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661860
 宙斯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筆電的一般、固態、混合硬碟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剛才看到的故事,淚崩.....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德國人如何壟斷諾貝爾?
作者: 宙斯淚 日期: 2015.07.03  天氣:  心情:
大學生比例很低的德國,為何老得諾貝爾獎?

德國幼稚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

另外,上大學的比例甚至還沒中國大陸高,更不要說跟八分就可以上大學的臺灣相提並論。多數德國大學不提供〝純〞大學生學歷,一旦核准入學要就讀到研究生。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學學習進度至少比多數亞洲國家晚2年以上。

值得省思的是,為什麼總人口八千多萬而已的德國人,甚至比日本還少,卻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

德國人認為,不應該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商人挖空心思想出來騙父母親們掏腰包的,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最多是帶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等等,其實這些淺薄虛榮多數根本是浪費!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稚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有的家長可能會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小孩一些東西,因為小孩很小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通常,老師會表示反對並強調應該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即使家長堅持出示孩子的「高智商證書」,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支持,老師也會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電腦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聯邦德國憲法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

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稚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的情感。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其他歐洲國家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但是亞洲國家如中、日、韓、新加坡等等,都傾向鼓勵提前學習,甚至有的孩子,在幼稚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亞洲的孩子?真的是這樣嗎?到底誰真正贏了?誰真正輸了?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反之,表面上看亞洲國家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裔科學家家文學家等(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國人),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日耳曼種族特別優秀的問題嗎?恐怕,沒有這麼簡單!答案或許在於教育制度。
標籤:
瀏覽次數:282    人氣指數:2102    累積鼓勵:9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筆電的一般、固態、混合硬碟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剛才看到的故事,淚崩.....
 
住戶回應
 
時間:2015-07-10 02:26
她, 44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5-07-05 15:33
她, 43歲,河北省,旅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