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578176
 明輝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英脫」撼動4條經濟斷層線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從處理情緒做起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不要壓抑 讓悲傷有出口
作者: 明輝 日期: 2016.07.26  天氣:  心情:
健康名人堂/不要壓抑 讓悲傷有出口

台灣每年大約有17萬人死亡,換言之有17萬家庭經歷生離死別的哀傷。但我國醫療及社福體系極少提供悲傷撫慰服務,整個文化也欠缺正確知識,使哀傷家屬只能孤獨地啃噬著痛苦,或因錯誤觀念墮入複雜性哀傷。
阿珠與丈夫大學一年級就相識相戀,十年後結婚,婚姻美滿,丈夫個性隨和,他們幾乎沒有吵過架。阿立事業巔峰之際,被診斷罹患胰臟癌,雖經先進治療,仍在7個月後去世。阿珠萬念俱灰,完全沒有活下去的意志,但怕孩子們喪父,若再遭遇母親變故會無法承受,因而打消念頭。她藉忙碌忘掉悲慟,親友們總勸告:要勇敢、要堅強、不要哭。她也努力讓自己如此。
阿雄與母親感情深厚,母親從病重到死亡,阿雄衣不解帶地隨侍在側。母親去世後,阿雄悲傷萬分,但很少哭泣,他認為男人不該流淚,加上應要「節哀順變」,很快恢復他的日常作息。
阿珠與阿雄都令人擔憂,因為他們沒有經過哀悼的過程,也許無法健康地度過悲傷,成功的哀傷功課必須完整地經驗到哀傷而不壓抑,若壓抑,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哀傷,而患身心疾病。
經歷哀傷 才能克服
●如何健康地經歷哀傷:
1.面對哀傷:增加失落的現實感,可以重複觀看或傾聽亡者的錄影帶、錄音、照片、書信等,回憶亡者的音容笑貌及與他共同經歷的生活點滴。
2.咀嚼哀傷:在回憶亡者時,悲從中來,傷慟情緒湧上,此時盡情疏導情緒,表達感受,哭泣是最好的情緒出口。最健康的哀傷就是「完整地去經歷哀傷(Full range of feelings)」。
3.安置哀傷:克服喪親後再適應的障礙,整合悲傷至生命中,不是否認哀傷,而是帶著哀傷生活下去。
4.重拾生命熱情:想辦法找到有意義有興趣的事投入,賦予新的生活意義及動力。
●真實且強烈地哀悼,具有重要任務:
1.接受喪親事實:如處理後事、參與喪葬、整理遺物等,皆能幫助面對親人已亡故的事實。
2.經驗悲傷的痛苦:在哀傷中常會出現的情緒,如悲哀、自責愧疚與罪惡感、孤獨感、憂鬱、驚嚇、憤怒、焦慮、無助感、苦苦思念、麻木(避免情緒氾濫之防衛)、輕鬆感(可能同時伴隨罪惡感)、無言以對,痛到深處,有口難言、解脫感等。這些情緒錯綜複雜,與哀傷者與亡者的關係及本身個性有關,必須讓情緒有出口,逃避或壓抑可能造成身體或心理疾病。
若哀悼過程受到干擾、缺乏及阻斷或覺察,不容許足夠的情感表達,就會產生複雜性哀傷,學術上也稱為病態的哀傷、未能解決的哀傷、剝奪的哀傷等,表現症狀有:哀傷反應過分激烈、過少或全無;自殺意念、自我傷害;酒精或藥物濫用;出現異常精神症狀、日常功能顯著且持續下降、敵意、強烈的無價值感;出現與逝者生前相似的身體症狀、與社會隔離等。
不必忍淚 不必堅強
若喪親家屬有下列現象,需特別注意,以免變成複雜性哀傷:如社、經資源少、身體不健康;心理不成熟或有精神及自殺病史;亡者病程短或突然死亡;缺少宗教、哲學信念或人生信念;對亡者生前過分依賴;過去對挫折、失敗、失落、不成功的處理及應對經驗;與亡者有愛恨矛盾情感關係;同時遭遇其他生活危機,如失業、生意失敗等;文化或家庭遏阻了哀傷的表達,如不允許哭泣,強裝勇敢堅強;不見容於社會的哀傷,如同性戀、情婦或外遇等。有時需求助專業幫助,才能重獲健康。
一個人的個人特質、平時的悲傷經驗及處理態度、心理健康與壓力調適、社會支持及深度宗教信仰,常能幫助他在遭遇生離死別時度過難關。
與華人文化「節哀順變」正好相反,健康度過悲傷的方法為:允許自己脆弱—不必堅強、允許自己哭泣—不必忍淚、允許自己孤獨—不必合群、允許自己舔傷—不必假裝、允許自己休息—不必勤奮、允許自己憂鬱—不必歡樂。
人人都會經歷悲傷,讓悲傷有出口,才是正確的態度!
(本文作者趙可式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標籤:
瀏覽次數:104    人氣指數:304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英脫」撼動4條經濟斷層線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從處理情緒做起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