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0889
 寶渴夢(請先看自介)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阿妹來訪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餵藥安全
作者: 寶渴夢(請先看自介) 日期: 2011.12.04  天氣:  心情:
如何餵藥才安全
因為不少藥味都是苦的或有怪味,往往被寶寶拒之門外,此時家長十分焦急,卻又束手無策。其實,餵藥也是一門科學,只要爸比媽咪得法就可以將餵藥變得更為簡單。
不同藥物、不同時段吃
藥物必須順利進入胃腸、被消化吸收後才能發揮作用;這消化的過程中,藥物很容易受到和它一起進入胃腸的食物或飲料所影響。不同的藥所需的吸收消化環境不同,因此才有飯前、飯後、空腹的差別。
爸比媽咪在協助baby吃藥時,一定要遵照醫師或藥師的指示,於正確時間服藥才能發揮作用。
1.飯前服用:指吃飯前半小時內服藥,主要目的在避免藥效受到食物影響。
2.飯後服用:指吃飯後半小時~1小時內服藥。通常這類藥比較傷胃,所以需要其它食物來減低藥品對腸胃的刺激。
3.飯後立即服用:也就是吃飯後馬上吃藥,這是因為食物有助藥品的吸收與藥效的發揮。
4.空腹服用:通常是指服藥前後1個小時內沒有吃進任何食物,這也是為了避免藥效受到食物影響。
服藥間隔的時間
潘俊伸醫師解釋,藥袋上的服用指示是「幾個小時吃1次」的時候;舉例來說,藥物要在每隔6~8個小時餵食,那麼就是指把1天24小時均分,每天吃3~4次。而分段餵食的目的,主要是讓藥在baby身體血液裡的濃度,經過腸胃消化吸收後,進入到血液裡並透過血液傳輸全身;但藥效仍維持不變,使病菌能有效被消滅,獲得真正的療效。
不任意更改吃藥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baby病況很嚴重,爸比媽咪也不宜任意改變醫師所指示的服藥間隔時間,例如原本6小時吃一次,有些爸比媽咪卻自作主張3小時就吃一次;潘俊伸醫師特別強調,並非吃藥頻率愈密集,效果就愈好。別忘了,藥就像刀的兩刃,運用得當可以治病,運用不當卻會傷身;因此,當baby小小地身軀承受過濃的藥物時,反而會讓健康處在更危險的狀態。
這種問題較常發生在孩子吃退燒藥時,爸比媽咪看燒的情形依舊沒退,就會過於急切地想要在多給藥物幫孩子退燒;所以,在吃了一包退燒藥後1個小時後,又讓孩子服
用第二包退燒藥。但這樣服藥方式是很危險的,若孩子體溫一下子降得很低,身體的狀況反而比發燒時還要危險,這是必須不斷耳提面命的用藥觀念。
服藥配白開水最好
當藥順利進到胃裡面後,除了要注意它是否會受到食物影響藥效的問題,還得注意和它一起進到胃裡的「飲品」,能否將它完全溶解;唯有讓藥物完全溶解並吸收,藥效才會完全釋放出來。
潘俊伸醫師建議,白開水的成分最單純且不會影響藥品變質;所以,「吃藥配白開水」是最佳的服藥選擇。遲蘭慧補充餵藥時,記得協助baby多喝幾口開水,才可把全部的藥順利沖到胃裡,避免附著在食道上,對食道造成傷害也影響藥效。
不能搭配飲用
遲蘭慧表示,爸比媽咪應該要具備一些基本的餵藥常識;像是了解有些飲料是非常不適合或不能用來搭配藥品的,就要避免給baby食用。
1.牛奶
牛奶會使藥品無法發揮完全的藥效,不適合與藥一起服用。此外,寶寶若食用了有關菠菜的副食品後,也千萬別再喝牛奶或吃鈣片等含鈣的食品;因為菠菜進入人體後,電解出的草酸根離子會沉澱鈣離子,不僅妨礙人體吸收鈣,還容易生成草酸鈣結石。因此,若要飲用牛奶,建議應在吃藥後2個小時再進行飲用才不至影響藥效。
