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664356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地表上最強大口紅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L.J的前世今生(上篇)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舊日記重貼:欣賞藝術的美妙
作者: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日期: 2017.01.13  天氣:  心情:
「該怎麼樣來開始欣賞藝術…?」許多年以來類似問題經常被周遭朋友所提及與詢問。說實在如此的大哉問實在不適合由一個並非就讀藝術系所出身的我來回答!畢竟缺乏紮實理論基礎下的奢談不僅容易偏頗更會不經意間流於俗媚與膚淺(那可是一種由骨盆腔開始沿著脊椎骨竄升最後鑽進腦袋裡面的心虛涼意呢!)。然而基於分享所愛的熱誠驅使下還是將自己對此的一些小小看法寫了出來,除了但願能夠獲得真摯的指教以外這也算是自曝其短的膽量練習吧?

用Google大神搜尋就可以找到上千篇關於這類問題的精闢資料,其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從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音樂、舞蹈、繪畫、戲劇等)來說明如何進入藝術欣賞的殿堂。此外也有許多是從美學觀點的出發來輝映起欣賞的感動;另外透過從歷史演繹來理出藝術形式的脈絡進而與內心產生共鳴感也是一種很棒的途徑。可是以上這些既非我的專長;況且總是認為藝術欣賞是一件很輕鬆舒適沒有任何壓力的心靈悸動,實在沒啥必要弄得好像是在探討甚麼晦澀艱深的哲學問題那麼樣的複雜乏味。因此我想說應該可從“本能”這個面向來聊聊…換言之這就有點像是卡爾榮格(Carl Jung,1875—1961)所說的“集體潛意識”:從與生俱來的原型(Archetype)在經過情結(Complex)進而產生的自性(Ego)之下,建構起專屬自己的藝術本能。

(哈哈…以上一大堆咘啦咘啦不知所云的外星語言,坦白說連我也搞不太懂自己究竟在語無倫次些甚麼東西啊?)

這該怎麼去形容描述呢?我覺得這就像是談一場戀愛般既纏綿悱惻且影響深遠。回憶起當年剛開始在大學唸書時,當一個血氣方剛卻懵懂未知情愫的慘綠少年初次遇見讓自己心儀的女同學後,便莫名其妙在腦子裡無時無刻地想著對方。或許這是因為她長得漂亮是個正妹;也或許是她那如銀鈴般的嬌嗔說話方式;當然也有可能是讓對方某種個性上的特質所深深勾引…總而言之就是沒甚麼道理的被“煞到了!”。於是接下來就會開始打探蒐集她的詳細個人資料試圖瞭解其個性嗜好;接著便絞盡腦汁地想盡辦法製造可以跟她相處的任何機會,然後努力設法讓對方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假如這些大致上都進行得還算順利的話,那麼就要慢慢孵育起雙方之間的好感與互動;然後就等待著營造出適當時空下的真誠告白。這個時候要是她也對你有好感願意接受那告白下感情投射的話…Bingo!那就表示說:從今以後就可以脫離曠男生活而邁入有女朋友的世界啦!

(而事實上當年月下告白後的結果就是:自己竟變得很像是一張被射滿彈孔的瘡痍靶紙)

至於是基於何種因素下會去喜歡上那位女同學?我想這終究是沒甚麼原因道理可解。同樣在我們都擁有某些天生敏銳的感知特質下,往往在不經意間接觸到某些陌生卻吸引著自己心靈的音樂時便很容易陷入到一種莫名喜歡的情境,進而開始想要對這首音樂的背景一探究竟。請容許我再以一個自己的親身故事來描述:當我小的時候還在唸國小五年級,那學期的每星期五下午第一堂是音樂課。當年小學裡並不像現在每間教室都有空調設備的情況下,炎炎夏日裡的下午音樂課簡直是一場無止無境的漫長催眠啊!可是迄今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在那天的悶熱音樂教室裡,老師宣布當日的課程是音樂欣賞並且嚴厲地跟大家說道:「我曉得要你們這些頑皮小孩子在這個時候要靜下心來聽音樂那簡直是件不可能的任務!好吧,只要你們不吵不鬧不要講話不蠢動…想要休息趴著打瞌睡也沒關係…反正大家記得下一堂課你們級任老師要隨堂考試就行了…」。而就在身邊所有同學都幾乎被搞得昏昏欲睡的悶熱午後,隱隱間從老舊唱機裡面所傳出來的陌生音樂卻讓我不禁驅趕了睡意。「這是甚麼音樂為何如此好聽呢?」…結果在整堂音樂欣賞課中就只有我獨自一個倘佯在優美旋律之間。等到音樂課一結束後便連忙跑去詢問老師,這才曉得剛才聆聽的是蕭邦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就這樣,我從那時候開始就不自覺地想去瞭解任何有關於這首音樂的一些背景:蕭邦是誰?除了這首以外他還曾寫過那些曲子?蕭邦以外還有那些作曲家?…總之透過這種有趣的連結下我開始接觸古典音樂的美麗世界,甚至到最後竟然深深地成為自己終生最重要的興趣!這真的是一個非常美妙的結果…

