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0049503
 和平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追錢人?李國鼎 孫運璿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No more VIP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不能把自己的家守小了
作者: 和平 日期: 2021.05.23  天氣:  心情:
布茹瑪汗·毛勒朵在冬古拉瑪山口刻「中國石」。(取材自上觀新聞)
在中國最西端的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吉根鄉,
60年來,79歲的布茹瑪汗·毛勒朵義務守護邊境,在數萬塊石頭上刻下
「中國」二字。曾在放牧巡邊時發現界碑位置不對,一測真有人動了手腳…

★中國西極 義務巡邊守護
在中國版圖的最西端,天山山脈和崑崙山脈交匯,帕米爾高原高高隆起,形成一道道壁立千仞的奇觀;在雄偉冰峰的縫隙間,麥爾幹·托依齊拜克駕駛皮卡車一路前行,離開國道,從村落駛出,幾十公里的山路再也沒有平坦過。

中國西陲第一鄉——烏恰縣吉根鄉。(取材自上觀新聞)
上觀新聞報導,剛剛經歷了顛簸的石子路,又被一條冰河擋住了去路,麥爾幹挑了最平坦的地方,「轟」一腳油門衝過冰河去,轉眼又鑽進了高聳入雲的大山…這條路,麥爾幹走了30多年,他的母親布茹瑪汗則走了60年。

報導指出,這裡是「中國西極」——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簡稱克州)烏恰縣吉根鄉。60年來,布茹瑪汗·毛勒朵義務守護邊境,在數萬塊石頭上刻下「中國」二字。

烏恰縣離中國的心臟很遠,卻離主權很近。有人說:「無論發生什麼,也不能把自己的家守小了」。

據報導,在中國2.2萬公里的陸地邊境線中,新疆占了四分之一,其中,
最西一段的1195公里位於克州境內。在這段曲折邊境線的褶皺深處,有一個並不起眼的點——冬古拉瑪。它是克州250餘個通外山口之一,是帕米爾高原上通往吉爾吉斯的一處邊防要隘。

這裡曾與世隔絕,人跡罕至。直到60年前,19歲的布茹瑪汗跟隨丈夫在冬古拉瑪安了家,守護國土從此成了她一生的事業。

報導指出,故事要從更早的時候講起。1942年,布茹瑪汗出生在克州烏恰縣吉根鄉一個貧苦的牧民家庭。她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父親幫別人放羊,每天換回的一點糧食「雙手就能捧完」。她也記得,那一天,父親和其他一些牧民被壞人抓去,綁到村口,用釘子釘穿腳板,只為叫他們乖乖聽話。她12歲那年,嫁到第一任婆家,冬天一個人到河裡去背冰,在天寒地凍的雪地裡摔了一跤又一跤,被剛好路過的父親看到,心疼地把自己接回了家。

父親總對她說:「身後這片土地是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鄉,無論發生什麼,也不能把自己的家守小了。」

出嫁後,布茹瑪汗和丈夫來到冬古拉瑪山口,日復一日地在邊境線上放牧,她始終記得父親的叮嚀——「你的身後是中國」。於是,夫妻二人一邊放牧,一邊義務巡邊、護邊——防止人畜越界,同時也為邊防部隊指路和提供生活幫助。直到平靜的生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打破。

79歲的布茹瑪汗·毛勒朵義務守護邊境,超過半個世紀。(取材自微博)
★界碑挪移 有人動了手腳
那一年,一場暴雨後的大洪水把布茹瑪汗一家人圍困在一塊高地上,水退後才得以逃生。劫後餘生的布茹瑪汗心想:邊境線上有國界卻沒有界碑,如果我們死了,新來的人又怎麼知道哪兒才是中國呢?

於是,不識字的布茹瑪汗向人請教,學會了柯語和漢語「中國」的寫法。每次放牧時,她就在石頭上刻下「中國」二字。

「大的石頭就直接刻在上面,小的石頭怕被風吹走,刻好了還要用其他石頭固定。」布茹瑪汗說,「最開始沒有工具,只能用尖石頭刻,一天刻一塊。遇到風雪天,手伸出來一會兒就被凍僵了,要放進懷裡焐一焐才能繼續刻。後來有了鐵鎚和釘子,就能刻得快些,一天能刻好幾塊。」

說罷,布茹瑪汗伸出右手,老人中指和食指上布滿繭子,這是多少刀刻斧鑿才能留下的印記!

