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8336241
 心 淨 則 國 土 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愛語——智慧的語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觀察命運 改變命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有其果必有其因
作者: 心 淨 則 國 土 淨 日期: 2020.05.04  天氣:  心情:

淨界法師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業力的轉變他都是在死亡到來的時候才算帳的,就像我們一般人說的,臘月三十算總帳。你現在造的業都是先保存,到什麼時候開始算帳呢?臨命終的時候算帳。它平常都讓你欠著欠著,到臨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的生命有業力主導,叫做隨業往生。第二個你的生命由思想來引導,叫隨念往生。總而言之,當我們的業力儲存到最後的時候,要釋放的時候都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到臨命終的時候,它由業力或思想去激發我們過去的種子,就使令來生得果報了。假設是善業被激發出來,它就成就天,人,阿修羅,安樂的果報;如果是罪業的因緣被激發出來,那麼就畜生,惡鬼,地獄,就痛苦的果報。所以這個業到果報他是三個程式,就是第一個形成種子,第二個臨命終時,第三個顯現果報,這三塊。


這個公式它有兩種用法,這個要注意,因果是兩重因果,這個是佛教很重要的因緣觀,它不像儒家思想的因果是一重因果,它是今生造業今生得果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造善,你的家庭就興旺,你造罪,你德行有虧,你今生的家庭就衰敗有災難,所以它的因果思想完全建立在今生。


佛教的因果思想不是這樣建立的,它是三世兩重因果。所以這個公式怎麼套用呢?假設這個業是過去,你如果寫過去式的話,這個果報就今生,過去的業招感今生的果報,這是第一重。古人說的慾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我們很想知道我們前生做了什麼事,你從你的身心世界去查,你就可以反推出來。比方說你今生衣食無缺,我們可以合理的推論你前生做了很多布施的業,你今生很莊嚴,我們可以推論,你前生遇到事情你會選擇忍辱,而不會跟人家爭執,比方說你今生身體很健康,我們可以推論你前生是比較慈悲包容的。所以你今生受的果報,你就可以推論你前生做了什麼慈善的業力,他有一定對應的,一個對應一個等流性的。所以你這個公式如果把業是放在過去世,這個果報就是今生,這第一個。


如果你把這個業放在今生的業,那麼這個果報就來世,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們很想知道我們來生會是什麼相貌,你看你今生當中你造的哪一個業的次數最多,而且你是深深好樂,數數現行,深深好樂,就是說我們的業,我們後面會講到,有一個主流的,我們一生會造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你的生命當中有一個主流的就是它佔了一個強大勢力的,這個業就會很容易表現出來,就是一個主流的業力。


這個地方就是說,佛教的因果思想它的複雜來自它是隔代受報,就是說,你今生受用的是你前生的業力,你來生受用的是你今生的業力。所以這個地方就很容易讓人家產生錯覺,說為什麼他今生做那麼多善事,他還那麼痛苦?因為你做的善事要先形成一種種子他要先儲存,它不能馬上釋放出來,它到臨命終才釋放。這個就是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三世兩重因果,過去現在這是一重因果,現在未來又是一重因果。




佛教怎麼談因果?


茫茫苦海歎勞塵 善惡升沉自有因


報盡一生還是喜 了其千劫有何嗔


 


佛說一大藏經,無非講因果二字。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為,不要說辦道不成功,三塗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說:“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故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凡愚昏闇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則怨天尤人;遇順境,則驕矜自恃。或有終身作善而得惡報,作惡而得善報,則謗無因果。那知因果理微,如種果子,先熟先脫。假我今生雖作善業,反招惡報者,皆由過去惡業熟故。今生雖善,而過去之惡業已熟,不得不先受惡報;以今生善業未熟故,不得現受善報。信此理者,必無疑惑。­


 


明因識果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歸攝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是也。三藏所詮不外戒、定、慧。再約而言之,則因果二字,全把佛法所說法包括無餘了。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緣,果是果報。譬如種穀,以一粒穀子為因,以日光風雨為緣,結實收獲為果。若無因緣,絕無結果也。


一切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其要在於明因識果。明者了解義,識者明白義。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緣於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菩薩則不然,平常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於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屬前因種下,則後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


雖是聖賢,因果不昧,曾種惡因,必感苦果。若明此義,則日常生活逢順逢逆,苦樂悲歡,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愛,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麼無明貢高、習氣毛病,都無障礙,自易入道了。


