力,能夠滅除一切苦,這是的的確確之事實,而沒有虛偽的說話啊!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此段經文是結顯開密,本經共有二百六十個字,最後三十一字是密說,前面是顯說。密說即是佛門常講的咒語,咒以不翻為原則,咒語有五不翻,這是唐朝玄奘大師譯場所立的規矩。
一、  咒語是佛的密語,只有佛明瞭,等覺以下菩薩均不知其義。
二、  咒語每字每句均有無量義。研究大乘經時,知道顯說的經文亦含無量義,法味無窮,久讀不厭,何況如來神咒。
三、  咒中有許多鬼神的名號,佛呼喚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並不完全包括世間語言。
四、  咒亦為諸佛的密語,如軍中口令,誦咒無往不利,一定能得諸佛護念,龍天保佑。
五、  誦咒蒙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神力加持。
 


根據上面所說,凡是咒語,均不可解釋,亦不該解釋。或有人必欲知大概者,那麼,我只好依照字義略如下:「揭諦揭諦」是去也,度也。謂般若甚深功能,能度眾生去到彼岸。重言揭諦表自度又能度人。「波羅揭諦」「波羅」是到彼岸,謂度到彼岸去的意思。「波羅僧偈諦」「僧」是眾也。謂願大眾同度到彼岸去。「菩提」即無上佛果。「娑婆訶」是速疾成就。


現在把它調整順序,聯在一起說,便是:依般若得度,去吧(揭諦)!依般若得度去吧(揭諦)!度到彼岸去吧(波羅揭諦)!大眾都到彼岸去吧(波羅僧揭諦)!快快地來成就無上佛菩薩呀!(菩提娑婆訶)。又娑婆訶,除譯為「速即成就」外,還可譯為「息災增益」或譯為究。意謂一登了彼岸便可「息」滅一切生死災患,增益無量福慧。登了彼岸便可究竟成佛。
 


觀此寥寥數句神咒,即可表露佛菩薩救度眾生的悲心深切,無微不至,這麼重重啟示,處處指要,無非要眾生速離苦海,而登彼岸;實在太慈悲太親切了。你看佛菩薩如此慈悲,憐愍著我們這一群長處沉淪不得解脫的苦惱眾生,因而諄諄善誘,極盼大家快快的回頭同登彼岸,故在精細顯說後,又親切地宣說這麼簡單而易持的勝妙神咒來接引我們,這種殷情厚意,比之慈母倚門而望其子之歸來的情緒實深且切矣。我人思之寧不慚愧萬分!之後如再依舊迷戀不省,不肯發心勇猛精進…依般若而度脫,而證悟,未免辜負佛菩薩的一片苦口婆心呢?
 


佛希望一切眾生快速圓成佛道,並不希望我們聞法之後,修三大阿僧祇,此並非佛之本願。世間為父母,希望兒女經歷小、中、大學、研究所、博士班完成學業。也有父母希望兒女是天才兒童,不需要經歷這求學歷程,十三歲即得博士。佛菩薩對眾生亦如此,希望有上上乘人,不必經歷菩薩五十二個階級,在一生中即能成佛,這種人就是念佛的根性。


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神咒,不僅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亦都包括在內,所以它是第一神咒,第一個大總持法門。盡虛空,遍法界,無論什麼根性眾生,遇到彌陀名號,沒有一個不得度。即使五逆十惡亦能得度。有人說佛既有如此大能,為什麼不把世間苦難之人一齊度脫?答案是這些苦難之人不肯接受佛的教誨,不能依教奉行,與佛無緣,佛不能度無緣之人。
 


這個念佛法門是給善根、福德、因緣均已成熟之人修的。無量壽經上說,阿闍王子等聞佛介紹西方淨土,發願將來成佛亦如阿彌陀佛。此念頭在心裡,但未說出。佛有他心通,知道他的心意,告訴大家,過去生中阿闍王子曾供養四百億佛,聽到此法門只生歡喜心,而未發心求生淨土。今天我們聞此法門即生信心,一心持名求生淨土,比阿闍王子的善根、福德、因緣多多了。知道西方世界確實殊勝,一心一意求願往生,這個福德太大了。一往生即頓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得到阿彌陀佛果地上的成就。佛號如非圓滿秘密神咒,如何能令業報深重的凡夫,在短短期中,盡伏無量業障,往生佛國。

聖印法師在佛說無量壽經內有談到關於輪迴轉生的事情。這在印度發生很多,各國也有所聞。我們之所以不能知道前世的事情,原因是很多的,主要的原因有四點:

第一:因為陰界與陽間的相隔,在靈魂轉生今世的時候,必須要在母胎歷時十個月之久,所以一切事情遺忘了,不能憶起。

第二:因為我們人畢竟智慧有限,不能憶起前生的事情,況且平常一切行為,可說都是知情意三者作主,佛性則隱而不現。
 


第三:這也是靈冥主宰者對我們的慈悲,使我們忘記一切。不然的話,如我們知道自己的子女,原來是前世的冤家仇人,我們還能夠和他們安然地生活在一起嗎?願意花無數的心血與精力,把他們撫養成人嗎?
 


