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21370
 輕舟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願為我犧牲生命的三個女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再發現五葉大紫葉酢醬草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煙斗:叼在嘴上的藝術品
作者: 輕舟 日期: 2013.08.17  天氣:  心情:
煙斗:叼在嘴上的藝術品(網路文章)

  馬克·吐溫曾說:“如果天堂裏沒有煙斗,我寧願選擇地獄。”由此可見煙斗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現如今煙斗早已從單純的煙具躋身於收藏品的行列,因為它不僅可以使用,更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奇特的造型、罕見的質地、複雜的工藝,以及經過時間考驗的工藝……

  從容煙客

  在西方,人們總是從一些小細節判斷他人,如一根領帶、一雙襪子,或者一支筆。而煙斗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它雄踞在人的臉上,將一個人的個性十足地刻畫出來。煙斗吸煙是男人最原始的吸煙方式,早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就用玉米芯製成的長柄煙具吸食煙葉。用煙斗是印第安人的一種崇高的禮儀。後來,探險家們把“新大陸”的煙斗帶到了歐洲。在16世紀的歐洲上流社會,女士們流行享用從“新大陸”帶回的巧克力,而男士們的時尚則是用煙斗。到了18世紀,英國的工匠製造出了石楠根煙斗,法國的工匠製造出了海泡石煙斗,煙斗的製作技術由此達到了高峰,並形成諸多煙斗藝術流派,也逐漸成為男人的必需品。每一個煙斗無疑都有各自本身的特點,而且作為一個男士最私人的物品,煙斗與主人的親密程度要超過任何人。

  一把好的煙斗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更成為“煙斗客”重要的精神樂園。喜愛煙斗的人們正是哲學家亞裏斯多德所說“凡事凡物皆取其中道”的那批人。這樣的男人大多比較喜歡獨處,外表看起來平靜,腦子裏卻在思考很多事情。煙斗便給了這樣的人士一段從容淡定的時間。一個男人在沒事的時候,照料煙絲、填裝煙草、清理炭層、養護煙管,實在是一種很好的休閒方式。

  在中國煙斗的使用和收藏才剛剛起步,新手的斗客,更為喜愛中西結合的復古方式,如煙斗與禪、與讀書、與茶、與酒的魏晉精神。但對於很多初級斗客,選擇一把合適的煙斗則非常重要。京城煙斗藏家張龍2000年開始收藏煙斗,他建議初嘗煙斗的人可以試試品牌煙斗如沙芬,性價比和實用性較高;收藏則要根據個人喜好,如鬥型、材質。在張龍看來鬥客至少需要7把鬥才能滿足日常所需,“不論什麼材質的煙斗,都需要休養生息的過程,如果一天抽5至10鍋鬥,應該每天換一把。需要濃一點兒的口味的時侯可以選擇3釐米管的煙斗,需要淡一點兒的口味不妨選擇6釐米管的煙斗;想抽溫和的維吉尼亞煙絲就選丹麥的W.O.Larsen,想抽強勁的波瑞克煙草不妨用登喜路牌煙斗;思考問題的時候使用直式的石楠根煙斗,閱讀的時候換只彎式的海泡石煙斗更自在…… ”最近張龍的斗友中又增加了幾位女士,他說,手持細小修長煙斗的女斗客,絲毫不減優雅大方的女性氣質。

  脫離現實的冥想

  煙斗的材質要符合諸多條件,其中石楠木是煙斗的首選材質。石楠木開始流行于西元1850年,因為它漂亮、耐久、有個性,耐熱不吸水,而且會呼吸,最適合用來燃燒煙草,所以最受歡迎。二次大戰前,還可以找到250年樹齡的根瘤,目前最好的稀有石楠只有100歲,卻可遇不可求;15年前,50—75歲樹齡的還算普遍,今天只求之15年樹齡的了。其中上上之選為死根,百年石楠自然死亡,留下的根瘤在地底自然的乾燥,這種根瘤是稀世珍寶,只有天價才能購得。這也正是石楠木煙斗值得典藏之處。石楠木根瘤沒有年輪,而是由木紋得知它有多老,越老木質越緊,顏色越深,木紋越美,價格也越貴,還可以保證更好的煙草燃燒品質。

  除了欣賞煙斗形式上的藝術美,更讓玩家迷戀沉醉的是它的精神特徵。抽煙斗的享受有如冥想,氣定神開。抽煙斗的節奏甚至成為抽煙斗藝術中的藝術。所謂的節奏,亦是“中庸之道”,既保持合理的抽吸次數,又能使煙草不斷保持燃燒,細啜輕吐的享受煙斗,溫和而有節制,以求達到人鬥合一的境界。閒適時,裝上一斗,既可沉思冥想片刻,亦可隨手翻起一本閒書,邊抽邊讀;當然也可以倒一杯威士忌,或泡一盅茶,尋求不同形式的芳香撞擊而起的驚喜……

  與香煙之區別

  抽煙斗不能像抽香煙一樣,一口氣將煙吸到肺裏。抽煙斗要像品嘗好酒一般,輕含煙斗,用自然呼吸先吹一口,再輕吸一口,讓口腔的每一寸都細細品味各種煙草的特殊韻味,然後將它從鼻子或嘴慢慢地吐出來,而非吞下去,這也是抽煙斗無害於健康的道理。抽煙斗從頭到尾自己是主人,一定要在身心皆平靜的時候,才能享受它的樂趣。