 


錄自 虛雲老和尚開示





人人值得一看——談前世


一個人到這個世間來投胎,,父母與他一定有緣。緣很複雜,最重要的有四大類;這四類就是佛在經上講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關係,不會來的,對面遇到也不相干,也不認識。所以人與人之間這四種緣,我們要清楚。


如果是報恩來的,就是很乖的小孩,將來長大是孝子賢孫,不要教他,他就孝順。可見得他與前世有關係,這是先天的,後天的教育能夠彌補先天。


如果是報怨的,將來就是怨家對頭,一定搞得家破人亡。


如果是討債的,就是父母欠他的;欠得少,三、四歲就走了;欠得多,大概到十幾、二十歲,栽培他到念大學、念研究所,畢業了,他走了;討債的,往往都很得父母的歡心。


如果是還債的,父母一生栽培他,看他欠父母多少,他要欠得多,他對你生活照顧得很周到,物質上的照顧很周到,但是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順心,這是來還債的。


如果他欠得少,縱然他自己非常富有,對父母的生活也很苛薄,讓你穿得暖、吃得飽就算了,不會給你享受的,這是欠得少的。


我們學佛的人懂得,遇到這個環境,討債、還債,心就平了,就不會計較了。要老實念佛誦經,三界六道是苦海,不是個好地方,還是到極樂世界去好。佛在經上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這前世的因果,你看看現在受的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想來世什麼樣的果報,現在造的因就是。


你看看現在這個世界,這果!你就曉得前世造什麼樣的因;再看看現在社會大家造的因,我就曉得將來社會會有什麼果報。歷史是一面鏡子!這決定不是假的。


我們人不止這一生,人有過去世,過去世還有過去世,既然有過去世,當然一定就有未來世,三世都有自己。這一生的事情有的時候會想到,前生的事情不知道,但是前生的習氣偶爾會現行。


譬如作夢,有許多夢中的境界就不是你平常能想像得到的。為什麼會作這個夢?與前生有關係。現在外國盛行催眠術,所以外國人承認人有前世,有許多人前世是動物,畜生道來的,也有人道來的,也有別的星球上來的。這與佛法講的相應!


我們在世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止「千生」,無量劫來不斷地生死輪回。生死輪回是真的。我在美國遇到一個同修,他跟我說明這樁事實,他說他前生可能是住在美國的老華僑,死後到台灣來投生的。


他在台灣做生意,第一次到美國,人地生疏。他有一天開車,無意當中經過舊金山灣區南部一個小鎮,他原定的路線不是往那邊走的,不知道怎麼會開錯了方向,開到那個地方。結果一到那個地方就覺得那裡好熟,連小路他都知道。他想:大概從前自己是在此地挖礦的華僑,要不然,從來沒有來過,為什麼對這裡的街道與房子這麼熟?證明確實有前生。


有時候,我們去旅遊,突然之間會感覺到那個地方很熟悉,這就證明你過去生曾經到過。由此證明,人實實在在有前世。既有前世,當然就有來生,就有後世。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真的。


我們人一生,在這個世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一天吃多少,喝多少,用多少,命里注定的,這一點不假。命怎麼注定的?是你前世所修的。你這一生所得的財富,是你前生財佈施的果報。你過去佈施得多,你這一生發大財。所以我們看到大富大貴的人,懂得佛法的人不會羨慕,為什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種的好因,他當然要得好報,這一定的道理。


我們明白了,我們今天種好因,來生就得好的果報,我們也有,我們比他更具足,「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要懂得種因。前世有修因,這世有果報的。這個人聰明智慧,他前世修法佈施。那個人健康長壽,他修無畏佈施。


有些人是大公司的大企業家、董事長,小學都沒有畢業。他底下替他辦事的都是博士。那些博士前生修法佈施,沒有修財佈施:他這個老闆是修財佈施,沒修法佈施,所以這果報不一樣。我們看到有些窮人健康長壽,他智慧也沒有、錢財也沒有,他前生修的是無畏佈施。所以你要懂得這個因,你就曉得現在的果報。


我們能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修三種佈施,果報自然得到。不要求,自然得果報。你得到果報能夠佈施,你將來這個果報輾轉,真的是廣大無有窮盡。