第四:如果我們時時憶起前生事情,那麼在同一時間裡面,必定與我們現在生活發生衝突,恐怕就無法生活下去了。


生與死乃是一體兩面。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終了。生死循環,是永遠沒有止境的,所以世人應當明白了善惡因果的道理,多多念佛修積來世。經中說,前世施捨,今生就會富足,前世慳吝,今生定然貧賤,因為這緣故,人生在世,應當努力修善濟世救人,以自求多福,超越三界,一旦往生到淨土極樂世界,則一切平等,自由自在,沒有富貴貧賤的差別,享受永久長生的快樂。
 


「飢來吃飯,睏來眠」一點事都沒有。有位古德開示眾人。他說:穿衣吃飯就是了,舉心動念就不是了。有人問:穿衣吃飯哪一個不會?但凡夫穿衣,要百般的挑剔,或是衣料滿意,或是花色不美,或是款式不好等等,心生種種槓惱。吃飯呢?百般地挑剔,喜歡這個、厭憎那個,總為物緣所纏繞,心總不得自在。我們若有般若智慧,知道一切諸法都不可得,心不繫念,隨緣接物,不貪取盡,當下我們就下,心裡面一點也去盤算計較,不是上了喜,下了則憂,那就得大自在了,就得真實受用了。
 


我們大家要清醒、要明白:真心是主人,妄心是僕人。主人要用僕人做很多事,成就事業,所以,平時我們在做任何事時,一定要把握住主人和僕人的關係,時時刻刻要識得這個主人,識得這個真心,莫把僕人當作主人,而被僕人所利用。這就是說,當你做任何事時,心不要顛倒,不要執著外面的環境,不要被外面環境的轉移所動搖,而念念流浪在外。逢到好事順境、相投的人,就喜之、愛之、攀之;遇到壞事逆境、不合的人,就憂之、恨之、捨棄之。這就是迷真認妄,執妄為真,主僕顛倒,主人被僕人牽制住了。我們要隨緣起用。正工作時,心念雖動,但不著相,心無所住,就像別人在做一樣。做過之後,就像未做過一樣。這才是真正真心做主人了。
 


真正的佛法是積極的,要起大機大用。佛經上講的道理都是很正確的。是人生宇宙的真理,是科學,是人生哲學,都是教導我們積極向上,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等等。這對當今社會上的發展都是有積極作用的。佛法不離世間法,世法也就是佛法。所以,修行不是脫離現實,而是要在世間對境練心,做心地功夫。世法不通達,做得不圓融,怎麼能夠成佛呢?因此,要修道成佛,做人道理必須要首先弄清楚,倘若做人的道理都弄不清楚,人格都不夠,怎麼能夠成佛呢?所以說佛法並非消極的。
 


大乘佛法是積極的,是無為的。《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然都是夢幻泡影不可得,你還執著地追求什麼呢?現在世人大都貪得無厭,爭權勢地位,爭名譽財物,無休止地索求,無止境地占有,甚至為達到私人目的,不擇手段,幹出傷天害理的勾當。其實任你費盡畢生精力,要這要那,爭這爭那,到頭來還不是兩手空空而去,一樣東西都帶不走。反而因造業而受報,在六道輪迴中受苦。有些學佛人,對佛法的真諦不了解,只是燒香拜佛,求人天福報。甚至把民間的求神占卜,玩弄法術、巫術等迷信,烏七八糟的東西都塗到佛法上去,玷污了佛法。
 


真正的佛法是無我!改造人們「為我」的私心,以貢獻一己的能力為眾生服務,為大眾謀福利,為人類多做有益的善事。佛法教導我們做一件事,須心空無住,任運隨緣,在待人接物,說話辦事、做工作、處理問題時,皆須不為境轉,不往心裡去,就像別人在做一樣。事情做過以後,事過境遷,心裡空淨淨的,一點東西都沒有,如鳥飛過天空一樣,了無痕跡。而不可一念不起,像石頭一樣,死在那裡不動,如此自在無礙地做事情,方才是佛教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真諦。


中外佛教史上,一些古來大德,就是集科學家、醫學家、文學家、哲學家等等一身的。佛法博大精深,它不僅闡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同時也講「醫方明」「工巧明」。醫方明就是醫藥發達,以提高我們人類的健康水平。工巧明就是科學技術發達,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所以說,佛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都起著積極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歐美發達國家、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的有識之士,都省悟到了這一點,在佛教、東方傳統文化中尋求解決當前社會上各種棘手問題。所以說,佛法並不消極,而是積極的。
 