音樂是如此,那麼繪畫呢?假設說在某種無其然的時空狀況下偶然我們被一幅畫作所引誘進而揚起興趣,接下來的探索那簡直是一齣精采萬分的過程等著被發掘出來!這幅畫的名稱是甚麼?畫家是誰?為何要畫成這樣這是一種畫風嗎?這時候如果可以再予以添加上一些所謂故事性的話那麼…請相信我這將是永無止歇的藝術感動泉源!(關於繪畫的故事性,我先前以荷蘭畫家維梅爾(Jan Vermeer,1632—1675)的著名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為例所寫過的日記「依舊是珍珠耳環」裡面也聊過這種繪畫中的故事性連結)。或者是從另外一篇日記「澄懷道觀,臥以遊之」裡頭所描述的那樣,基於個人觀念或者擴大為民族特性等等來嘗試解說分析繪畫的內容與本質…凡此種種不就是讓人陶醉在繪畫的一種美妙心法嗎?其他像舞蹈、戲劇等等也是相同的模式,只不過是添加上更為寬廣的元素像是肢體律動或者是語言發聲來豐富藝術形式的多樣性。當欣賞著芭蕾舞劇吉賽爾(註一)的時候,我們可以驚嘆於女舞者那柔嫩四肢彷彿沒有骨骼似的輕盈擺動;足尖接觸舞台地面的一霎那竟然是如此地寧靜渾然天成!或者像是欣賞玫瑰花魂(註二)裡面,那男舞者透過肢體語言巧妙地將陽剛與陰柔調和至無以倫比的境界!我用這兩齣芭蕾舞來當做例子,也無非是想說經由不同性別做為主角的情況下(吉賽爾是女舞者當道;而玫瑰花魂則是男舞者領風騷)能夠形成某種對比進而激發起許多想像的漣漪。

(天啊!這些舞者怎麼能夠舞動出如此讓人匪夷所思的肢體動作?我甚至還以為他們可能不是人;是外星人吧?)

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假使我們不拘泥在傳統複雜且龐大藝術欣賞觀的框架,從本能上的獨特感觸來累積專屬於自己的藝術欣賞領域(藝術欣賞不就是一種非常具有個人主觀思潮的活動嗎?),那麼相信這終將逐漸影響著我們每個人對周遭世界的看法。換言之,到最後身邊偶然出現任何再也普通不過的事物都會擁有其特殊的藝術底蘊…如此的話這個世界豈是不更加讓人賞心悅目呢?當外行的熱鬧看多看久了之後,這些早晚也將會成為我們內心裡的藝術門道的!



(註一)Giselle,法國作曲家Adolphe Adam在1841年所譜寫的二幕形式芭蕾舞劇。
(註二)Le Spectre de la Rose,一齣以法國詩人Théophile Gautier的詩作為原創概念,然後用德國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的著名創作“邀舞”為音樂的獨幕芭蕾舞。

標籤:
瀏覽次數:432    人氣指數:3432    累積鼓勵:1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地表上最強大口紅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L.J的前世今生(上篇)
 
住戶回應
 
時間:2020-02-14 23:40
她, 55歲,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20-02-14 04:42
她, 55歲,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9-01-04 07:34
她, 55歲,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5-12 23:14
她, 59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1-18 10:05
她, 42歲,台北市,教育研究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1-13 17:34
她, 93歲,台北市,教育研究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