也許諸位要問,我看到那個人無惡不作,他發大財,也做大官,那豈不是他作惡得了善報?這是我們凡夫之見,凡夫只從表面上看,不曉得裡面的因果,不知道因果是三世的。


他今天發大財、做大官,他前世修的善因,今世得的善果,沒錯。今世他做了許多惡因,與他今世的果報不一樣,果報是前面的,來世則得惡報,要曉得這個道理。


現世果報的不是沒有,那是善惡力量太強了,會遭到現世報。作的惡太大,不要等到來世果報,現在就得到果報了,所以說大善大惡就變成現世的果報。因果是自己造的,因與果自己可以轉變。


我們常常講冤冤相報,這是一定要謹慎、要小心的。「決定不跟人結冤仇」,學佛的人要記住這一句話。縱然別人欺負我,別人陷害我,我也不記仇,逆來順受,應當如此。為什麼他會陷害我,他為什麼不陷害別人?這裡頭一定有原因,我們自己沒有宿命通、沒有他心通,不知道前世的事情。


我們一定要修忍辱。如果前世我們有冤仇,這世他來報復,這筆帳就清了,就結掉了,這是好事情,不要再爭執了。如果前世我並不欠他的,他來陷害我,我不記這個仇,是替我消災,好事情,何必要去計較?何必要去報復?用不著存這個心。


這世他來報復,報完了之後,他反而佩服你,他就會跟你做好朋友:某人了不起,我過去想這麼多方法陷害他,你看他若無其事,他這個度量大,他能夠包容我。


福是自己修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僥倖可以得來的,一定要自己去修,要能夠包容人。你能夠容人,別人也能容你,你能夠歡喜對待別人,別人也能歡喜對待你,這是一定的道理。


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是講人宰羊,羊被殺之後投胎作人,殺羊吃羊肉的人死了之後又變成羊,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今天吃別人的肉,你吃畜生的肉,畜生來生它會作人,你也會變畜生,他再吃你的肉,這樣互相地報復,沒完沒了,這個事情麻煩了。


佛一再勸我們,說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要跟一切眾生結冤仇。吃肉,一般人認為這很正常,其實是什麼?是跟這些動物結冤仇,所以說吃他半斤,還他八兩,來生要還的,沒有白吃的!一切有情眾生沒有一個不愛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受到危害,沒有一個不是懷恨在心。


你不要看蚊蟲螞蟻那麼小,它也有嗔恚,它也會記仇,你殺害它,將來它得人身,你得畜生身,他也來報復,所以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非常的可怕!


現代社會對於殘障之人照顧得相當周到,這是基於人道。可是人為什麼生下來會殘障?這根本的原因是他前世殺業太重!佛給我們講世間的戰爭,叫刀兵劫,刀兵劫從哪裡來的?就是從殺生來的,如果這世間人統統不殺生,就可以避免這一切戰爭的災難,所以這是殺業的果報。


欠錢的要還錢,欠命的要還命。真正因果報應,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才真正明瞭,世間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沒有人說是佔便宜的,也沒有一個吃虧的,你看他三世因果就清楚了!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世間戰爭、災難怎麼來的?冤冤相報,迷惑顛倒,愈報愈慘,為什麼?他不會報到恰到好處,總是超過一些。被報的不服,來生再報復!禍害是生生世世所結的,冤家宜解不宜結,絕對不跟人家結冤仇。不管別人用什麼心對我,我們總是以真誠對他,縱然受害也不礙事。


我們的目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這個世界多住一天、少住一天,根本就無所謂,何必斤斤計較?一定要心地真正平靜,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具備的條件。我們得人身不容易,聞佛法尤其不容易,既得人身、既得聞佛法,就要認真努力去修學。




星雲說偈--因果偈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古德

在佛教的經典裡面,經常提到一首偈語:「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這個四句偈,可以說把三世因果的關係,說的非常清楚周全。


佛教的因果,不是只有一世的因果,因此不一定今生作,就今生得到報應,它有「現報」、「生報」及「後報」等。若以植物來比喻,春夏的時候種植,秋冬就能收成,這是「現報」,是現世的因果;今年種植,明年才收成的,是「生報」,要來生才受報;今年種植,要經過許多年以後,才開花結果的,這個叫「後報」。


「欲知前世因」,想知道自己前世作了什麼?這並不難,因為「今生受者是」,你現在的遭遇都是過去的「因」所致,才有現在的「果」。想知道未來會怎麼樣?這也不難,「今生作者是」,只要看你現在是怎麼樣造作的,就可以知道將來會遭到怎麼樣的果報。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是絕對沒有差錯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都一定有因果的關係。