每一部經都有它的作用,那麼《心經》有什麼作用?教下講破三障;報障、業障、煩惱障。我們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災難困苦,心內各種各樣的無明煩惱,都是由這三障帶來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
 
報障又分正報和依報兩種。正報指的是我們的身體。我們人的身體看起來大致相同,都長著頭、胳膊、腿等,但是有的相貌醜陋、難看、疾病叢生。甚至有的短命,為什麼會有這些種種不同呢?今生遭遇和這個果報身,正是前世所造的業而感的今世果,這一面鏡子,看看今生的果報身,就曉得前世所造的因如何了。我們前世做的好事多,今世就得感得健康的身體,端正的相貌、長久的壽命。反之,前世做了些惡事、今世相貌就醜陋、身體就虛弱,壽命就不長久。
 


依報呢?就是我們的衣食住等生活環境。也就是這個身體生活所需的條件。有的人住房舒適漂亮,衣食豐富俱足,進出交通方便;有的人住處擁擠、簡陋,衣食不周,甚至衣不蔽體,屋不遮雨,飢寒交迫。這也是我們前世所造的因所致。有的人說「哎呀!我的命好苦啊!我永遠都是苦命了。」錯了!因為因果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時時刻刻都在變,這世受苦受罪,是前世造的因不好,這一世多造些好因,多做好事,因果就轉變了,惡果轉化了,時來運轉,苦就少受了,生活的環境和身體狀況就會慢慢由壞向好的方向發展變化。反過來講,前世造了好因,今世福報就大,但若不做好事,遊手好閒,坐吃山空,甚至做壞事,那麼這個福報就會減少。一旦把福享完,則惡運就會接踵而至。所以,今世享福要惜福,仍要多造好因,多做善事,這個福才能長久。
 


什麼叫業障呢?就是我們做一切事業的障礙,每個人做任何事業中,都免不了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阻力、挫折。生活在社會上的任何人,包括出家人,都是要做事的,出家人修道、助道、弘法利生。在家人要工作。因此,無論你做什麼,只要對大眾有利,就要盡心盡力,好好地做,盡量把事辦好,辦圓滿,這就是善,反之,如果敷衍了事,馬馬虎虎,事情沒辦好,還出了錯誤,甚至做損人利己的事,則是惡。
 


什麼叫煩惱障?因為有報障、業障的存在,人的立身處世時,就難免有不如意、不順心的時候。一旦不能稱心如意,就妄想紛飛、胡思亂想、煩惱叢生、苦不堪言,這是煩惱障。根本的煩惱有六種:貪、瞋、痴、慢、疑、邪見。貪、瞋、痴大家知道了,「慢」就是貢高我慢。總以為自己什麼都正確、什麼都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一等,處處瞧不起別人。因有我慢之故,就不謙虛了,不謙虛就不能受益,善意聽不進,不能接受人家的意見,不能進步。「疑」就是疑惑不相信。疑是最壞的東西。


我們知道要證佛果,必須正修,若欲修證成功,第一重要的就是信。不信則疑,疑是壞事。「邪見」就是不正之見。如常見、斷見、撥無因果等都是邪見。假如說一切常在,為什麼今人不見古人呢?足見是不常在了。如果一切都斷滅,何以今人可吃古穀呢?現在人吃的穀米是古人傳下來的種子,那麼,足證是不斷滅了。
 
很多人誤會了佛經上所說的功德相。誦這個經有什麼功德,誦那個經有什麼功德。大家聽到或看到後,著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過來,這個經誦誦,那個經誦誦。因為趕任務,誦經的時候誦得快,很傷氣。結果修行沒有修好,毛病倒弄出來了,身體接搞壞了,這是誤解了功德之故。功德不在白紙黑字的經文上,而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誦經明白了佛所說的義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然後,我們就照著這個義理和方法去實行。還有的人雖然懂得一些義理,卻不肯去實行,不肯去修,只當學問來研究,也是毫無用處的。經文是治病的藥。我們學佛是為了能夠超出三界,讓自己這一生過得快樂的生活。
 


還有人認為:既然佛法講一切都是空,一切都不要執著,一切都要放下,那麼就什麼也不要做了,把佛法看成是消極的。錯了!佛法是積極的,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所謂空者,就是把你的妄心空掉,把你的貪心空掉,把你的自私心滅掉。我們都是妄想執著、顛倒迷痴而不自知,貪和瞋都是因痴而來的,痴就是沒有智慧,因沒有智慧之故,就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往往認妄為真,把假相當作實有,猶如烏雲遮日、光明被覆蓋了,於是貪得無厭,追逐外境,造業受報,冤冤枉枉地受生死輪迴之苦,更有甚者,妄動胡為,造殺、盜、淫種種惡業,而感得地獄、餓鬼、畜生的惡果、佛法能度我們出離生死苦海,得大自在,我們就要按照佛經所指導的真理去修行,把我們的迷痴、妄想、無明都丟掉,恢復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的真心。
 


