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唐詩解構-登高/洛夫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加收一成服務費的書/黃崇凱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唐詩解構,激活古典/洛夫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4.09.26  天氣:  心情:

文/洛夫


   關於對古典詩的傳承,當然不在於它的格律形式,我認為要者有二,
   一是重新認識和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另外一項,乃在如何尋回那失落已久的古典詩意象的永恆之美……


近年來我寫了一系列的「古詩新鑄」的創新作品,冠以總題──《唐詩解構》,
乃我個人從事詩歌創作以來另一項突破性的實驗工程,一種謀求對古典詩中神韻之釋放的企圖。
我不是戀舊,更無意復古,而是希望從舊的東西裡找到新的美,發掘所謂「意在言外」的「意」中的潛在詩質。
無疑的,這是一種對舊體詩的重新詮釋和再創造,一種試以現代語言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與節奏,
來喚醒、擦亮、激活那曾被胡適等人蔑視、摧毀、埋葬的舊傳統,並賦予新的藝術生命。
這種思考與作法也很可能被視為一種徒勞,不過我相信,這是翻新傳統,建構中華新文化的一項值得一試的工程。

幼年啟蒙之初,我曾讀過三年私塾,無非《三字經》、《幼學瓊林》、《唐詩三百首》之類,
入新式小學初中時開始讀《西遊記》、《七俠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章回小說,
從此奠定了我粗淺的傳統文化的根基。念高中時心智日漸成熟,對新文學產生了興趣,並學寫新詩,
但仍未忘情於古典文學中那種內斂蘊藉、簡潔練達之美。來台後受到西潮影響,開始全方位地向西方現代主義傾斜,
初期不自覺地與當時一般年輕詩人高分貝地叫喊反傳統,乃至多年後,自小潛伏在血脈中的古典文學因素,
似乎在一夜之間突然甦醒,並清楚意識到,文學的正常生成與茁壯,不僅需要外來新興美學思潮的挹注,
同時也需要重新評估傳統文化的價值,並發掘、攝取古典文學中那種萬古常新、不可取代的優質元素。
這時我已接近中年,一方面從舊文學中吸取創作所需的養分,再一方面使其與富於現代性的創作予以有機性的融會。
其實在這方面,我已投注不少的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這在我中期的作品中當可窺其端倪,
然而環顧今天年輕詩人的走向,發現更趨極端,語言過度西化這且不說,
對古典文學嗤之以鼻,對唐詩不屑一顧,尤令識者側目。
感嘆之餘,我便想到利用詩體解構這一招,或許能引起年輕詩人的注意而逐漸接近唐詩、喜愛唐詩。

中國詩史數千年,為何我獨鍾於唐呢?
我畢其一生以追求詩的現代化,創造現代化的中國詩為職志,多年前我在〈建立大中國詩觀的沉思〉一文中曾說:
「我們要創造的現代詩不只是新文學史上一個階段性的名詞,而是以現代為貌,以中國為神的詩。」
我認為這個「中國之神」就深藏於唐詩中,而唐詩中的神奇、神性、神韻卻長期封閉在僵化的格律中,
「解構」就是對唐詩中「神」的釋放,也可說是一種變形的重生。

所謂「解構」,原濫觴於後現代主義。
關於後現代思潮,有人認為:所有文化體系都應加以懷疑,都可以被解構,
也就是說,文化符號之間既有的關係都可以使其分解裂變,從而使我們對文化符號意義的理解和它的價值產生懷疑。
這種解構觀念顯然有些消極,卻是人類文化演進的必然過程。
不過如從另一角度來看,人類歷史文化的演進其實就是一種不斷被解構、又不斷被重建的過程。
就文學史的演變而言,這就是傳承與創新的意義。

關於對古典詩的傳承,當然不在於它的格律形式,我認為要者有二,一是重新認識和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今天我們面臨最嚴重的生態問題就是環保,現代科技文明正在不斷地大規模汙染自然、破壞生態,
人與自然形成一種敵對關係,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古人反映在詩歌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
大體說來,中國古典詩中大多有道家自然主義的色彩,田園詩在古典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這類詩都表現出一種澹泊寧靜的境界,一種人與自然親密和諧的關係,試以王維的〈竹里館〉為例:


  〈原作:〉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解構新作:〉

  獨自坐在竹林裡當然只有一人
  一個人真好

  坐在夜裡
  被月光洗淨的琴聲裡
  他歌他嘯
  長嘯
  如鷹

  這是他唯一的竹林
  唯一的琴
  唯一的月色
  唯一的
  儲存在竹節裡的空無


詩人閒坐在竹林裡,又彈琴,又長嘯,獨自享受那份孤寂與幽靜之美,此時竹林裡別無他人,
只有月亮這位千古作伴的親密朋友。這首詩充滿了禪意,說明王維的生命既豐富,洋溢著自在的喜悅與生趣,
然而他又活在一片空寂中。我把這首詩的趣味與禪意加以延伸拓展,以現代的意象語言重新建構成一種全新的現代詩體。

我們再看孟浩然這首〈宿建德江〉:


  〈原作:〉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解構新作:〉

  與月最近?
  還是與水最近?
  我把船泊在荒煙裡

  與水近就是與月近
  與月近就是與人近
  而更近的是遠處的簫聲

  我在船頭看月
  月在水中看我
  江中有人抱著一個愁字入睡


傍晚,詩人乘坐的小舟停泊在煙霧朦朧的江邊,暮靄中引起一陣因孤寂而生發的愁緒,
與他為伴的不是家人和朋友,而能與他對談解愁的是水,是水中的月亮。
這首詩的主體意象是水和月,詩眼是一個「愁」字,所以我特意在解構新作中加上「遠處的簫聲」一情節。

對古典詩傳承的另外一項,乃在如何尋回那失落已久的古典詩意象的永恆之美,
且看李白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原作:〉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解構新作:〉

  檣帆遠去
  帶走了黃鶴樓昨夜的酒意
  還有你的柳絲
  我的長亭
  帶走了你孤寒的背影
  還有滿船的
  詩稿和離情

  孤帆越行越遠,越小
  及至
  更小
  只見一隻小小水鳥
  橫江飛去

  再見,請多珍重
  小心三月揚州的風雨
  還有桃花


原作不但富於想像空間,境界開闊而情意真切,且由於成功地捕捉到景物之神,經營出空靈的意象,
完成了一種超越時空,萬古常新之美的創造。這首詩的空間處理得極好,李白採用電影的蒙太奇手法,
尤其後兩句的意象就像電影鏡頭一格格地推進:孤帆載著老友遠去,漸漸沒入杳不可見的天際,
眼中只見浩浩的江水,胸中卻激盪著悠悠不盡的離愁。

當然,新作與原作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本,解構之後的新作可能失去原作中的某些東西,
但也可能添增了一些原作中所沒有而又必須的東西。比如新作中憑空多出「一隻小小水鳥橫空飛去」這一鏡頭,
意在反襯原作中「孤帆遠影碧空盡」這個意象的孤獨感與遼闊形象。又如新作的最後三行,看似蛇足,
但這種對兩位老友在江邊話別時情景的描述,該是一種合情合理的想像,同時也增加了一些令人莞爾的詼諧。

《唐詩解構》中選的第一首詩是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原作:〉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解構新作:〉

  從高樓俯首下望
  人來
  人往
  誰也沒有閒功夫哭泣

  再看遠處
  一層薄霧
  漠漠城邦之外
  寂寂無人

  天長地久的雲
  天長地久的阡陌
  天長地久的遠方的濤聲
  天長地久的宮殿外的夕陽

  樓上的人
  天長地久的一滴淚


這首詩的意象簡明,情致哀怨,透過時間的表述,訴說他懷才不遇、理想破滅後的悲情。
前兩行俯仰古今,表示歲月悠長久遠,第三行寫登樓望遠,感受空間的遼闊無垠,
第四行描繪詩人孤苦無依,以致愴然落淚。這首詩的詞語平淡無奇,直抒胸臆,而能成為千古絕唱,
其藝術感染力主要出於一個強烈的對比,即一個遭遇困厄的渺小個人與悠悠天地,
茫茫宇宙之間的矛盾衝突而引發的張力。這點正是我解構與重整這首詩的要點。

解構一首詩雖意味著一首詩的再創,但這種再創並非對原作的全部否定,其整體結構是崩塌了,
而其中的「神」卻可以透過這特別的指涉和暗示所形成的另一種有機形體呈現出來,
試以李白的〈月下獨酌〉與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二詩為例,以說明解構後的特色:


  〈月下獨酌〉

  原作: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解構新作:

  獨酌是對酒的一種傲慢
  可是,除了不解飲的月亮
  我到哪裡去找酒友?

