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745118
 QQ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分享-是朋友嗎?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歌詞分享-春泥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轉載-是關心還是壓力
作者: QQ 日期: 2013.11.26  天氣:  心情:
朋友 家人間  對於關心常常會拿捏不好 帶給對方是關心還是壓力

是雞婆 是關心 是好奇 是分享 還是其他原因  但倘若造成壓力 那抱歉了

真心關懷 無心之過   

下列文章網路轉載 

=================================================


是關心還是壓力

杜金國





適當、適時的關心,令人覺得溫暖。適度的壓力,常是使人進步的重要動力,但前提條件是適當,亦即,必須恰如其分,過多或不及,皆不易獲得好的效果,甚或有時還會形成反效果,因為,關心與壓力二者間,本就僅一線之隔,當分寸拿捏不當,則關心就一定變成了壓力,而此種壓力,還會隨著關心的次數,不斷的累積,此時,若關心與被關心二者,皆不懂得轉念或調適,則所差的僅是少了一根導火線罷了。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我們應有的首要認知,雖然,人為了生存、生活,而必須與社會連結,產生一定的網絡,並不時的在做妥協,以維繫他的生存與生活,但另一方面,當人回歸到自我本體時,人始終會對自己的某些想法與原則,有所堅持,而這些執念,不易改變,當自己不說時,外人也難窺堂奧,有時,即使是至親好友,亦不易懂得透徹。

人活在社會中,有點像是煮湯圓(火就是動力),在鍋中,大家不時接觸(關係),但內餡(內心),到底是(想)什麼,不說(餡沒破),誰也不知道,每一個湯圓(人),都想維持皮(表相)的完整,以保持自己的隱私,當火太大,煮太久(壓力),皮破餡落,則結果就不甚好看了。

關心與壓力,就像住在一起的厝邊,互動頻繁,若每家皆能維持一定的隱私,則雖交往密切,但相處較易融洽,反之,若熱心過度或喜探隱私,甚或時有撈過界的情形發生,則必然易招致紛擾,而期間的訣竅,即在分寸的拿捏。

融洽與互動頻繁的關係,會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但由於每一個人都有其領域範圍,有其自認為的最小親密尺度,這種尺度與範圍,在自我的認知中,經常是被堅守且不易被突破的,在中國人的交往過程中,所謂的情、義,常會像一輛失控的坦克車,在互動的過程中,會隨著關係的增進,而自以為是的直衝進對方的領域或親密尺度中,在此情況下,關心,常會因為分寸的失去,變成壓力,小則形成對方的困擾,大者,易使彼此的關係碎裂,然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當被關心的人表明所謂的關心,已變成困擾或壓力時,多數人慣有的反應步驟是

1)我都是為你好
2)要不是你,我才懶得管
3)好心沒好報
4)你有什麼了不起?

到最後,自己不是因徹底的失望,變成哀莫大於心死,就是認為對方不可理諭,甚至不識好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在意的是,對方有沒有接受我們的關心(自己心中已有所期待,但常不自知),這是第一個盲點,
當別人接受了我們的關心,大多數人,會緊接著提建議,而且,希望對方能接受,並且照著做(期待升高)此時,我們的情緒是正面的,有時甚或有幾分得意或莫名的成就感,因為,我們支配了別人,支配是一種人類原始的根氣,

第二個盲點是: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好心,關心自己所在乎的人,理所當然。

第三個盲點是:我們常覺得對某人有責任,殊不知,有責任是一回事,怎麼做又是另一回事,

惟人常以此為理由,為藉口,不顧一切的往前衝,直到事過境遷,才發覺自己陷入了自以為是的景況中,事實的真理應是,每一個人應對自己負完成的責任,大學時,陳文尚教授告訴我:個性決定選擇,選擇才有命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無法逃避,也不能後悔,

第四個盲點是:將自己的價值觀或想法、期望,硬加諸於對方的身上,最後一個也是最糟糕的盲點是:我們通常在關心別人時,較在意自己的情緒,而常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古諺有云:「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應知,關心只是一種體貼的表達,有時無聲更勝有聲,若在忽略對方的感受,而只顧自己的情緒之下,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通常,我們會關心對方,是因為對方和我們有某種關係,或對方是我們的一種價值觀與期望的投射(此種投射例如:認養、當義工或志工、捐款、加入某種團體等),誠然,關心是一種令人溫暖的體貼表示,惟吾人必須要有良善的動機與心態,適當的表達方式,注意分寸的掌握與拿捏,方為正途。

關心的理由與動機,每一個人都不同,也很複雜,現略述如下,以供參考。 


1、八卦的心態:

這是一種因好奇心趨使,藉關心,以探人隱私的一種關心類型,非常無聊,是無知的人,常幹的事,此類型的人,常藉此,一則,滿足自己偷窺的狂熱,二則,常藉口語傳播,以凸顯自己是消息靈通人士,而顯得與眾不同或自己很重要,實則既無知,也一無所獲,但很多人卻樂此不疲,他們常借關心某人或某事,再旁敲側擊的打探消息,這種人常會自陷於缺乏資訊的恐慌中,非常可憐。


