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經懺法事 (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經懺法事 (五)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經懺法事 (四)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2.02.27  天氣:  心情:
著重於消災、消業、超度亡靈的「經懺法事」,現在流行的,有
一、「水陸齋會」,是盛大的普度法會。 宋『釋門正統』說:梁武帝夢見神僧,要他作水陸大齋,普度苦惱眾生。誰也不知水陸大齋是什麼,誌公勸武帝「廣尋經論」。武帝在經中,見到了「阿難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這才制立儀文。天監四年二月,在金山寺修水陸齋,「帝親臨地席,詔(僧)祐律師宣文」。志磐的『佛祖統紀』也這樣說,但略去了阿難見面然[燄口]鬼王事。阿難見面然鬼王,出於『佛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是唐(西元六九五~七0四年)實叉難陀譯的。武帝尋經,怎能見到唐代的譯經?志磐大概感覺到這一問題,所以略去了。但是『釋門正統』所說,有事實的成分,如說:「諸仙食致於流水,鬼食致於淨地」。布施餓鬼,飲食是放在「淨地」上的,布施仙人及婆羅門,飲食「瀉流水中」,這確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所說的;「水陸」二字,是依此得名的。在每一餓鬼前,「各有摩伽陀斗四斛九斗飲食」,也就是「平等斛食」的意義。這樣,普度餓鬼仙人的水陸大齋會,一定在實叉難陀譯經以後,不可能是梁武帝所撰的。『佛祖統紀』說:唐咸亨(西元八六0~八七三)年間,西京法海寺道英禪師,「夢泰山府君」說起,知道梁武帝所集的,「今大覺寺義濟得之」,這才得到了水陸儀,「自是,英公常設此齋,流行天下」。這才是中國流行水陸齋會的事實!無論是義濟或道英,極可能是唐末咸亨年間,假傳泰山府君所說,託名為梁武帝所集而興起來的。

二、「梁皇懺」,是懺罪消災,救度亡靈的法事。元末,覺岸的『釋氏稽古略』說:梁武帝的夫人郗氏,生性殘酷嫉妒,死後化為巨蟒,在武帝夢中求拯拔。「帝閱覽佛經,為製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懺禮」,這是「梁皇懺」的來源。稍為早一些的念常,編『佛祖歷代通載』,也說到郗氏的「酷妒」;死後在夢中見帝,並關心武帝的健康。武帝「因於露井上為殿,衣服委積,置銀轆轤、金瓶,灌百味以祀之」。文中並沒有說到懺法,但目錄中作「郗氏夫人求懺」,這應該是後人改寫的。郗后的酷妒,死後化作龍形,唐高宗時李延壽所作的『南史』已有記載。『通載』進而說祭祀,『稽古略』就說到懺法。『通載』說是天監四年,『稽古略』改為二年,這是天監四年水陸齋會傳說的翻版。『茶香室叢鈔』說:梁皇懺是梁代諸名僧,刪改齊竟陵王的『淨行法門』而成。元代的妙覺智等「重加校訂審核」,成為現行的「梁皇懺」──『慈悲道場懺法』。可以推定的,這是元代所編,假借梁武帝的名字來推行的。在中國佛教史上,梁武帝確是誠信佛法的。隋『歷代三寶紀』說:武帝為了「建福禳災,或禮懺除障,或饗鬼神,或祭龍王」,命寶唱等集錄了『眾經懺悔滅罪方法』等八部。雖只是集錄經文,但對建福禳災,禮懺除障,饗鬼神與祭龍王等法事,是會有影響的,這可能是「水陸齋會」與「慈悲道場懺法」,都仰推梁武帝的理由吧!

三、「瑜伽燄口」,是以超度餓鬼為主的。唐不空譯的『救拔燄口餓鬼陀羅尼經』,是實叉難陀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的再譯。不空並譯出『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儀軌經』;「明藏」有較廣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可能是元代「西番僧」所出的;明、清又有各種不同的改編本。「施食」──救濟餓鬼,在中國的晚課中,有「蒙山施食儀」,近代有人擴編為「大蒙山施食儀」,也有作為「法事」的。「水陸齋會」、「瑜伽燄口」、「蒙山施食」,救度鬼魂的本質是相同的;在「秘密大乘」中,只是低級的「事續」。適應中國的「人死為鬼」,與「慎終追遠」的孝思,這一超度鬼魂的法事,得到了異常的發展。七月──「鬼月」普度而施放(救濟品)燄口,到處都在舉行。流行的「水陸齋會」,「內壇」是主體,加上「大壇」的禮懺,「華嚴壇」、「淨土壇」等的誦經、念佛,成為「經懺法事」中最具綜合性的大法事。

四、「大悲懺法」,宋知禮依『大悲心陀羅尼經』而編成的。本是修持的方便,但觀世音與現生利益──消災植福,西方淨土有關,所以也成為一般的「經懺法事」。

五、「慈悲三昧水懺」,是唐末知玄所輯成的,可以消釋宿世的冤業,也相當的流行。

六、「淨土懺」──『往生淨土懺願儀』,是懺罪而往生西方淨土的。

七、「藥師懺」,依『藥師經』而造,作為消災延壽的法事。

八、「地藏懺」──『慈悲地藏懺法』,這當然是超度亡魂用的。

此外,還有「血湖懺」、「金剛懺」、「壬申懺」等,流行的相當多。

再說與稱佛名有關的二部懺法,「萬佛懺」與「千佛懺」。陰曆年初,寺院中多數拜「萬佛」與「千佛」,由出家人主持唱誦,在家信徒也隨著禮拜。這是依『佛名經』及『三千佛名經』而來的。元魏菩提流支,譯『佛名經』十二卷,是大乘經中佛名的集成。『大正藏』中有三十卷本的『佛名經』,每卷都列舉佛名,經(法)名,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僧名;稱名禮敬三寶後,有懺文,末後附錄偽經──『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一段。稱『法顯傳』為『法顯傳經』,分賓頭盧頗羅墮為二人,這部『佛名經』的編集者,對佛法的理解,顯然是幼!7怮的。三十卷本的『佛名經』,唐『開元釋教錄』,列入「偽妄亂真錄」,並且說:「群愚倣習,邪黨共傳,若不指明,恐稽聖教」,似乎當時已流傳民間了。「麗藏」本在卷一末的校勘記說:「然此三十卷經,本朝盛行。行來日久,國俗多有倚此而作福者,今忽刪之,彼必眾怒」。「作福」,就是作功德。知道是「偽妄」而不敢刪去,可以想見流行的盛況了!這部經的後二卷,與『三千佛名經』中的『現在千佛名經』相合,也是稱佛名與懺悔的(過去、未來千佛,有佛名而沒有懺法)。「萬佛懺」與「千佛懺」,就是依此而來的。在現在流行的經懺中,「萬佛懺」與「千佛懺」,及「大悲懺法」,還有集眾禮誦懺的,其他懺法,都成為僧眾代人禮誦的「經懺法事」,也就是「瑜伽」──應赴僧的專職了。
標籤:
瀏覽次數:43    人氣指數:1443    累積鼓勵: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經懺法事 (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經懺法事 (五)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