  天上也月,地上也月
  花間也月,窗前也月
  壺裡也月,杯中也月
  我穿上月光的袍子
  月亮借去了我全身的清涼

  舉杯一仰而下
  一個孤寒的飲者月下起舞
  下酒物是壁上零亂的影子
  他喘息,他冒汗,他腳步踉蹌
  他把酒壺搖呀搖
  搖出了一個寂寞的長安
  搖呀搖,搖出一個醉漢
  一卷熠熠生輝的盛唐


這首詩的主體意象是「月」,我以誇張手法把月亮寫得無所不在:天上,地面,花間,窗前,酒壺,酒杯,
甚至穿的袍服,將月亮擴大為無限時空的象徵,又濃縮成生命無常所引發的千古愁緒。
此時詩人月下獨飲,獨唱,獨舞,獨醉,一室清輝,滿身孤寒,飲者與月共舞,下酒物是牆壁上自己零亂的影子。
就這樣,我(詩人),月光,影子,三者融合,渾然一體。此詩寫出了亙古的寂寞,一種絕世之美,
解構之作無意踵事增華,它是在原作的基礎下發展為另外一個文本,一種全新的詮釋,豐富了、也延長了原作的藝術生命。

其次且看李商隱的〈登樂遊原〉:


  〈原作:〉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解構新作:〉

  他靜靜地佇立在
  夕陽
  與黃昏之間

  待月待醉待緊握怒拳待冷水澆
  頭
  他心事重重

  他揚眉,穿過一層薄霧
  踟躕在
  美
  與死之間


這首五言絕句是李商隱的生活小品,語言淺白,言說方式也不如他其它作品的深情溫婉,
唯第三、四句具有一種透徹深沉的人生感悟,遂成了千古吟唱的好詩。
在強烈的暗示下,我已看出了這首詩之所以被後世廣為傳誦,主要是詩中暗含「美」與「死亡」的潛意旨,
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張力。再說,這首詩也隱藏有難以言宣的哀愁,作者僅以「向晚意不適」五字概括,
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何在?我在解構新作中只狗尾續貂了兩行:「待月待醉待緊握怒拳待冷水澆頭/他心事重重」。
至於是什麼心事?點到為止,不能多說了,多說就破壞了李商隱詩意一貫的蘊藉了。

《唐詩解構》這個集子裡我只選了五十首,都是好懂易解,我個人最愛而大家也耳熟能詳的詩,均為名家名作,
諸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等大師的作品。這批解構新作我花了近兩年時間始告完成,
這是我個人風格和審美意識較強的解讀,也是我的創作,其創作過程跟一般作品不大一樣,
寫一般作品主要起興於靈感,在技術層面上,有選擇題材、尋找語言和經營意象的要求,
而解構唐詩除了原作既有的題材無需另作選擇之外,其他有關語構與意象的創作也很重要。
解構新作既不可與原作靠得太近,太近則成了古詩今譯,但也不宜過於疏離,離遠了就失去了解構的意義,
因此如何拿捏好分寸便形成了最大的挑戰。

我並不冀望這項實驗工程能給當代詩壇或後世帶來如何的影響,但我仍未忘記我從事這項工程的初衷──
一則藉以喚醒新世紀甫出道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與古典詩的再認識與其藝術價值的重估;
再則,更為重要的是,在透過歷代各種不同的解讀、詮釋、評析(當然也包括這次的《唐詩解構》),
使古典詩的藝術生命得以持續成長,不斷豐富,以證明詩藝術的超越性和永恆性。



●2014/09/26 聯合報

標籤:
瀏覽次數:546    人氣指數:6826    累積鼓勵:314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唐詩解構-登高/洛夫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加收一成服務費的書/黃崇凱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