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41957
 ☆傻氣喵喵☆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廣欽老和尚‧修行考題(道證法師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禮佛一聲,可滅八十億劫的罪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摘述自般若心經講記【聖印法師】
作者: ☆傻氣喵喵☆ 日期: 2013.09.15  天氣:  心情: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變幻,變遷不已,而且每個人見相以後的感受也不一致。譬如說,父母在心情愉快的時候,看到孩子們在歡笑吵閙,就會覺得孩子們天真可愛,但是當心情鬱悶的時候,對孩子們的歡笑吵閙,就會覺得厭煩。這就是見同一個相,因心境不同而感受大有分別。如果以深智慧來觀察,「歡喜」、「鬱悶」者是誰呢?歡笑吵閙的又是誰呢?都只不過是彼此因緣而生的兩個幻想的對待而已。既然如此,有什麼好歡笑的,又有什麼好鬱悶的,如此的歡察,才能悟知「諸法空相」的真理。
 


現在,再來說一個不可見有對色的事物,來說明空無的道理。臨濟宗有位正眼禪師,常常用真空的道理來接引在家信眾,有一次,一位在家信眾對禪師說:「禪師!我天生就有一副壞脾氣,很容易動怒,這樣影響了我和別人的感情。每當盛怒之後,覺得很後悔。可是這個壞脾氣偏偏改不了,你看怎麼辦呢?」
 


禪師聽了他爽直的話以後,回答他說:「你的個性倒蠻有趣,你如果真要改正你容易發脾氣的缺點,還是有辦法的,這樣好了,你現在就對著我,發一頓脾氣給我看看。」那位信眾聽了,覺得有些為難,就說:「這怎麼可能呢?現在沒有什麼事可以使我生氣的,怎麼能發脾氣呢?」禪師說:「你不是說天生了一副壞脾氣嗎?既然是天生的,那麼,壞脾氣一定藏在你身體的某處,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出來給人家看呀!」
 


信徒聽了禪師的話,更為難了:「壞脾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怎麼能找出來給您看呢?無緣無故是發不起脾氣來。」禪師聽了就開示他說:「這就對了,你說你的壞脾氣是天生的,既然是天生的就一定藏在你身體上某處,可以找出來給人家看,也可以隨時隨地發出來,如眼睛是天生的,所以能給人家看,也能隨時隨地看東西。


 既然你知道有緣有故才發脾氣,證明那脾氣是因外界有什麼對礙的事物,刺激了你的眼睛看到、耳朵聽到了,才會發脾氣的,這脾氣跟本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後天的一種習氣養成的。是因緣而有的,以後如果你看到、聽到不如意的事,先別發脾氣,反轉身來自問:「究竟這脾氣由何處而起呢?」自全身上下到處找找看,如果找不到能使你發脾氣的東西,就證明脾氣是空的,既然是空的,還發個什麼脾氣?」
 


經過禪師一番開示以後,那位原本脾氣壞的信眾,悟到脾氣是因緣所生法,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因緣所生的脾氣是空的,不實有的,怎麼能對空脾氣而自尋苦惱呢?如此省察,悟達以後,他從此不再發脾氣了。如果大家明白了這宇宙,人生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無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存在,或觀照這五蘊皆空,那麼,這世間就沒有什麼能束縛我們的了,沒有束縛,就沒有煩惱痛苦,豈不就是度一切苦厄了嗎?
 


