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212007
 Kimm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面對客戶之超簡單「1-2-3」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我不怕麻煩!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用邏輯力把話說清楚,報告寫明白
作者: Kimmy 日期: 2015.04.28  天氣:  心情:
用邏輯力,把話說清楚,把報告寫明白

文 / 謝明彧

溝通的目的在於,如何讓對方在知道訊息後,做出理解、回饋或採取行動,而其關鍵則有賴於明確的「主題和其相關解答」與同時傳達「期待的反應」,才能讓對方在聽完你的陳述或提案後,做出符合你預期中的行動。我們常會見到一種人,資料準備充分、回答內容也很詳細,卻說不到重點上,只見其講了一堆,聽的人依然一頭霧水,讓人忍不住想翻白眼,「你到底想要說什麼啊?」



會發生這種「講的人說了很多、聽的人卻聽不懂」的情形,問題不在資料不足,而是談話中的「主題」與「期待」模糊不清:「主題不清楚」,於是聽者不知道說者到底想要傳達什麼,「也無從看出說者期待聽者有何反應」,自然會造成聽者聽完,卻不知自己為何需要知道。所謂工作,說穿了就是一連串與他人的溝通,透過交換資訊,進而或讓對方同意、或得到某些建議,或是引發接下來的行動。因此不論是多麼複雜的企畫、報告或討論,所有商場上的資訊溝通,都可以分為5個基本要素:「說者(作者)」「聽者(讀者)」「主題」「解答」與「期待的反應」。



溝通基本上是雙方資訊的交流,因此必然包含說的一方與聽的一方。在兩者之間彼此傳達的,則是溝通的「主題」,例如「新通路的開發」或「如何提升X產品市占率」等。而針對此一主題的說明,則是「解答」;如果是報告,則是報告書內容;若是企畫,則是提案內容。「主題和其相關解答」是溝通內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只有這些並不足以構成一個有效的商業溝通。唯有同時傳達「期待的反應」,表達自己希望對方在知道訊息後做出哪些行動,諸如主管看完報告書,說出「儘早實行報告中的對策」;或是客戶看完企畫書,表示「可以將這項新服務的細節詳細解說嗎,才能順利帶出下一次商談的機會,讓事務繼續向前推進,才是商業溝通真正的目的。



不過,具備了上述要素,溝通就能順利進行了嗎?未必!要是聽者覺得主題與解答之間的關係有問題,無法信服於相關立論,還是無法被說服。因此,任何有效的主題內容,在陳述時,都應該具備下列3個要素:結論(說明主題核心)、根據(為何達此結論),以及資料(導出根據的事實與資料),唯有三者環環相扣、彼此貫連,當根據能導出結論、結論能由資料證實,才是有邏輯的立論,聽者也才會真的被打動。



這三者的組合,日本圖解思考大師西村克己在《一秒就能做對決定》中稱之為「三角邏輯」,在《邏輯思考的技術》中,則稱為「金字塔原理」,不管名稱為何,都是讓立論站得住腳的根本邏輯。反之,要是三者間無法成為穩固的金字塔結構,例如結論不是「針對問題的解答」,而是「自己想說的話」,或根據「不是事實」,而是「個人的判斷」等,就會造成內容重複、遺漏、離題,或敘述前後不連貫,這時主張自然無法取信於人,聽者也會含混不明、掌握不到重點了。
標籤:
瀏覽次數:99    人氣指數:2119    累積鼓勵:101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面對客戶之超簡單「1-2-3」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我不怕麻煩!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