2、漫不經心的隨口說說:

其實,有很多人在表示他的關心時,都不是真心誠意的,而是在無話找話或無心的隨口說說,所以,當有人在對自己表示關心時,不必高興的太早,有太多的情形,都是口惠而實不至,反正只是說說,也不用負任何的代價,何樂不為。

3、看笑話的心理:

有許多人,關心別人的動機,是出於看笑話的心理,他們先經由二手傳播,知悉了你概略的情形,用關心你,贏得你的認同,再藉機會比較、譏笑、嘲弄,例如:你吃了某人的虧或被人欺負,他會假裝的與你站在一邊數落對方,並且說:我早就告訴你,對方不是好人,你卻不聽,怎麼樣,吃虧了吧!他只差活該二字尚未出口而已。

4、自以為是的關心:

很多人在關心別人時,都或多或少的帶有此種心態,無論對方接受與否,人們常會以這句話,做為註腳:「我都是為你好或說我都是為你著想」,用此話做出發點,有時會變成狗拿耗子,多管閒事,吃力不討好。這種自以為瞭解對方需要,且提出具體建議的關心,常會使對方感到壓力(尤其關心來自長輩、長官、老闆、好友等),尤其,在我們不知對方真正的情境時,便希望對方如何又如何,是非常不恰當的,因為,對方也許力有未逮,也許志不在此,也許有難言之隱。自以為是的關心,有時也會讓自己變的自討沒趣,所以,如何避免此種壓力的形成與窘境的產生,是需要一點智慧的。

5、別有所圖的關心: 


此種關心,有表裡兩種不同的意思,表面上,是關心對方,實則,可謂是包藏禍心,例如:鼓勵別人選舉、爭取位置、藉你的話修理別人、套取想要的資訊、情報等都是,有人鼓勵他人選舉,表面關心,實則陷害,也有的是想從中牟利,各種所圖,不一而足。叫你爭取某個位置或鼓勵你去擔任某個職位,因為,他自覺可以控制你,以遂行他的意志,在自身的經驗中,曾有人關心、鼓勵我,去做某個位置,我雖然沒接,但仍然很感激,直到有一天,發現對方真正的企圖為止。藉你的話,以修理別人,此種人一定會在你不爽或受挫時出現,表現出同仇敵愾的樣子,當你說的越多,他越爽,他藉斷章取意、剪接等方式,以達到打擊他的敵人,但責任卻是你負的一種他所想要的勝利。藉關心與閒聊,以套取想要的東西與資訊,此種人遍地皆是,吾人交友當審慎。

6、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

此種關心,皆發生在與我們有親近關係的人身上,像親子、夫妻、師生等,也最容易形成壓力,其理如下:
1)彼此都覺得對對方有責任
2)因為太親近,在無所懼或顧慮的情形下,而忽略了分寸的掌握與表達方式
3)太容易將自己的願望與期待,轉嫁到對方身上
4)因太多的付出,而形成壓力,然施與受的雙方,常會有著不同的感受,施的一方會急,受的一方會有壓力,越急則壓力越大
5)以慣有的方式表達,未能隨著對方的年齡、身份、地位,而做調整,致使關心變成壓力,例如:做父母的無論他的孩子年紀多大,依然把他當成孩子,或做老師的,無法隨著學生狀況的改變,而調整他對學生的態度與講話的方式。

7、別人能、我們一定也能 


真實的狀況是,別人能,我們不一定能。常聽到的話是,日本、韓國能,台灣也能,但事實上,他們能,台灣卻的確不能,所以,這兩句話,就像人定勝天一樣,都只是勉勵人的話罷了,若當真,則後果堪虞,講的人也許一派輕鬆,聽的人可壓力沉重,當我們能深切的體認,人與人是不同的,同樣的方法與努力,結果卻未必會一樣,也許,我們就不會老是這麼說,或以此來要求自己與別人了。


8、關心別人是因為自己的面子問題
 


很多人關心對方,並給予壓力,是因為怕自己沒面子,也許,出發點是好的,唯若稍有不慎或經常關切,則很容易形成反效果,像是被對方嫌撈叨,造成彈性疲乏,或是對方因受不了,而選擇逃避等,倘若被對方察覺自己的關心,是出於要面子,更易破壞彼此間的關係,甚或時有爭執。

9、世俗社會的習慣外國人與中國人,在處理人際關係的做法上,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常參加外國人的聚會,令我訝異的是,我從未見他們在聚會中,談論別人的隱私,見面時,也決不會問對方:結婚了沒、生小孩沒、考上了沒,基本上,他們是不會因為關心對方,而輕易的涉入別人的隱私,但中國人對於此種問候與關心的方式,早已習以為常,相信許多人都有被別人以這樣的話題關心過,次數一多,的確非常惱人,尤其,當自己亦有期待,卻無法順利達成,而偏偏周邊的人,又不斷的提及與關心,此時,壓力就像海浪般的一波波襲來,令人無處閃躲。