十二因緣法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無明」就是過去世的無始煩惱,以現在話來說,就是不明事理,所以常處於迷惑之中,因迷惑而造業,無明是無始而來的,是根深蒂固的,人類的生命都是由它來操縱,使人永遠沉淪於憂悲、惱苦之中。佛陀思惟的結果,認為人類眾生若真要脫離憂悲、惱苦、非除掉無明不可。


凡是具足了般若智慧的人,觀照了因緣皆空以後,對環繞週遭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對他發生任何作用。如處逆境的時候,不會怨天尤人,反而視逆境為逆增上緣,更加精進於道學的修為,而處順境的時候,這順境也不會使他得意忘形,而會利用這順境,更增長自己的善根。
 


現在說一則日本的歷史故事,從前日本有位大臣名叫豐臣公,他有位女兒,名叫中將姬,她在五歲時,生母就亡故了,她的父親娶了一位繼母,繼母的名字叫昭日,是個壞心腸的女人,對前妻所生的這個女兒,百般虐待,不時想用各種毒計將她置之死地,但是中將好像吉人天相,都逃過了劫數,但她的繼母始終不罷休、中將姬逐漸長大,她夙具善根,虔誠念佛,有一天她的父親奉皇帝命令要出公差,繼母認為機會難得,就教唆家內傭人,叫他將中將姬騙到深山去殺害,那位佣人依計而行,將中將姬騙到一處懸崖壁之處,然後對中將姬說:「小姐,不瞞你說,你母親命我在此山取下你的首級回報,別怪我無情,你只有認命了。」他一面說一面就動手。
 


中將姬聽了,開始有點驚惶,因為她是信佛的,所以立刻恢復鎮定,平和地對那個人說:「你要取我的首級,既不是我父親的命令,也不是我繼母的意思,而是我夙世的因緣如此,我不會埋怨任何人,今日的無辜被殺,即是前生的因緣。只是要向你請求的是,為了亡母早證菩提,我每天都要虔誠誦念淨土經(阿彌陀經)超渡,今天還沒有念經,是否可以容許我誦完經以後,再取我首級呢?」那佣人認為這是可以答應的,於是中將姬就在月色照耀之下開始誦經。
 


誦經前發下三願:

第一願是迴向父母、君上現世安寧。

第二願迴向亡母早證菩提。

第三願迴向自身罪深重,希望脫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解脫一切脫痛苦。

當她誦完了經,發完了迴向大願之後,平靜地對佣人說:「勞你久等了,現在你可以動手了。只是我死了之後,請用我身上的上衣將我的頭包起來拿走,免得別人看了害怕。中衣你可以拿去給沒有衣服穿的人。至於下衣請留在我屍身之上,將屍體推落深谷之中就行了。」
 


她說完以後,面朝西方,雙手合十,誦念佛號,那種平靜莊嚴的神情,佣人看了大受感動,不禁地丟下了手中握著利劍,跪在地上痛哭地說:「小姐,您到了這個地步,不但不怨恨繼母,反而為她念經消災,是何等善良、慈悲,我怎麼能忍心而殺害您呢?請原諒我原先的邪惡,淮我贖罪,我願意和妻子終身侍候您,保護您。」於是把中將姬帶回自己的家,一道進入妃州雲雀山躲藏起來。因為中將姬麗質天生,能彈奏,深受天皇喜愛而賜給她中將姬的名字。
 


這個故事被記載在夫桑皇族史蹟中。由這個故事,證明一個人若能證得般若智慧,照見了因緣的空法,就能將生死置之度外,對環境的惡劣,不足以動心,更不足以心生恐怖。這故事中,中將姬是最能明瞭過去世無明惑業果報的因果關係的,無明是因緣所生法,它是空的、假有的,即空又假,即不執著,也不必用心去滅除,行於中道第一義諦,所以佛陀才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就是不執不去,處於中道的境界。
 


「行」:就因為過去世的煩惱而起的善、惡行業,也就是說,以無明煩惱為因,而本能地發生動作,就是名「行」。


 「識」:就是依過去世的業力,而成為現在世受胎之一念。如過去世善業成就者,即受胎為人身;若惡業重者,是牛胎馬腹。
 


「名色」就是受胎以後,在胎中先發育心臟,而後育其它內臟器宮,外部的頭及四肢是最後發育成形的,然後有了知覺的能力。所以「名色」中的「名」是屬於心法,心法是無形體可見的,只好以「名」而名之,「色」是有形體可見的,如眼、耳、鼻、舌、身就是屬於「色」的範圍。
 


