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6971561
 舒晴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溫柔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blue and gray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情緒
作者: 舒晴 日期: 2020.08.31  天氣:  心情:
不論一個人感知或不感知到自己的情緒,他都有情緒在運作、在因應。只是人的情緒強度不同,敏感度不同,成長經驗也不同,能感受到多強烈的情緒與多少層次的情緒,確實也有所差異。

然而,我們社會,包括家庭與學校,及社區團體,對情緒的發生常以二元對立(正負)來面對、評價,和標籤,使我們強烈的要求小孩、他人要一直保持正向快樂的情緒,這樣才是堅強、成功、能力好,或討人喜歡。當負向情緒發生,便要人立刻消滅、剷除、壓抑與否認。
我們在這樣的氛圍下被影響、被塑造。我們都學會如何社會化,符合外在社會認可與要求的面具與形象,然後偽裝、防衛、扮演,好讓我們可以被社會接受。

但我們因此沒有學到什麼?
我們沒有學到當我們因應環境與情境的刺激與挑戰時,產生了情緒的變化與歷程時,該如何調節情緒的起伏張力,還有因為情緒導致的身心不舒服。家庭與學校環境通常要我們自然就學會,不然就以「你任性」、「個性壞」、「脾氣壞」、「情緒EQ差」一語待之,既批評也責備。
但我們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化解我們不舒服的情緒。我們從來沒有關照情緒的概念,情緒發生,就直接被視為沒必要發生的產物。
所以人們常說:「你幹嘛有情緒?」
我們盡情的批評有情緒的人,卻也在意別人批評我們有情緒時。我們在情緒感受中無助,也對他人的情緒感受無能回應。
但有趣的是,我們都如此對情緒排斥與抗拒,也對情緒充滿無助與無力感,但是我們卻又期待別人應該要來懂我的情緒,在我有情緒時,別人應該要知道該如何回應,該如何安撫與陪伴。

為何我們這麼期待他人要來為我的情緒負責;負責來關心,來照顧,來回應,來安撫?
那是我們是小孩時的需求與渴望,我們需要一個穩定而有情緒照顧能力的大人,成為我們情緒經歷恐懼、無助、緊張、難受、挫折、沮喪、痛苦的避風港。讓我們可以進入避風港進行歇息與修復,然後,再啟航。

但對於許多華人家庭的我們,在過去的年代,家庭提供吃穿等物質資源已經夠辛苦,又哪來的精神與力氣學習與付出情感上的關注、連結、支持與引導。所以我們的情感互動經驗,常是落空或是失望,甚至挫折,反覆的經歷被漠視、被拒絕與被評價。
我們在成長歷程,不得不忍受這些情感的落空與挫折,然後在外表上仍隨著生理年齡成長。但是即使外在生理年齡早已經成熟多年,但內在心靈的情感年齡,卻始終停留在三歲、五歲或是七歲左右,還在等著一個想要的理想父親或母親來到身旁,給予最無條件與最無失誤的關照與安撫。
隨著成長過程,我們早就發現一個事實:父母他們的真實。這真實就是他們無法給予情緒關注與照顧,也無法協助引導調節與平息情緒。雖然有這個發現,但不見得我們將內在的渴望與需求消滅,我們只是壓抑,忍耐,暫時否認這樣的需求。
但是,到我們青少年了,開始進入朋友關係,再到成年進入了親密關係,這些後續發展出的人際關係,只要我們一旦確認對方將要走進我的世界、我的情感領土,我們就立刻關上大門,囚禁對方,開始要對方成為感情奴隸,不斷為我們過去未得滿足、未得供應、未能實現的渴望與需要負責、效勞、服侍。

我們將過往早年生命受到的錯誤對待、未滿足對待、不公平對待所累積的情感黑洞,要眼前這個被囚禁的感情奴隸盡所有心力、所有時間、所有付出來供應與滿足。
那些未滿足的渴望、失落過的缺乏,成為心靈一處處的傷口,老出現在後來的情感關係中拼命:喊痛啊!痛啊!
如果我們幼年又是生長在幾乎是沒有大人陪伴與在乎的處境下,我們內心就住著一個孤兒。即便真實世界有父母,我們心靈的感受仍感受到自己的無依無靠,那麼我們內心還是住著這一個孤兒,隱隱啜泣,心中怨恨與不甘心,還有許多疑惑:為什麼我得不到愛?為什麼沒有人在我身邊不離不棄?為什麼這世界所有人都不要我了?
這孤兒的聲音,像是幽魂般的走在耳邊響起,不斷的哭泣著:「我是沒人愛的孤兒、我是沒人要的小孩。」
所以可想而知,如果有一個人出現在孤兒的眼前,告訴孤兒願意愛他,那孤兒一定會使勁用力的要抓緊對方,會要對方給出絕對不改變的承諾,也要用盡一切努力讓對方不要再遺棄他。

這樣不受成人功能控制(辨識情境、收集資料、瞭解現實、評估方法、抉擇判斷、承擔結果),也不理會意識,幾乎無法透過思考與學習來找到一條合理的成人相處之道,這種驅力便是來自被壓抑至潛意識的「被遺棄恐懼」與「愛的未滿足失落」所產生的不論如何都一定要的強迫性。
這種強迫與執著,失去成人人際關係所需要的彈性調整功能,也不是透過彼此真實認識,協調與合作出一種雙方共同需要的關係模式,而僅是以一方的控制與被支配、命令與順服來壓制與要求關係的另一人該扮演什麼、該負責什麼、應當要說些什麼回應什麼。
當我們把陳年累月的情感缺乏,與巨大情感陰霾都歸咎於外在他人,或是怪罪誰造成傷害該當負責時,我們便一次一次的錯過學習為自己的情感需求負責的機會。也一次一次的迴避失落與缺乏的自己,更是一次一次的證明我們內在好無能、好空洞、好缺乏。而外在他人總是如此狠心、如此絕情、如此辜負。

我們進入這樣的反覆驗證過程後,我們只需要把自己留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怎麼也不需要成為那個學會照顧自己、學會愛自己、學會肯定自己,也學會為自己療傷止痛的那個人。當然,無論生命走了多久,我們生理年齡又多大了,我們始終難以真正成熟,始終無法學會安撫自己內在的虛空與各種難受的情緒起伏,也就無法真實的為自己的生命的滿意與充實負起責任。
如果我們無法學會照顧好自己,學不會關愛自己,我們是有困難真的懂如何關愛別人,如何真正的照顧好別人。我們連自己的需求與狀態都難以理解與回應,又怎麼能去理解別人的需求層次,以及如何回應那些狀態?
若我們只是依賴外在世界的供應與照顧,也苛刻的要求他人應該負起照顧我需要的所有責任,那麼,我們無法真的願意開始懂自己,無法真的有意願承接自己、理解自己,與好好的愛護自己。
在愛自己的課題上,我們需要發展的能力可能是我們在早年生命經驗從來沒有經驗過的。我們或許沒有體會過與感受過真實的關愛是什麼,也沒有真正的在被維護完整的獨特個體上,允許我們感受、思想與行動,並尊重我們與他人的不同。
標籤:
瀏覽次數:281    人氣指數:2081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溫柔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blue and gray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