2.茶
茶中的單寧酸容易與生物鹼的藥品產生沉澱,會降低藥效並無法讓藥發揮到治癒效果。此外,服藥中藥更忌與茶水配服,非但不利於吸收,藥效還會大打折扣。關於這些疑慮,一定要特別向醫師或藥師請教清楚。
3.葡萄柚汁
葡萄柚汁中的類黃酮素(flavnoids)會抑制某些藥物在肝臟代謝的速率,導致藥物在血中的濃度升高,使藥的毒性累積在身體裡,進而引發身體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最好在服藥的那幾天內都不要飲用,尤其是所服用的為長效劑型的藥物(藥效作用的時間很長,可以達到12小時)。
父母要當好榜樣
遲蘭慧建議大人服藥時不要被孩子看到,以免小孩模仿;此外,爸比媽咪服藥時也都應以身作則,以溫開水配服。爸比媽咪自身的藥物,不要分享給其他家中成員,儘管感冒類型相似,但因年齡狀況不同,其劑量和吃法皆不相同。
尤其像是四環素、磺胺藥、及部分抗生素等,比較常出現在大人食用的藥物成份,就不建議用於孩童。另外,兒童腹瀉時可能使用具吸附作用的止瀉劑,為了避免其吸附作用影響其他藥物作用的發揮,須跟別種藥物或食物至少具備1小時以上的間隔,再進行服用。
餵藥的注意事項
想要讓baby可以順利將藥物吸收,可藉由一些輔助工具,像是:嬰兒使用吸管或口服注入筒,將藥品滴在其口腔的後方或邊緣,慢慢餵服,切勿將注入筒直接往口腔注射藥品。
潘俊伸醫師也建議爸比媽咪讓大一點的幼兒或學齡前兒童,服藥時搭配少量食物來掩蓋藥品味道,才可以順利讓其合作服藥;倘若孩子的牙齒處於鬆動換牙階段,就應告知醫師,避免開立咀嚼型的藥錠。
注意9事項
1.給baby餵藥以前,媽咪不宜先進行餵乳及飲水動作;讓baby處於半飢餓狀態下服藥,不僅可以防止噁心嘔吐,又因飢餓可便於藥物的下嚥。
2.按照醫囑服藥,不要過多也不要過少。餵藥前先將藥片或藥水放置湯勺內,用溫開水調勻;爸比媽咪可將baby抱於懷中,托起頭部成半臥位,用左手拇、食二指輕輕按壓小兒雙側頰部,讓baby呈現「O型」的張嘴狀,再將藥物慢慢倒入其嘴裡。
3.baby的吮吸能力較差,吞嚥動作緩慢,所以爸比媽咪餵藥時要特別耐心和細心。此外,新生兒的味覺反應尚未成熟,難以辨別酸甜苦澀,所以無須特別加糖來增加口感。
4.不要用捏鼻子的方法硬灌藥物,如此藥液容易嗆入氣管;還有也不應將藥物直接倒入咽部,以免將藥物吸入氣管發生嗆咳,甚而導致baby產生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5.倘若餵藥液時,baby有出現嗆咳的反應,就應先立即停服並抱起與輕拍其背部;若繼續強行灌服,藥液嗆入氣管則會造成肺部感染,或因阻塞氣管而窒息死亡。
6.餵藥後應餵水20~30ml,幫助藥物經由口腔及食道後完整的再送入胃內;而且,餵藥後不宜馬上餵奶,以免發生反胃引起嘔吐。
7.因新生兒的肝、腎等臟器功能發育尚未完善,倘若用藥過量會發生中毒症狀;為了避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爸比媽咪應確實掌握服用劑量。
8.可以主動向醫師、藥師說明孩子吃藥的需求,希望優先提供適合小孩吃的藥劑,像是可溶於口的口含錠、顆粒狀的粉劑、容易咬碎的咀嚼錠等專門為小朋友設計的固體藥品;或是優先選用液劑、糖漿、懸浮劑等喝的藥品,容易吞服又不苦的類型。
9.切勿誘導孩子認為吃藥像吃糖,以免造成日後孩童誤食藥品的情況;或是強灌藥物也會讓孩子對藥物產生懼怕,排斥的情況就會加劇。

