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儒佛之道 (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儒佛之道 (三)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儒佛之道 (二)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1.12.02  天氣:  心情:
佛法及儒家,同以修身為本,從自身而探求到自心,以此為進德成業,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不像西方的唯物論者,從環境,從物質出發,而想從物質與經濟的制御中去求解決。也不像西力的神教者,以神為本,而想從求神憐愍,求神救贖中解決問題。唯物論與神意論者,都不是直從自己的當下去求解決,而引導人心去馳逐那空虛的物質,渺茫的神靈。修身為本的文化,才是尊重人性的真現實者!

  儒佛一致的修身之道,是有修學次第的。從平凡的人身,向上修學,達到高明究竟的地步,當然要有次第,要遵循漸入的程序。『大學』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怎樣的重視次第!「登高自卑,行遠自邇」,原是不容躐等的。佛法也是一樣,佛說:「佛法如大海,漸入漸深」。兩晉以前,印度傳來的佛法,始終的漸學而漸悟或頓悟。宋代的竺道生,首唱漸學的大頓悟說,以為一悟就究竟成佛。到後來,有的索性專提頓悟,撇開漸學,使人一下就走那「蚊蟲咬鐵壁,無有下嘴處」的工夫。其實,佛法也是重視次第的。如唐代的唯識學,就有『大乘入道次第章』。佛法在西藏,有著名的『菩提道次第』,也就是證入涅槃的道次。證入,有漸入的,頓入的,但從道的修學歷程說,是不能沒有始終先後的。現在要說到的修身之道,就是依先後的道次來說。

  二、大人之學:修身為本的大學,朱子說是:「大人之學」。什麼是小人與大人呢?孔子每以君子與小人對稱,如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孟子卻有時以大人與小人對稱,如說:「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在古代,君子或大人,指人君及卿大夫說。大人與小人的對稱,也就是君侯卿大夫與細民──老百姓。這一對稱,一直沿用到清季。明明德於天下的大人之學,實在是政治哲學。儒者理想的政治,著重在從政者的自修其身,以身作則,從自身的德學來化導平民,所以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樣,小人不一定是壞人,只是局限於生活利益,而不能本著德學來利益廣大人群。所以樊遲問稼,問圃,孔子就不免慨歎說:「小人哉!樊須也」。

  大人君子的大學,本是執政者的政治學,所以被看作「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但孔子以來,道學民間化,政治不只是貴族的政治,布衣卿相也起來了。這樣,沒有從政的平民,也有學習政治的;而有了修身為本的政治學,卻不一定有從政的機會。於是乎從政的君子與大人,漸演為修身立德的君子與大人。小人也不再等於平民,而成為醉心私利者的別名。
標籤:
瀏覽次數:55    人氣指數:1655    累積鼓勵: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儒佛之道 (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儒佛之道 (三)
 
住戶回應
 
時間:2011-12-05 12:33
她, 59歲,台中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