人世間正、反,陰、陽,基本上是並存、共生的,關心所造成的結果,也是有正、有負的,而之所以會有此種差異,端視關心人的動機、出發點、方法、態度、表達方式與分寸的掌握,另一方面則視被關心者的感受。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反應,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罩門不同,所在乎的也不一樣,當我們關心別人時,必須發乎誠,止乎禮,現將我所認為關心別人時,應掌握之原則,略述如下:


1、
掌握分寸與界限
 


無論彼此間是何種關係?熟悉與否?或關係的遠、近,我們都應掌握相處時的分寸與界限,雖然,人際距離會隨著熟稔的程度與關係的親疏,而改變,但唯一不能變的是,對彼此間的尊重與決不輕易的涉入或提及對方的隱私。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雖然大家對這兩句話,可說是耳熟能詳,但真正能遵守與做到的,似乎為數不多,尤其,當彼此關係密切時,更易讓自己很容易的就忽略此點,有時,是因自己求好心切,也可能是自己過份在意或操心過度,而忘了自己應守的分寸、態度與修辭。基本上,若不能守住分寸,且態度與修辭欠佳,再加上自己的急切與燥進,關心常會變成指責或揭人瘡疤,甚或有怪罪的意味,這就失去了關心的原意了。


3、對方不想說,請別問,表達關心即可

打破砂鍋問到底,決不是一個好的關心方式。試探性的提一下,若對方不想談時,表達關心即可,否則,一來,可能聽到的只是表面或敷衍之詞,二來,可能引起對方不悅,不想談的原因很多,也許心情不佳,時間、地點不對,最遭糕的是人選不對。

4、漸近式的切入,並懂得適可而止

關心對方時,最好勿直接切入主題,而應選擇適當的時機提一下,並注意對方的反應,然後再決定是否應繼續這個話題,通常一開始即直接談論主題,可能會出現下列情形:
1)因問題來的突兀,令對方錯愕,通常會引起對方的戒心,而無法繼續
2)有時會使對方認為自己無禮,而不願談
3)對方可能尚未準備好來面對這個問題
4)對方可能不願別人知曉自己的狀況
5)忽略了自己可能不是對方想要談這個問題的對象,凡此種種,皆不是一個好的談話方式。

5、尊重對方的想法與價值判斷

勉強不會有好結果,切記,關心不是施壓,更不能變成施壓,尤不可將自己的想法與價值判斷,強加諸於對方身上,有些人一開始是關心,也能守住分寸,但當自己一急,我們就很容易的從關心變成想「說服」了,此時,就已經帶有勉強的成份了,但我們試否想過,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正確,我們是否真的瞭解對方的想法、處境與困難,我們是否自以為是,所以,關心只能提醒,我們無權也不應勉強對方。


6、同樣的問題勿一再提起

再三的提起同樣的事,只會引來對方的不悅,也不會有效果,因為,若對方想或願意接受,也無須你一再的提了,但我們常常會不死心,想扭轉對方的想法,此舉,其實大可不必。

當我們要表示自己的關心時,吾人最好能注意下列幾點:


1、無謂的關心,不能改變什麼,只會引來負面的情緒。例如:若因交通問題,而造成延遲,沉不住氣的人,就會打電話問到了沒,若只打一通,還可以,多了,就很煩了,現代人必須知曉或習慣的一件事是,有時沒消息,就是好消息。


2、千萬別認為自己責任重大

每一個成年人,都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人一種命,各自的際遇,不同的結果,無法相互替代,所以,盡心已很足夠。


3、千萬別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最常碰到的情形是:
1)以熱臉貼冷屁股
2)給別人很大的壓力,近而改變了彼此間的關係
3)吃力不討好
4)公親變事主
5)害人害己。無論是何種,都不是好結果,所以,千萬別自以為是。


4、千萬不要替別人決定事情

因為
1)你沒權力,所以,別撈過界
2)結果好時,別人不一定感激你,壞時,你無法負責,也無法代替
3)千萬別造成一種最不好的結果,那就是,爽是別人,責任你揹。


5、千萬別熱心過頭

熱心過頭,易使自己喪失警覺,無法把握分寸,容易撈過界,也易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人,而不自知。


6、提醒、分析,是恰當的關心方式

當對方不是很願意談時:提醒即可

當對方很想聊聊時:分析就好

當對方問你的意見時:請謹慎小心

關心不是、也不能替人解決問題,它是一種心靈慰藉、情緒舒緩、良善的提醒與支持的力量,關心與壓力,是住在隔壁的鄰居,當我們一衝動、頭一昏,很可能就走錯道、進錯門了,原本的一片的良善美意,一時間,也可能就弄擰了、翻轉了,造成了反效果,吾人豈可不慎。

===================================================================================




標籤:
瀏覽次數:74    人氣指數:2654    累積鼓勵:12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分享-是朋友嗎?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歌詞分享-春泥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