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65213
 向天 天晴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台東玩水記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這兩天的日記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轉貼「廢除簡化字」的迷思
作者: 向天 天晴 日期: 2010.07.17  天氣:  心情:


我不「恨」簡化字,也不忍「厭惡」。
更不喜歡「正體字」這個名詞背後那種自己是「漢」,別人
是「賊」的意識型態。

即使情感上依賴傳統漢字,美學上偏好傳統漢字,我對自己
使用傳統漢字沒有優越感,只覺得僥倖,並且戒慎恐懼。

為什麼覺得僥倖?身為過去很少在歷史關鍵時刻擁有發言權
的台灣人,我會用什麼字來標示和擴建自己的知識倉庫,其實很偶然。傳統漢字,算是好用的一種。雖然承載的豐富資源有許多如果未經重整都已過時,但字體本身抒情本領優,表意彈性大,構詞能力強;原先最大的缺點是寫起來費力耗時,有了電腦也解決了。這麼好用的工具,不經什麼掙扎奮鬥就獲得了,僥倖。看外國學生學起來似乎比我學英文難千倍,更覺僥倖。

為什麼戒慎恐懼?因為,人對親的,就會不思其過;對美的
,就會不查其惡。終至忽略其工具本質,感情用事,無法理性對待。

正常的人類社會裡,語言瞬息萬變,每一次交談使用都可能
催生新意義,也不時需要新詞彙。別的語言用舊語素(最小的語意單位)重新搭配組成新詞彙,中文用字與字重新搭配組成詞。問題是,一個中文字常可以對應到好幾個不同的語素,更別提歷史和典故給字和詞彙加上的種種清不乾淨的火山灰。在最極端的狀況裡,閱讀中文,好像看歌仔戲,不管故事多新,身段是固定的,身段欲傳達的確切意義不明,但表現的情緒倒總是相當明顯。

這和簡化不簡化字體有什麼關係?有關係。

一百多年以前,接觸了西學的中國讀書人就開始抱怨使用的
文字是老殭屍,難用,而且難學,百分之九十的國民是文盲。於是他們開始一場百年大計。簡而言之,終極目標是把中文完全拼音化,語素化,以便提高國民識字率,促進文明進步。「簡化字」則是過渡時期的代用品,至少先讓筆劃變少,看起來好寫、好學。

換句話說,「簡化字」不是「共匪」發明的。是源於是百年
前的佛心。「共匪」做的只是接下棒子持續研發,並展開「人體實驗」。而漢字及其背後的中國文化傳統如此強悍,到底還是找到地方硬弄出了幾個「對照組」:外僑、香港、台灣。

從二十一世紀初回望十九世紀末,文明不文明,進步不進步
,顯然與漢字被消滅的程度無關。百年前的佛心規劃,似乎倒成了數典忘祖的歷史罪人。走到這一步,簡化字廢除,大概只是遲或早的問題。墊檔節目:冒出一個懷著優越感的「正統中國文化代言人」,認定台灣的成就完全是中華文化復興的產物,並因此認為自己可以對今日的中國大下指導棋── 終極目標,書同文大一統;過渡時期,識繁用簡。其結果?也許本來遲早要改的,如今一旦改了還可以促統。

然而今日的台灣與其說是中華文化復興的產物,不如說是多
元吸收激盪的成果。事實上,「對照組」的共通點除了使用繁體字,還有接收異文化資源。我們不知道究竟是哪一樣功勞更大,或它們其實相輔相成?百餘年前讀書人在自身語言文字中找到的阻礙進步的bug,都修好了嗎?還是後來的人其實是利用外掛程式輔助,隨時把新空氣新刺激引進來?

如果今天中國放棄簡化字是為了回歸並弘揚傳統,弘揚傳統
是為了團結民心,強化大中國意識,那麼這等於是再展開一場的人體實驗:實驗一個大國持續自我感覺良好、民族情緒高漲,還能不能反省?還能不能進步?又將如何與世界上其國家相處?(這種實驗,其實也有其他大國做過!)────若是如此,倒不如還是留著簡化字,至少作為一種歷史的見證,銘記那個懂得痛切反省自身文化的憂患年代吧。

☆★
轉貼自
高中對頭班
台中女中數理資優班的怪何仙姑的網誌
怪- >唸數理資優班,卻保送台大中文系

標籤:
瀏覽次數:429    人氣指數:5209    累積鼓勵:23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台東玩水記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這兩天的日記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