「六入」:就是六根,凡六根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器官都成就以後,就到了出胎的時候,嬰兒生下的時候,雖沒有很高的意識能力,但生活環境的轉變,他是能立刻意識到的。如剛生下的嬰兒總是會哭,這就是對新環境不適的一種表示,更明顯的是,剛一生下來,就知道肚子餓要吃奶,這吃的意識也與生而來。
 


「觸」:就是逐漸長大,對環境的接觸面越來越多,最敏感是氣溫,太熱、太冷,他都會覺得很苦,對甜味則喜好,對苦味則厭惡;年齡越大,觸的事物也很多。
 


「受」:就是因六根對環境之所觸,是苦、是樂,都得承受,這承受是隨著對事物的認知、了解能力而與日俱增的。年小的時候,所受的苦、樂較少;年紀越大,所受的苦、樂就越多。苦者想排除,而樂者想貪者。
 


「愛」:就是因樂受而生「愛」,這愛有強烈貪者、執著的意味。因為人生需要的東西太多,所以愛也就越擴越大。
 


「取」:就是凡對某項事物已生愛著的時候,自然而然地要佔為己有。愛財者取財,愛色者取色,愛名者取名,愛權位者取權位…世間事物五花八門,而取著的事物也欲壑難填。
 


「有」:就是因為心中對外界事物先生愛,後生取,就發生種種追求的行為,有行為就有業。善行則生善業,惡行即生惡業,這「業」就是煩惱。這煩惱業必受當來之果,所以業即名為「有」,也就是來世受胎之因。所以有句俗話說:「欲知前世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後世果,現在作者是。」這三世業果報應,都可以由現業得知。
 


「生」:就是依現在所造的業為因,以為來生受「生」所依。所以業因是件很可怕的事,凡是已得菩薩位的人,都很害怕造因,就是這道理。
 


「老死」:就是未來世受生之後,定有老死的現象出現,因為一切萬物有生就有死,這無常的現象是宇宙的鐵則,是誰也逃不了的。


 綜合以上分析的十二因緣,其中「無明」與「行」二者,是屬於過去世之因;「識」、「名色」、「六處」、「觸」、「受」五者是由於過去世之因而受現在世之果。

而「愛」、「取」二者又是現在世的惑業,緣這惑業,而成為未來世之「生」與「老死」之果。這樣的一個循環,就成了「過去現在」,「現在未來」的二重和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合起來就叫「三世二重因果」,輪轉生死不已。
 


佛陀一再地告誡弟子們要斷無明,就如同截多羅樹頭一樣;以般若智慧之劍,將無明一刀兩斷,再不復生;無明不生,則十二因緣即不成立;無十二因緣,即不再輪轉生死。到了這個時候,就是佛陀一再宣說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能「不受後有」,才真正的是脫離生死而不生不死了。
 


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所悟的道,最重要的是十二因緣法及四聖諦。這四聖諦是佛陀以般若智慧觀察、分析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以後,歸納出人生由痛苦中出離而得解脫自在的四個階層,這四個階層就好像是一條軌跡,只要依循這條軌跡去修學,就能出離痛苦的結纏而達到解脫自在的境界。
 


「苦諦」:佛陀觀察人生是「苦」,一般人總不明白佛為什麼說人生是苦,總認為人生快樂得很,享樂的事很多,為什麼說人生是苦呢?有些人還強調說:「好死不如惡活。」也就是說無論生活多苦,能活著總是件快樂的事。現在是工業時代,有許多的人意外受傷而變成了植物人。有些人主張立法讓植物人安樂死,但也有些人認為「好死不如惡活」,甚至到了膏肓的病人,還想活下去。
 


依佛陀看來,死固然是很苦,活著時也是苦,只要有生,就一定有苦,只要有生,就一定有苦,這是人生的一條鐵則,在講解「度一切苦厄」的時候,曾將人生是苦列出了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等八種苦。現在下列說出五種苦:
 


①  在身體方面:生理上有許多的缺陷,這種缺陷有先天與生俱來的;也有後天造成的,如面容的醜陋,四肢的缺損,六根的不全,這些都能予人帶來很大的痛苦。至於貧窮的缺乏衣食,或工作過重的疲憊,老年的行動遲鈍,健康每況愈下,久病垂危時的掙扎,無一不是苦,這些苦誰能避免呢?
 