舉例來說,像新疆這個地方,你一眼望去全都是沙漠,但你說它真是沙漠嗎?沙漠裡也有綠洲,從天山流下來溶化的雪水,可以讓沙漠裡長出植物,開花結果。可見只要有因緣,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人生活在世間,不論好好壞壞,窮通得失,一切都與因果密不可分。


想怎麼收成,就必須怎麼樣種植;現在怎麼樣種植,將來必定會有什麼樣的收成。


一個人不管給人家怎麼樣欺侮,給人家怎麼樣欺騙,但是因果絕不會欺負人,因果也不會欺騙人。三世因果必定是有原則的,不會有虛假。我們如果要想信仰佛教,就先要從相信因果開始。




二百歲貧窮老者因緣


一天,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上萬的菩薩及數不盡的天龍鬼神,恭敬地圍繞著佛陀,專注聆聽佛陀說法,會場中滿是聞法的喜悅。就在這時,從門口傳來一位老人的聲音……

原來是一位老者,已經二百歲的他仍眉生秀毛,長耳垂肩,牙齒整齊潔白如貝,手長過膝,容貌非常莊嚴,宛如一位富貴長老。然而,這位老者卻過著非常貧窮辛苦的生活,不但衣不蔽體,四肢裸露在外,而且長處在飢餓當中,幾乎從未吃飽,每走一步都氣喘吁吁。這位貧窮的老者聽到佛陀住世的消息,心中歡喜非常,日夜發願要親睹佛面、聽佛說法,於是花了十年的時間,拄著枴杖一步步走來,今日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祇樹給孤獨園。正要走進園中,卻被守門人擋了下來,非常不甘心,於是對著守門的侍者大聲叫喊:

「我,是一個身世不幸的老人,過著貧窮辛苦的生活,挨餓受涷,求死不得,卻又無以維生。聽說世尊的大仁慈,對人都平等看待,萬物皆蒙佛恩,心生歡喜,日夜都想要見佛。十年了,我終於來到佛所在的地方,花了這麼久的時間,走了這麼遠的路,就是為了乞請佛陀開示,求離眾苦。你不讓我見佛,不但讓我最後一絲希望破滅,更是違背了佛陀慈悲的本懷,這樣做對嗎?」

佛陀已知,於是故意問阿難尊者:「你曾見過長壽且相好莊嚴,但罪業未消的老者嗎?」阿難尊者長跪合掌回答:「世尊,世上怎麼會有人相好莊嚴且長夀,卻又罪業未盡的人呢?罪業未盡的人又怎麼可能長壽?我實在沒有看過。這個人現在哪裡呢?」佛陀對阿難尊者說:「這個人現在被守門的侍者擋在門外,你去帶他進來。」

貧窮老者匍匐在地以肘前進,當他見到佛陀,悲喜交集,涕淚悲泣,至誠頂禮佛陀,長跪合掌說:「我的身世不幸,過著貧窮辛苦的生活,挨餓受涷,求死不得,卻又無以維生。聽說世尊您大仁慈,平等看待一切萬事萬物,所以渴望見您一面。我花了十年的時間,終於來到您這裡,卻被擋在門外不得其門而入。想要放棄這個心願離開,卻又沒有氣力,進退兩難;又怕萬一一口氣不來,死在門口,玷污了清淨的聖地,那我真是罪上加罪,悲惱交煎。想不到,世尊您早已慈悲憐憫我這個可憐人,派人帶我進來,今天能親睹世尊,至誠禮拜,死而無憾!我只想知道如何能消除罪業,速得解脫,不再受苦,懇求世尊慈悲,以無上智慧為我解疑。」

佛陀慈悲地開示:「人的生死因緣都是眾緣和合,現在讓我告訴你為什麼今生有這樣的果報……

過去生,你是豪強大國明慧王的太子,憍貴非凡,上為父母所珍愛,下為臣民所尊奉。有恃於此,你目中無人,恣意妄為,侵凌他人,甚至還以此洋洋得意。自己坐擁巨大的財富、珍寶,卻不知皆是民脂民膏;只知道課稅聚積自己的財富,卻不知布施助人,坐看百姓生活在貧窮當中。