大挑戰


日前,台北市發生一起兩歲幼兒疑似因母親強灌中藥嗆死的不幸案例。學齡前的兒童免疫力低,「吃藥」幾乎是成長過程的一部份,而「餵藥」亦是照護幼兒者同感頭痛的問題。

 從醫護專業來看,「小兒餵藥」的確不容易,但有一些操作秘訣可供參考。

 

嬰兒服藥 最好在餐前

無論什麼年齡的病兒餵藥時都不可平躺,未滿周歲以前的嬰兒應抱在懷裡採半坐姿,且仰角高於45度。服藥時間最好是在餐前半小時至一小時,服藥前不要餵奶和餵水,嬰兒略有飢餓感比較會主動將藥吞下去。

 

善用器具 餵藥不再傷腦筋 此外,可作為嬰兒餵藥的器具很多,包括以下幾種:

奶嘴頭:奶瓶上面的奶嘴頭旋下來讓嬰兒含著,等病兒出現吸吮動作就將藥水倒進去,讓小寶寶像喝奶一樣把藥吸進去。
空針:將未使用過的空針筒拔除針頭後,抽取要服用的藥劑,然後以拇指、食指輕壓小寶寶臉頰兩側,使其嘴巴自然嘟開,方便餵藥進去。針筒應沿著嬰兒嘴角伸進口腔側邊,將藥物間間斷斷注入,讓病兒有時間順利吞嚥,且要有吞嚥動作後,才可繼續餵食,切莫將全部藥劑一次仰頭灌入。如此可避免藥液與舌面味蕾直接接觸,導致幼兒吐藥。
餵杯或湯匙:可以採用小朋友自己喜歡的湯匙,或是用小藥杯餵食。餵食時,以湯匙和餵杯抵住病兒舌頭,直到藥劑徐徐吞下,手才鬆開。
餵藥時最好有人從旁協助固定小兒頭部,餵完藥後需檢查小孩口中是否還有剩藥,並喝20到30西西的水將口腔和食道內的殘藥送進胃部。最後再抱起小孩輕拍背部,讓藥液順暢流入胃部。

 

改善藥的口感 好入口

 孩子害怕吃藥的情形,可以從兩個方向來改善。一是改善藥的味道,另一是善用誘導技巧。首先,藥液溫度低可降低味覺的敏感度以及藥的苦味。例如:怕苦的孩子可將中藥湯劑放涼後服用。另外,西藥也可加少許糖使其較為可口,以鼓勵孩子一點點吃進去。

 服藥最困難的階段是從零歲到六歲,尤其是兩、三歲的幼兒最容易出現反抗行為,這個階段的病兒餵藥技巧首在「安撫」與「誘導」。

幼兒餵藥 須循循善誘

 餵食者一定要保持沉穩鎮靜,切莫因小孩哭鬧而慌張動怒,尤應避免在小孩大哭時強灌,更不可以捏住幼兒鼻子迫使張嘴吞藥,這樣最容易嗆到,甚至引發窒息危險;也不宜將藥劑直接倒入咽喉,以免將藥物吸入氣管造成嗆咳,嚴重者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一旦病童出現嗆咳,要立即停服,並輕拍其背部舒緩症狀。

 幼兒餵藥的障礙其實還是在心理層面,因此誘導技巧最為重要;可以嘗試:編故事、送小貼紙小禮物等鼓勵方法。

 只要是略可用語言溝通的幼兒,餵食者都應耐心解釋吃藥的理由,並可將孩子喜歡的玩偶,或平時熟悉的故事主角編進「吃藥」故事中,例如:熊熊生病了,來吃一口藥,弟弟也吃一口。餵完藥後讓小孩看看空杯,並給予口頭鼓勵。

 

藥吐出來該怎麼辦?