據報導,60年過去,如今,在冬古拉瑪山口的邊境線上,到處是刻著「中國」二字的石頭,連布茹瑪汗自己也說不清到底刻了多少塊。15年前,解放軍報的一名記者到邊防哨所採訪,看到邊境線上的「中國石」,報導了牧民大媽布茹瑪汗義務護邊的故事,她的名字才為世人所知曉。

有人給布茹瑪汗算了一筆帳:她每天在冬古拉瑪山口上走一趟,至少20公里,保守計算,這些年她至少走了幾十萬公里。邊境線上的一草一木都刻進了布茹瑪汗心裡,她不止一次說:「我熟悉冬古拉瑪山口的石頭,就像熟悉自家抽屜裡的東西。」

報導指出,1986年7月的一天,布茹瑪汗像往常一樣放牧巡邊,發現一塊界碑似乎被人動了手腳。她用棍子反覆丈量界碑與自己所刻的一塊「中國石」之間的距離,確認界碑位置不對。她立刻趕回家中,跨上馬背,一路奔馳60多公里,趕到邊防哨所報告。

後來,經過仔細勘察,界碑確實被人向中國境內移動過。經過協商交涉,界碑又回到了它原來的位置。

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布茹瑪汗·毛勒朵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主持人念頒獎詞時,不懂普通話的她聽出了「中國」和「柯爾克孜族」兩個詞,一瞬間有些想哭。她說,自己沒讀過書,沒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但中國在心中。

布茹瑪汗和兒子麥爾幹在巡邊途中吃飯。(取材自上觀新聞)

★子12歲時 陪母一起守邊
48歲的麥爾幹·托依齊拜克是布茹瑪汗的二兒子,他和大哥、妹妹都出生在母親護邊的氈房裡。

小時候,麥爾幹總是不理解,媽媽為什麼把幼小的孩子們留在家裡,自己卻跑去巡邊、護邊?慢慢地,他似乎懂了。「每次上山,我們都能看見媽媽在石頭上刻『中國』。這兩個字看得多了,祖國和家鄉的意識才漸漸在我們腦子裡生長起來。」

麥爾幹心疼母親,12歲便輟了學,上山陪著母親一起巡邊、護邊。

不過,除了家中的五個孩子,母親還惦記著邊境線上的「兵兒子」們。

據報導,冬古拉瑪山口海拔4290米,地形崎嶇險峻,天氣變化無常。這裡是邊防連官兵巡邏的最後一站,官兵們走到這裡時,往往已是人困馬乏。所以布茹瑪汗總會算好每月官兵們抵達的時間,提前為他們準備好乾糧、奶茶。

然而,意外總是不期而至。

報導指出,麥爾幹還記得,自己16歲時的那個秋天,暴雨總是來得毫無徵兆。那天直到天黑,原本預計當天抵達的八名邊防官兵也遲遲不見踪影。布茹瑪汗焦急萬分,便決定出門尋找。

她和麥爾幹把糧食和奶茶揣進懷裡,披上塑料布衝進冰冷的暴風雨中。母子二人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摸索,途中幾次差點滑下山崖,都被對方生生拽了回來。終於,他們在一處廢棄羊圈裡找到了被困的官兵們,那時已是凌晨。

「啊?是大媽!」又冷又餓的官兵們看到布茹瑪汗和麥爾幹,又驚又喜。等他們接過兩人懷中的食物,才發現大媽已經凍得嘴唇發紫,無法站穩。

27歲的古力司坦·庫爾曼白克也是吉根鄉的義務護邊員之一。(取材自上觀新聞)

★更多牧民 加入護邊隊伍
「在邊境上走了幾十年,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幾天幾夜也講不完。」麥爾幹說。兩年前,
母親的雙膝動了骨刺手術,雖然恢復了行動能力,走路卻已離不開拐杖。即使這樣,總是牽掛邊境的她還是常常讓麥爾幹帶她去山口上看看。

據報導,就像父親曾經深深影響自己一樣,在布茹瑪汗的影響下,她的五個孩子全都成了義務護邊員。

報導指出,多年來,布茹瑪汗大媽義務護邊的事蹟在西陲高原上傳頌,越來越多的牧民在放牧時主動承擔起義務巡邊、護邊的任務。
2017年,烏恰縣進一步完善義務護邊員制度,改善護邊牧民的生活條件。

去最遠的山口,要驅車100多公里,抵達脈絡深處的山腳,再徒步登山兩小時才能到達。27歲的古力司坦·庫爾曼白克從吉根鄉考入武漢大學,又回到了家鄉,成為一名義務護邊員。在那個山口,他和同伴們仿照布茹瑪汗大媽的樣子,刻了一塊「中國石」,還用油漆描了紅。他們種了幾棵樹,省下洗臉水澆灌它們,第二年竟然真的發出了嫩芽。「執勤房門口有綠樹、有『中國石』,天氣好的時候能看見滿山豐茂的牧草和牛羊。守在那裡,真的就像守護著自己的家。」

有人說:「在這裡,每一座氈房都是一個流動的哨所,每一個牧民就是一座活著的界碑。」
標籤:
瀏覽次數:214    人氣指數:554    累積鼓勵:17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追錢人?李國鼎 孫運璿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No more VIP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