有一天,一位叫靜志的貧寒沙門,從遙遠的國度來拜訪你,要求的不多,不過請太子布施一件法衣而已。你不但沒有好好接待,還態度極差,不但不供養衣服,連食物及水都不給,讓他如此過了七天七夜都空坐在接待室中。靜志沙門身體虛弱地只剩下一口氣,就像風中殘燭一般,隨時有熄滅的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你卻非常歡喜,還聚集大家一起來看,當作娛樂。那時有一位侍臣勸諫說:『太子,沙門內存道德,其實凍之不寒,餓之不飢,所以來向您化緣,事實上是為了讓您培福。如果您不想布施供養,讓他離開就好,何必這樣對待他呢?』太子卻回答:『他是何許人,詐稱有道德?我只是困住他而已,又沒有要害他。算了,把他放了,也省得我憂煩。』便把他驅出國境。沒想到,靜志沙門還沒出國界,距邊界十多里的地方碰到了餓賊,想要把殺他來吃。靜志沙門對這群餓賊說:『我是一個貧窮的沙門,瘦弱得只剩下皮包骨,肉既腥又臊不好吃,殺了我反而白費力氣。』餓賊回答:『我們餓了好多天,餓到只吃土而已。你雖然瘦小,但還是肉,我是不會放你走的,你還是認命吧!』沙門和餓賊就這樣你來我往,僵持不下。太子一聽到這個消息,說道:『我已經沒有供養衣物、飲食,怎麼還可以讓餓賊殺了他呢?』立刻前往營救。見到太子的到臨,餓賊都向太子叩頭,並且伏首稱罪。當時的靜志沙門,就是彌勒菩薩的前身;憍貴的太子就是你的前身。你這一生受到這樣貧窮的罪報,是因為前世慳貪;而之所以如此長壽,是因為救活沙門的福報。罪報、福報如影隨形,猶響應聲,並不能互抵。」

貧窮老者稟告佛陀:「過去事已過去,願從前所有一切到此為止。希望以我垂殘之命,出家作沙門,生生世世常侍佛側。」佛陀應了老者的祈求,即言:「善哉!善哉!」一說完,老者的鬚髮應時落地,袈裟自然著身,而身體亦氣力強健,耳聰目明,即得上慧,入三昧。佛陀以偈頌曰:

「汝昔為太子,不識仁義方,
憍貴自放恣,恃為大國王。
自謂無罪福,以此可保常,
豈悟生死對,於今受其殃。
從罪復蒙祐,得睹天中天,
能脫既往罪,垂命入法門。
永離慳貪心,長受智慧根,
世世侍佛邊,保壽萬劫存。」

佛說偈畢,老者比丘歡喜頂禮佛陀。爾時,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若有誦讀此經者,當見賢劫千佛。能夠流傳此經,令後世宣傳者,彌勒佛時,皆當得度。如來廣長舌宣說之法,是最真實的道理,永不變異。」所有與會大眾聽佛所說,皆歡喜奉行,至誠頂禮世尊。


典故摘自《佛說貧窮老公經》



省思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只要動諸身口造作,乃至起心動念,無論是善、是惡,皆是因果歷然,罪福不能相抵。於是,遇苦安忍,逢樂心平,始終由因地上來努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終能道業有成。




學誠法師:不要錯解因果,因果報應公平嗎?



1、問:很多慈悲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不知佛學的因果報應是如何報應的?


學誠法師答:因果有許多種,有的因果當下就能看到,譬如口渴了,喝水就能解渴。有的因果則隱晦難知,譬喻而言:種一顆蘋果的小小種子,需要很多年才能結出蘋果,也有可能因為條件不合適,最終無法結出果實。這是人人都能明白的道理,為何在人生的因果上,都期望能夠立刻見到果相呢?通常人們所理解的因果,在佛法中稱為“異熟果”,它的特點正是異時、變異、異類而熟,從因到果,無論在時間、空間上都經歷了許多變異,故難以被人所了知。佛陀以無礙的智慧洞察因果,為我們指出其規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真實不虛。


2、問:有人海裡救人卻淹死自己,為什麼善因會引發惡果?


學誠法師答:淹死的果報並非救人之因所感,救人只是感果的一個緣,真正的因是過去所種;救人的善因將在未來感得善果。業果有多種,其中感得人生命運的稱為“異熟果”,即異類、異時而熟,並非“立竿見影”,故隱秘難測。試想:一粒種子要生長、結果,也需要一段時間,何況微妙復雜的因果呢!