 如小孩吃藥後吐出來,需評估吐出的量有多少,才決定如何補救。如果吐出來的量不多,或是服用30分鐘後才吐出,就不必補吃,也不必提早下一次吃藥的時間。如果確定全部都吐出來,則應再隔10到15分鐘後才補吃,以免孩子抗拒。

 但如大部分都吐出來,且無法判斷吃進去多少,則應觀察半小時,若還持續發燒不退才考慮補吃。若吃藥後出現不正常嘔吐,且有抽搐情形應緊急送醫。

 如果小孩罹患的是腸胃型疾病,一吃就吐,有時禁食即可痊癒,如嚴重至腸胃已無法吸收任何東西(包括藥物),則應考慮以打針和打點滴治療。


【本文摘錄自-媽咪報報 2004-05-07】

嬰幼兒的抵抗力多數不佳,因此也容易被細菌、病毒感染而生病。每當季節變換、流行病肆虐的時節,嬰幼兒、小學童就常成為醫療院所的大宗客群!
看了醫生,當然還要遵照醫囑服藥,病才能好;但是,孩子不像大人容易溝通,許多父母「強灌餵藥」的方式,往往讓餵藥成了親子之間的夢魘!其實,只要觀念清楚,運用一些小技巧,就能輕輕鬆鬆讓孩子吃藥了。

如何給孩子餵藥?
很多父母為了不想用灌的方式餵藥,又希望孩子能乖乖吃下藥,常會將藥粉加果醬、果泥裡,讓孩子喝下去。不過,並不是每種藥都能這樣混合,有的藥可能會因此而被破壞藥性或者讓藥性加乘,對孩子都不好。建議家長可以運用下列的方式,讓孩子乖乖服藥。

訣竅一:服藥姿勢要正確
最好是家長一手扶抱孩子,並讓孩子呈半躺的姿勢,這樣可以讓水份順著喉嚨往下流,也能讓孩子無法很快地坐直身子將藥吐出來。而家長就可以用另一手,拿著藥水或餵藥容器,讓孩子把藥吞下。

訣竅二:善加利用工具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輔助餵藥的工具,包括:滴管、小藥杯、灌藥器等,都是媽咪在給孩子餵藥時的好幫手。如果先跟孩子溝通好,讓孩子知道藥一定要吃,然後再配合姿勢跟餵藥工作,通常很快就能讓孩子把藥吃下去了。

訣竅三:藥粉加一點果糖
小孩之所以抗拒吃藥,就是因為藥的苦味難以下嚥。因此,家長可以在藥粉中加一點果糖,用其甜味來掩蓋藥的苦味,且因為糖不會改變藥性,所以比加果汁、牛奶還安全。
如果孩子沒有咳嗽、拉肚子、流鼻水的症狀,也可試著挖一小口冰淇淋或布丁,並把藥粉放在上面,讓孩子以為是要吃甜點而順利吞下。

訣竅四:把餵藥變成遊戲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大一點的孩子,例如把糖漿藥水當成果汁,跟孩子玩辦家家酒點餐的遊戲,孩子就不會一直認為吃藥是件苦差事了。前提是,家長必須有耐心跟孩子溝通、鼓勵孩子,切忌不耐煩甚至打罵威脅孩子吃藥,否則會讓未來需要吃藥時,都得跟孩子來上一段「官兵捉強盜」!

叮嚀
一般來說,醫師多半會建議家長不要每一種藥都這樣加在牛奶或果汁中,以免藥性起變化。如果真的在餵藥上有困難,除了嘗試上述的方法,也可以試著鼓勵已經上小孩的孩子練習吞藥丸,減少吃到藥的苦味。而在就診的時候,也可以請教醫師如何克服餵藥的困難,才能讓孩子的病能順利痊癒!
標籤:
瀏覽次數:115    人氣指數:3955    累積鼓勵:192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阿妹來訪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住戶回應
 
時間:2012-01-30 15:04
他, 55歲,基隆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12-07 21:59
他, 60歲,桃園市,政府機關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12-05 03:06
他, 65歲,基隆市,藝術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