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大師苦口婆心這樣說,也是希望當時的修禪人,不要只以念佛為入定的手段,用念佛的方法來攝心,並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家知道,信、願、行是往生西方的三大要素,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為什麼要有深信的切願,才能生西方呢?因為做任何事,首先必須相信此事是真實不虛的,而且堅信自己會成功,才肯努力去做,只有不怕艱難困苦,吃苦耐勞地去做,才會成功。稍有疑慮,信心不足,即裹足不前,畏難而退,那是不會成功的。我能念佛,為的是離苦得樂,倘若不相信有西方,又不願去,那怎麼肯念佛呢?即或勉強念佛,也生不了西方。因為你不想去,怎麼能去呢?
 


念佛人如沒有真實的信仰和堅定的願望,一定不肯一心一意念佛。因此,必須以信、願為先導,行起來(即念佛),才能果斷地,切切實實地,精進不懈地去念,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這並不是說,只要有了信願,行不行無所謂,試問,不力行之,從何顯現出信、願俱足呢?因為信、願是行為的先導,行為是信願的體現。故信、願、行三者缺一不可。比如,我們要到某某地方去,但卻未付諸任何行動,既不去買火車票、汽車票、輪船票或飛機票,也不想騎車或步行,而只是在那兒想,那麼,哪一天能如願到達到目的地呢?所以,有行才能夠圓滿信願,否則只是空想而已。
 


人老將死、生離死別,誰不憂悲苦惱呢?因我們執著很深,不甘心馬上就死去,都希望多活些時間,所以說人是愚痴的啊!人們不知自己的佛性並不是隨著人的生死而生滅。就是說,這個佛性並不是由於小毛頭出生了才有,也不因為人死了,靈識就沒有了。人死了,只不過是這具皮囊壞了,就像房子壞了,要搬個家,另換間房子一樣。所以,不要執著這個身體是真的,以致於貪戀這個世界,不肯離去,尤其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更要坦坦然然、歡歡喜喜地去。這個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是令人痛苦煩惱的地方,而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快樂光明世界,離開痛苦之地而到快樂光明的地方,又何樂不為呢?
 


所以,真修行人,他的妄念是比較輕的,他是不怕死的,再說,人死時是痛苦萬般。因為這時四大要分散。地大分散時,就像一座大山壓在身上一樣沉重;水大分散時,就像整個身體浸在水裡一樣,潮濕寒冷;火大分散時,就像火燒一樣,身體熱得難受極了;風大分散時,就像大風吹捲山上的泥土,一層一層地削掉,這叫「風刀解體」,這種痛苦最厲害,最後一口氣不來,風大分散完了,呼吸不來了,這時就像生龜脫殼一樣,痛苦淒楚。所以釋迦牟尼佛很慈悲,哀憐我們這些人的苦惱,特地說一部無問自說的「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說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好處,及教我們修行去極樂世界最容易、最簡便的方法。
 


阿彌陀佛也是一尊佛,他未成佛之前,也是一個國王,他的父親叫月上轉輪王,他的母親叫殊勝妙顏夫人,在那個時候,他的國裡出了一尊佛叫世自在王佛,他聽了世自在王佛講經說法,覺得學佛法有種種好處,在世界上做人有種種苦惱,所以他拋棄王位,出家修行法名叫法藏。他用五劫的修行,結得大願,造成西方極樂世界,只是一個願望,希望十方眾生求生他的淨土。


他發了四十八願,其中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法藏在西方示現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了。既然成佛,他的四十八願都實現了,沒有一願是空願。金剛經內有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說這些話,其目的是要我們相信他所說的。真正相信的人有福了,不肯相信就非常可惜,大好機緣,當面錯過。
 
事實真相是佛親見的,不肯推想的。(佛陀苦口婆心為我們說了許多離苦得樂的法,讀到地藏經內佛向地藏菩薩說『地藏。吾今慇懃。以天人眾。付囑於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遺令生天。受勝妙樂。』每一次讀到這一段,怎不叫人心酸,感動得想落淚,我們何其有幸,值得佛陀為我們牽腸掛肚,怕我們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受苦折磨,這樣的聖人,我們怎能說,信佛是迷信呢?我們信他,對他也沒有好處,不信他,對他也沒有什麼壞處。他只是要給一切眾生快樂,願拔一切眾生的苦而已)。
 


✰憤怒的心是最痛苦的,那種心情一產生,往往會忘掉一切,把最好的朋友也當成敵人,不但讓無辜的人受到傷害,還可能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這才是世界上最使人感到痛苦的事。


  
 



標籤:
瀏覽次數:69    人氣指數:669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宣化上人開示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