3、問: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是佛法的理論基礎,如何理解岳飛這樣的忠臣被殺?如何理解壞人長命富有呢?


學誠法師答:在一個蘋果園裡種下一棵梨樹,盡管一直辛勤地照料它,在幾年之中依然只能吃到蘋果,只有當梨樹長大、開花、結果後,才能夠享用它的果實。因果的道理亦復如是,從因到果需要時間,只是這個時間的長度通常大於一般人能夠看到的程度。如同種樹的例子,一個天真的孩子可能會期盼種下梨樹的當天就能夠吃到梨,大人則知道需要好幾年才能吃到,這就是因為孩子與大人的生命經驗不同。凡夫如同小孩,佛菩薩好比大人,他們的生命經驗遠遠超過凡夫有限的幾十年,所以在我們還不能體證佛法之前,要信佛所說。


4、問:老天是公平的嗎?為什麼有些人會得重病?為什麼有些人奮斗了那麼久卻沒有好的成績?


學誠法師答:人的命運不是由老天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業力決定的,我們的身語意行為,構成了無數的因和緣,當某些因與緣和合時,就會感果。因果通三世,今生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受到過去世的因影響,而今生的行為又為來世種下了種子。


5、問:佛教說人本來就是臭皮囊。一個人殺了另外一個人,就是因果的原因,為什麼有罪呢?


學誠法師答:每一個人都是臭皮囊,但是臭皮囊也是有用的,人能夠說話、行動,做很多善事,所以人的生命同樣如此,也是很珍貴的。不僅僅只講臭皮囊,佛教裡也講人身難得,人身寶貴,講臭皮囊是有特定的含義,就是不能執著。




你前世和來生的預兆,佛用三部經全部告訴你!


我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佛在《大寶積經》、《業報差別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中,為我們揭示。
1


《大寶積經》
卷第七十二
從六道輪回中哪一道轉世而來


從地獄終來生人中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地獄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聲嘶破,騾聲、匆急聲、怖畏聲、高聲、淺聲,小心常怖,數數戰悚,其毛數豎,夢中多見大火熾然,或見山走,或見火聚,或見釜鑊沸湧,或見有人執杖而走,或見己身為鉾槊所刺,或見羅剎女,或見群狗,或見群象來逐己身,或見己身馳走四方而無歸處,其心少信無有親友。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地獄終來生人間。此智所知,非愚能測。


從畜生終來生人中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畜生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闇鈍少智,懈怠多食,樂食泥土,其性怯弱,言語不辯,樂與癡人而為知友,喜黑闇處,愛樂濁水,喜嚙草木,喜以腳指剜掘于地,喜樂動頭驅遣蠅虻,常喜昂頭、欠呿、空嚼,常喜拳腳隨宜臥地不避穢污,常喜空嗅喜樂裸形,常喜虛詐異言異作,多喜綺語,夢泥塗身,或夢見己身于田野食草,或夢見己身為眾蛇纏繞,或夢見己身入于山谷叢林之中。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畜生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


從餓鬼終來生人中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餓鬼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頭發黃,怒目直視,常喜飢渴、慳貪、嫉妒,喜饒飲食,喜背說人,身體饒毛,眼精光赤,多思眾食,貪樂積集不欲割舍,不樂見善人,所見財物其心欲盜,乃至得其少許財物即便欣喜,常求財利樂不淨食,見他資產便生妒嫉,複于他財生己有想,見他受用便生吝惜,聞說好食心生不樂,乃至巷路見遺落果及以五谷,便生貪心採取收斂。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餓鬼中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


從阿修羅終生人中
外道諦聽,若從阿修羅終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高心我慢,常喜忿怒,好樂斗諍,挾怨不忘,起增上慢。其身洪壯,眼白如犬,齒長多露,勇健大力,常樂戰陣,亦喜兩舌破壞他人,疏齒高心輕蔑他人,所造書論他人雖知語巧微密,亦有智力及煩惱力樂自養身。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阿修羅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所測。


從人終還生人中
外道諦聽,若從人終還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人賢直,親近善人,毀呰惡人,好惜門望,篤厚守信,樂好名聞及以稱譽,愛樂工巧,敬重智慧,具慚羞恥,心性柔軟,識知恩養,于善友所心順無違,好喜舍施,知人高下,善觀前人有益無益,善能答對領其言義,善能和合亦能乖離,善能作使宣傳言語,于種種語能善通達憶持不忘,亦複能知是處非處。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人中終還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