②  在內心方面:貪心不足,見色生貪,見財生貪,見任何美好於心的事物,無不生貪;貪而不得時是苦,貪得太多時仍是苦。其他如瞋恨心的增長、愚痴、我慢、憂愁、恐懼、怨妒等等心理,何嘗不是苦呢?這些苦更是人人難免的事。
 


③  在外界方面:所謂外界是自身所對的境界,這外界也給人生帶來許多痛苦,如水災、火災、風暴、寒、熱、瘟疫、猛獸等等自然界的侵害,都能造成人生的許多痛苦,雖然現在科技很發達,但仍無法避免這些苦的侵襲,如每年氣象報告颱風即將侵襲本島時,沒有人聽了不生恐怖之苦,一旦真的侵襲,更造成許多人員傷亡,財物的損失,那更是痛苦得很。
 


④  在人事方面:大者有戰爭刀兵之苦,流離失所之苦,而小者有仇恨的相殺、盜匪的劫奪,車禍的威脅,意外的人為災害,無不為人生帶來的痛苦。即以竊盜猖獗一項來說,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就足夠了,看看大家的窗門都釘上了如監牢似的鐵欄,將自己和家人關在其中,身心的痛苦是難以形容的。一旦走到馬路上,車如流水似的急駛而過,對生命時產生威脅。這些的苦,又何能避免呢?
 


⑤  在命終以後方面:有的人以為一死百了,這句話是不正確的,人死以後真的能一了百了嗎?俗語說:「生死事大。」生的時候有許多不能了,死亡以後仍舊許多不能了。在生的時候若積累了許多善業福報因緣,死了以後可能生於人、天界;受的苦比較少一點;若是作惡多端,死了以後墮落到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中去,千年萬劫都出離不了。怎麼能說「一死百了」呢?可是人們一生中,作惡的時候多,為善的時候少,墮落的機會是很大的。
 


所以佛陀為什麼苦口婆心的叫人多做善事,道理即在於此。從任一個角度來看人生,總是苦的,因此佛陀在法華經內形容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這四句話將整個人生形容得太貼切,凡人內心受的苦,叫內苦;而外界給予的苦,叫做內苦;命終之後所受的苦,叫後苦,怎麼說人生充滿快樂呢?
 


「集諦」:上面分析了人生是苦,沒有快樂可言,雖然有時因某一欲望得到滿足而覺得身心快樂,但這種快樂時間極為短促,時間一過,苦亦隨之而來,尤其欲望這東西很能危害身心,使心永遠處於不滿足的痛苦之中。然則這些痛苦從那裡來呢?有的人總是怨天尤人,認為自己命苦是別人給他的,依佛陀的看法,所有人的痛苦,都是自己招惹而來的,不是外力造成的,以俗語來說,真正的是「自作自受」。

如孟子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法。」「違」是逃避的意思,這就是說,天若要給你來什麼痛苦時,你還可以逃避掉,唯有自己招感來的孽是不可能逃避,而要自己去承受的。

人之所以自己招感痛苦,完全是心理的作崇,心能生三毒,就是貪、瞋、痴。因為這三毒的關係,而製造出無數的惡業。這惡業日積月累,越來越多,就如同台北市的垃圾一樣,一天一天地堆積而成垃圾山,人生的痛苦也是如此堆積而成的。


苦的根源是貪欲而來,貪欲分為財、色、名、食、睡五種,所以稱為「五欲」,這五欲是由無明的愚痴惑業而起,對於任何稱快於心的事物,都生執著而不肯放捨,因此又招感了無窮的煩惱。可是人們卻仍喜歡在煩惱的痛苦中生活著,-他不知道這招感而來的苦業煩惱,關係生死交關大事,所以佛陀認為眾生之所以愚痴就是這個道理。
 