  煙斗客中一直流行著一個很生動的比喻:香煙像艷遇——快餐式的味道,且風險較大;雪茄像情婦——不單可以解決慾望,且花費巨大;煙斗像妻子——花費不多,一次添置,長久維繫,常伴終生。在薩特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裏,薩特甚至將煙斗作為一個哲學例證。他認為香煙是“虛無”的象徵,是抽象的、沒有固有的特性、容易消失的物體;而煙斗則是“存在”的象徵:“煙斗就放在那兒,在桌子上,獨立存在著,平平常常。我把它拿到手上,我撫摸著它,注視著它,以使自己獲得擁有感。”

  香煙與煙斗在身份上也略有不同。香煙的使用時間常常是在緊張、恐懼、不安、疲憊的時候使用,而煙斗則必須在閒適的時候從容地去享受。比如我們在看電影時,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公式化的情節:那些犯罪分子在接受審訊的時候,往往會對警察請求:“能給我一支煙嗎?”這個時候,即使給他一隻煙斗,恐怕他也沒有心情抽一口。煙斗與香煙的區別就在於此,香煙是為了緩解疲憊、緊張,而煙斗則必須在閒適的時候從容享受。煙可以一支接一支地抽,而一支抽過的煙斗,必須得給它時間完全冷卻後,才能再裝上一斗。

  一支8釐米長的香煙,大約可以燃燒8分鐘;而享用一斗煙絲,則需要40分鐘甚至更久。香煙可以根據心情隨時加快燃燒的速度,而煙斗是一種溫和而有節制的享受。對於達到一定段位的資深煙斗客來說,用煙斗抽煙的最高境界是“不溫不火”吸快了會燙到手和嘴,而吸慢了又可能會熄火。用煙斗需要一定的技巧、經驗和修養,在某種程度上說,用煙斗不但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感悟人生的過程。可以說,一個男人只有修煉到一定的人生境界,才可能把握好自己的煙斗。

  煙斗與繪畫藝術

  在歐洲,煙草店對人們來說並不是一個購買消耗品的場所,相反,與其說是到煙草店購買煙草,許多人倒更希望別人覺得他們是在“購買靈感”。每當人們經過當地的煙草店,都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談論著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細聽其內容,就會發現範圍之廣令人驚嘆不已——從政治到哲學宗教,甚至音樂理論,大家各抒己見,交談自如,而往往話題會不由自主地跳轉到藝術上,因為抽煙斗的美妙感受總會讓人聯想到美術作品所帶給我們的視覺享受。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藝術的歷史,尤其是現代繪畫的歷史就是由這些煙斗族統治的,當然他們並不僅僅是通常意義上的吸煙者:梵谷曾與他的室友高更為了煙草預算吵得不可開交;據說還有一位畫家甚至用他父親留給他的財產購買煙草;無數藝術家依賴家中提供財物購買煙草,煙草成為他們生活和創作的必需品。

  煙斗作為藝術作品的主題是與抽煙斗在歐洲盛行同步進行。由於逐步崛起的商人階級是購買煙草的主力,於是他們也孕育並推動了藝術的發展。當時,不少富有的藝術讚助商想找尋一種方式炫耀他們的財富和地位,於是煙斗就成為高消費以及露骨的自我吹捧的顯著標誌,進而成為肖像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的每一發展階段或運動總是伴隨著一些畫作或畫家以抽煙斗作為主題。煙斗理所當然地成為畫作的主題和美術的形式,並且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到了19世紀,隨著藝術家的涌入巴黎,當時的法蘭西學院已成為孕育和發展煙斗文化的主流並且成為當時藝術和品味的一線指標。如庫爾貝1849年的自畫像《抽煙斗的男人》。這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就是保羅·塞尚,創作于1890至1892年的《玩牌者》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塞尚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與煙斗或抽煙斗相關的內容,並且以簡單的幾何圖形作為作品的主體,通過幾何解析來創作煙斗和抽煙斗的人物形象。這種風格激起了許多熱愛煙斗的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他們開始紛紛效倣,並在這一基礎上進行發展,這使得煙斗在藝術畫作中的具體形狀發生了有趣的變化。20世紀初畢加索和布拉克作為立體派的代表更是把煙斗作為創作元素的作品引領為藝術圈裏的潮流。布拉克1929年的作品《小提琴與煙斗》、畢加索創作于1905年的名作《抽煙斗的男孩》

  對於一個兼具畫家和煙斗客雙重身份的人來說,藝術與煙斗之間的長期歷史關聯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每當獨處的時候,藝術家們常常一邊抽著煙斗,一邊作畫,兩種不同事物的感覺是如此相似。無論是抽煙斗,還是作畫,都需要情感、品味和激情,藝術家們似乎都有一種本能的尋求歸屬的驅動蘊涵其中。
標籤:
瀏覽次數:398    人氣指數:1198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願為我犧牲生命的三個女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再發現五葉大紫葉酢醬草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