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140186
 無苗族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開死寫論文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美感作業
作者: 無苗族 日期: 2018.01.29  天氣:  心情:
一個學生物科技的 跑去跟一群音樂老師讀音樂研究所 我覺得我應該畢不了業吧
除了專題報告竟然還要寫三篇學習心得
即時如此 我還是有認真寫作業 就順便拿來更新日記好了 別浪費~

第一篇 上課心得─關於蔣勳

「音樂跨域與美感教育」這門課,我覺得老師是期望在學校教育裏,不只是傳授知識,也期望能讓學生體會到"美",開啟學生對美的感受。在我的學習經歷中,學校的傳統教育帶給我的,根本沒有"美感"這字詞的存在,在現代比較多元的教育體系下,或許有了一些改變。

我對於美這個字的認識,是從蔣勳開始的。那時剛入職場,對未來沒有規劃(到現在也沒有啦),就是喜歡逛逛書店,唱片行,展覽。在一次台北的書展中,我看到了一本精美的圖書,書名是美的沉思,我那時正處於好奇寶寶時期,熱衷的想了解一切我所不知道的事物,當然也包括了藝術,因此就拿了那本書。
結帳時,收銀台的小姐就對我說:「老師有來耶,要不要拿給他簽名。」我那時內向自閉,也沒什麼偶像情節,也沒聽過蔣勳這個名字,自然就說:「不用了,謝謝。」不過那位小姐卻非常熱情,說這個機會非常難得,我又不好意思拒絕,不知不覺被他帶到蔣勳前面。
那時他看著我幾天沒刮的鬍子以及亂糟糟的頭髮,還笑著對我說:「你是美術系的嗎? 」然後用麥克筆在書本的內頁寫下得他的名字,"蔣勳"兩字。那時我才知道,原來用麥克筆也能寫下這麼好看的字。之後就看過他寫的一些書,聽過他的講座錄音,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的錄音取代了我睡覺前聽的音樂。

在上這堂課的時候,我很容易的就聯想到他出過的一本書《美的覺醒》。美是一個很細緻的東西,在現代忙碌的生活中,絕大部分人都無法察覺它的存在。大家會談工作、談金錢、談健康、談家庭等等,但沒有人會去談美。尤其是現代資訊流通,科技發達,有很多聲光效果的刺激,大家的感官在這樣的環境下,早就變得麻木遲鈍,包括我在內。
《美的覺醒》從基本的味覺、聽覺、嗅覺、視覺、觸覺談起,我覺得很適合介紹給大家,不需要高深的理論,只要試著打開自己的感官,就會感受到不一樣的世界。不過雖然這樣講,我個人是很悲觀的,美雖然無所不在,但終究太過脆弱,在現代緊張忙碌的生活節奏中會注意到它的人,終究只會是極少數人而已。



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美感體驗─看樹

漫畫《家栽之人》中的男主角桑田義雄,具有豐富的植物知識,平常就常被路旁的植物吸引,而駐足觀察,從中體悟一些道理。畫家則會拿著寫生工具,在戶外對著對這一棵樹,不停地描繪而不覺得無聊(似乎是在梵谷的日記中讀到的,但不確定)。
我沒什麼植物知識,也不會畫畫,但是在很早之前,卻也曾經有過喜歡看樹的奇怪興趣,我覺得這應該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美感體驗,因此寫下來做為美感心得報告。

我的記憶一向不好,但對於這個興趣的起始,卻還隱約記得。那是在就讀大學或研究所,有一次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有半小時左右的空暇,坐在學校中庭旁的石椅上打發時間。那時不像現在,有手機可以滑,就只好看著中庭的樹發呆。
中庭的樹簡單的縱橫交錯排列,沒什麼美感,我那時突發奇想,想著:「究竟是哪顆樹比較好看呢?」於是就一個個的觀察,起初會覺得其中某顆樹:這顆左右平衡,好看。再觀察久一點,會覺得:這顆一邊短,一邊長,有延伸之姿,也不錯。繼而再看久一點,竟然發現每一棵樹都好看,都各有他們的味道,這讓我驚訝了好久。我想我喜歡看樹的興趣,大概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剛來台北上班時,那時候還有一些呆氣,走在路上,有時看到哪顆行道樹好看,不自覺就會看停下來發楞,有時候短短的一段路,不自覺就走了好久。
有一個畫面,我隱約還記得。那是在一個酷熱的下午,我那時應該是背著琴,要去老師家上課。我搭上公車,公車的冷氣讓人覺得涼爽愉快,車上人不多,我選擇坐在最後一排挑高的座位上。公車行走在內側的馬路上,因為座位較高的關係,可以看到安全島上的行道樹的樹頂,這是蠻特別的一個視角。
我一面發呆,一面看這行道樹一顆顆從我眼前晃過。
紅燈,車停了,我的視線也自然地停在一棵行道樹上,這時陽光直射在葉片上,每個葉片都顯得明亮澄澈,好像都鍍上了一層金色外衣,那當下,時光好像瞬間凝結,眼前景象好像化為一副永恆的畫面。
突然間,一陣大風吹過,葉片頓時被吹得搖晃亂舞,樹葉突然從得道高僧變為跳舞的精靈,光影交錯,斑斕炫目,那時驚喜的感覺,至今仍有印象。



第三篇 音樂與情緒
從國中開始,音樂一直占據我生命中的許多時間,期間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音樂的特別體驗。但是想把那些感覺用文字記錄下來,卻是困難的事情。一方面沒有文筆天賦,一方面那總是牽涉到許多事物,難以抽絲剝繭地的清楚描述。而音樂本身又比較抽象,言語也難以精準描述。
我們這組的專題題目是音樂與情緒,在做這個專題期間,我也想起了以前關於音樂的一些回憶,於是便寫下來,算是專題報到的補充。

1. 漁舟唱晚
在我就讀研究所期間,在聆聽呂思清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時,睡著了。等我清醒過來,音響正在播放同一張唱片的另一首曲子-由古箏曲改編的小提琴曲,漁舟唱晚。也許是在半夢半醒間,想像力特別豐富,我的腦海中真的浮現夕陽西下,漁舟捕魚歸來的畫面,而那時候我可能還不知道這首樂曲的曲名,算是蠻特別的體驗。
那時我還天真的以為,捕魚真的是那麼的有意境。直到許久以後,我讀了廖鴻基的討海人,才知道完全被騙了,那音樂的情境,大概只出現在文人的水墨畫中吧。

2. 鄉村小路帶我回家
宮崎駿的動畫–心之谷,我忘了是哪時候看的,只記得那時候覺得很感動,卻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直到後來,才漸漸了解,原來是夢想兩字。
我覺得自己生命的啟蒙比別人慢了好幾部,直到上了大學,才開始思考人生,思考未來要做什麼,但一直未曾尋求到答案。因此對於動畫中的年輕男女主角,單純的追求自己夢想的過程,令我感動又羨慕。
片尾改編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融合了幾點我喜歡的音樂元素,包括小提琴的伴奏,合奏音樂的快樂,以及勇敢追求夢想的寄託。所以即使現在聽到這個曲子,雖然已是沒有夢想的中年男子,還是回想起年輕時,純粹、天真地對未來曾經有過的夢想的期望。
標籤:
瀏覽次數:440    人氣指數:440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開死寫論文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