「滅諦」:就是滅苦,一個人具有智慧的人,任誰也不願意忍受那無窮的生死之苦。總希望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什麼是滅呢?就是要將無明、煩惱、痛苦,一切寂靜消滅無餘;沒有煩惱、痛苦、身心已至不為五欲所迷,不為境界所動,那就是所謂的「涅槃」。

涅槃分為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就是一個精進不已的修行人,在他有生之時,就已斷盡了煩惱苦業及生死惑業,也就是說他已不為一切境界所動,身心處於如如不動的土境界,只是這四大假合之身還存在著而已,所稱之為「有餘涅槃」。
 


這樣的修行人,一但世緣已盡,四大不調,這有漏之身體不存在而寂滅了的時候,就是真正是一切皆盡,這叫做「無餘涅槃」。涅槃是一種修行至一種「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這境界只有行者自己知道,是不能用言語、文字描寫形容得了的,修滅諦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滅除在生時煩惱以及生生死死的一切痛苦,也就是要將自我從煩惱、生死中解脫出來。

所以涅槃也可以勉強解釋為「解脫」。既經解脫,則身心自在,不為一切有為的生死所束縛。一個禪行者,對一切的順境、逆境,都不足以使他動心,所以能快樂自在,而認為「日日是好日」,因為已沒有任何事使他困擾了。
 


「道諦」:但是要達到涅槃解脫、日日是好日的境界,那不是靠說說而已就能達到目的,而且先要下一番修行的功夫去修證的。如何去修,就必須遵守一定的「道」,也就是「佛道」,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所指出的修學之道是很多的,但歸納起來,即是三無漏學和八正道。
 


三無漏學是戒、定、慧。什麼叫有漏,凡夫煩惱未斷,所以是有漏之身,因為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清淨無染的,但凡夫因有貪欲,而使佛性被貪欲漏入而污染了,乃生煩惱,這就是有漏。而修行的人,他們關閉了有漏之門,那些貪欲無門可入,污染不了佛性,所以是無漏。
 


再來說明如何修無漏的三學。

第一是戒學:這戒學分為許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是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是一切佛弟子的根本大戒,無論在家與出家的佛弟子,都要嚴守的,其次是十善,十善是除上說的五戒外,還有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愚痴。
 


第二是定學:就是禪定,這禪定是由戒學而來的。修定學可以滅除貪心和瞋心,貪、瞋不起,即能如如不動,其心清淨明瞭,即能生智慧。
 


第三是慧學:慧學是由定學而來,因為身心清淨而又不動的時候,對任何事物都能判明,愚痴即不存在,所以慧能除愚痴。這三學通於聲聞、緣覺、菩薩,都是大家要修的「道」。這三學能使行者由漏而為無漏。
 


其次來說明八正道。八正道就是八種合理、正當的事情。

一、 正見:對世上事情,要有正確,真實的看法。例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二、 正思:思想要純潔,不思想一切不良的事情。例如偷盜、殺生、傷害他人等。

三、 正語:不說謊、不咒罵他人、不挑撥是非。

四、 正業:遵守秩序,不作殺生、偷盜,行為正當不偏。

五、 正命:做有益社會的工作,有正當的職業。

六、 正勤:努力做善良的行為,不做罪惡、錯誤的事情。

七、 正念:專心繫念佛名,或念法、念僧。

八、 正定:精神集中。

 


以上八道,不但通於聲、緣覺、菩薩,而且是通於在家出家的四眾弟子,而這八正道是學佛的人最重要的戒律,奉行八正道的人,心靈純潔,行為端正,他的前途光明、幸福。
 


標籤:
瀏覽次數:35    人氣指數:835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廣欽老和尚‧修行考題(道證法師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禮佛一聲,可滅八十億劫的罪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