從天中終生人間
外道諦聽,若從天中終生人間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為人端正,樂好清淨,喜著華鬘及以香熏,樂香塗身,常喜洗浴,所樂五欲簡擇好者不喜于惡,喜樂音聲及以歌舞,純與上人而為交友,不與下人而為朋黨,好喜樓閣、高堂、寢室,樂慈為道,含笑不瞋,吐言柔美,言語善巧令人喜悅,喜樂瓔珞及好衣服嚴身之具,常樂出入行來暢步,所作精勤終不懈怠。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天中終生于人間,此智能知,非愚能測。


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


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于深。願貴于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淨土宗十二祖徹悟大師


2
《佛說業報差別經》
為何會投生六道輪回中的某道


眾生得地獄報
複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地獄報。一者身行重惡業。二者口行重惡業。三者意行重惡業。四者起于斷見。五者起于常見。六者起無因見。七者起無作見。八者起于無見。九者起于邊見。十者不知恩報。以是十業。得地獄報。


眾生得畜生報
複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畜生報。一者身行中惡業。二者口行中惡業。三者意行中惡業。四者從貪煩惱。起諸惡業。五者從嗔煩惱。起諸惡業。六者從癡煩惱。起諸惡業。七者毀罵眾生。八者惱害眾生。九者施不淨物。十者行于邪淫。以是十業。得畜生報。


眾生得餓鬼報
複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餓鬼報。一者身行輕惡業。二者口行輕惡業。三者意行輕惡業。四者起于多貪。五者起于惡貪。六者嫉妒。七者邪見。八者愛著資生。即便命終。九者因飢而亡。十者枯渴而死。以是十業。得餓鬼報。


眾生得阿修羅報
複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阿修羅報。一者身行微惡業。二者口行微惡業。三者意行微惡業。四者憍慢。五者我慢。六者增上慢。七者大慢。八者邪慢。九者慢慢。十者回諸善根。向修羅趣。以是十業。得阿修羅報。


眾生得人趣報
複有十業。能令眾生得人趣報。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語。五者不綺語。六者不兩舌。七者不惡口。八者不貪。九者不嗔。十者不邪見。于十善業。缺漏不全。以是十業。得人趣報。


眾生得欲天報
複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欲天報。所謂具足修行增上十善。複有十業。能令眾生得色天報。所謂修行有漏十善。與定相應。複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天報。一者過一切色想滅有對想等。入于空處定。二者過一切空處定。入識處定。三者過一切識處定。入無所有處定。四者過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定。以是四業。得無色天報。
3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阿闍世王受記品第十
臨終將往六道輪回哪道去的預兆


當生地獄十五種相
大王何等名為當生地獄十五種相。一者于自夫妻男女眷屬惡眼瞻視。二者舉其兩手捫摹虛空。三者善知識教不相隨順。四者悲號啼泣嗚咽流淚。五者大小便利不覺不知。六者閉目不開。七者常覆頭面。八者側臥飲啖。九者身口臭穢。十者腳膝戰掉。十一鼻梁欹側。十二左眼□動。十三兩目變赤。十四僕面而臥。十五踡身左脅著地而臥。大王當知若有臨終具十五相如是眾生。決定當生阿鼻地獄。


八種相必墮餓鬼趣中
大王當知若複有人。臨命終時有八種相。當知必墮焰摩羅界餓鬼趣中。雲何為八。一者好舐其唇。二者身熱如火。三者常患飢渴好說飲食。四者張口不合。五者兩目幹枯如雕孔雀。六者無有小便大便遺漏。七者右膝先冷。八者右手常拳。何以故心懷慳吝乃至于水不與人故。大王若具八相。命終決定生餓鬼中。


五相現決定墮畜生趣
大王當知若複有人。臨命終時有五相現。是人決定墮畜生趣。雲何為五。一者愛染妻子貪視不舍。二者踡手足指。三者遍體流汗。四者出粗澀聲。五者口中咀沫。大王若具此五者。命終決定墮畜生趣。


十相現決定生人趣中
大王當知若複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相現。是人決定生人趣中。雲何為十。一者臨終生于善念。謂生柔軟心福德心微妙心歡喜心發起心無憂心。二者身無痛苦。三者少能似語一心憶念所生父母。四者于妻子男女作憐愍心。如常瞻視無愛無恚。耳欲聞于兄弟姊妹親識姓名。五者于善于惡心不錯亂。六者其心正直無有諂誑。七者知于父母親友眷屬善護念我。八者見所營理心生贊嘆。九者遺囑家事藏舉財寶示之令出。十者起淨信心請佛法僧對面歸敬。言南謨佛陀南謨達摩南謨僧伽我今歸依。若無佛世歸五通仙。大王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得于人趣中生。


十種相定得生天
大王當知若複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種相定得生天。雲何為十。一者起憐愍心。二者發起善心。三者起歡喜心。四者正念現前。五者無諸臭穢。六者鼻無欹側。七者心無恚怒。八者于家財寶妻子眷屬心無愛戀。九者眼色清淨。十者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我。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生天。


佛教你求生西方
又汝既皈依佛法念佛,當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來生。你今活了幾十年,不知經過多少回刀兵水旱飢饉疾疫等災。若未遇佛法,不知出離之方。則莫有法子,只好任其死後輪回。今既遇佛法,且複皈依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話,任自己的愚見,胡思亂想,想來生還做人。你要曉得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別的罪有無且勿論。從小吃肉殺生之罪,實在多的了不得。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眾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佛言世間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見。破戒之罪尚輕,破見之罪甚重。何謂破見,即如汝所說,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謬見。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謬見。其罪極大極重。以其心與佛相反,複能誤一切人故也。
《印光法師文鈔》複智正居士之母書




不要過度計劃未來,我們的前世是什麼,也一點都不重要


嘎瑪仁波切


不要過度計劃未來,我們的前世是什麼,一點也不重要。很多弟子經常想知道自己的前世是什麼。也有弟子說,有人幫他看了前世、前前世,一直看到前十世,甚至看了前十八世的。但就算真的看到前十八世,對你有實際幫助嗎?沒有,只是滿足你的好奇心,過過幹癮而已。


而且,如果告訴你,你的前幾世是個將軍、公主,甚至當過皇帝,你會很高興。但如果告訴你,你的前世是一只青蛙或一只狗,你會高興嗎?肯定不高興。所以這有什麼好看的?根本不重要。都已經過去了,就像一場不會重來的夢,不論好夢或壞夢,對現在都沒什麼意義。


其實,我們每次入睡到第二天醒來,就經歷了一次類似死亡與重生的過程。我們做夢時,會看到各種景象,會有喜怒哀樂,感受也非常真實。但醒來之後,會知道那只是一場夢。就像對今天而言,昨天已成一場夢,不管你說你有多少活過的証據,現在也只能靠想象或回憶。


事實上,就虛幻的本質而言,現實生活和夢境沒什麼差別,只不過一個是長夢,一個是短夢。現實生活之夢比較長,長到讓我們信以為真,因為一再重複的習慣和感受,讓我們沒有機會看到它是虛幻的。相對來說,一個晚上的夢境因為短暫,習氣也比較薄弱,我們有機會認識它的虛幻。


但不管是輪回長夢或睡眠短夢,一樣都是夢。証悟空性之後,就會知道我們現在所執著的一切,都沒有真實可言。所以,你的前世是什麼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現在是不是還活著,是不是還能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我從來就不去想我的前世是什麼,或來世會是什麼樣子。我每天想的都是:“把今天的事情認真做好,如果明天我還活著,就繼續做今天未完成的事。”當然,我也會有一些計劃和想法,比如,要興建佛學院、佛塔、佛像等等,但從來不執著一定會完成。我是這樣想的,要是真的能完成,那就是福報;如果無法完成,至少把願力化為行動了。我已經盡力去做,至于結果如何,就坦然接受。


不說前世,在這一生里,已經過去的二三十年經歷,就算我們真的全部都記得了,又有什麼意義呢?相反的,幸好我們會遺忘,若是不會遺忘,日子可就苦不堪言了。因為我們的生活,基本上是大大小小的痛苦串連而成,相較之下,快樂真的很少也很短暫。也許童年還算有較多的快樂,長大後的快樂只是少數,甚至也想不起來了。所以,如果我們真的完全記得,那大多會是痛苦的回憶,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此外,既然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斷除煩惱,是為了改變負面情緒和心念,那不積極修持是絕對不行的。所以,佛教不是消極的宗教,也不是只修來世。


 




標籤:
瀏覽次數:36    人氣指數:36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愛語——智慧的語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觀察命運 改變命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