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達摩大師四部著作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三教合一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慧忠禪師 道無不在,華野莫殊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8.05.08  天氣:  心情:
「慧忠的理論基礎,可以概括為『道無不在,華野莫殊』。『道』的概念,源於中國的傳統哲學,早在《四十二章經》中即為佛教採用。魏晉以後,由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譯作『道』的同義語,或直接意譯作『無上正遍道』,從而使『道 』具有了佛教的特殊含義,也使中國佛教更加具有本土色彩。在不同宗教中,往往含有不同的意義,慧忠這裏講的『道』,則指『佛性』或『佛心』而言。『道無不在』,也就是『佛性』或『佛心』無所不在。所謂『牆壁瓦礫無情之物,並是古佛心』,『一切無情皆是佛心』,是他的主要論題。」
「前已說過,『無情有性之說』,並不是禪宗才開始提出來的。從地論師經三論宗而至於唯識法相家,都不否認『佛性』的遍在性身但他們大都從『理佛性』上著眼,或將『無自性』(性空),或將『唯識性』作為諸法的其性(真如),並依之為成佛的客觀根據。慧忠與前人的說法不同,【他認為佛性即是佛心,所以佛性不只是認識的對象,而且是成佛的主體】。他特別論證了佛性與佛心統一性,認為『心』與『性』的關係,只在『迷人』那裏有區別;對於『悟人』來說,即無差別。」「慧忠從佛經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立場立論,認為世間一切法不出唯心所造,無情之物當然也不例外;……由於慧忠主張『心』即是『性』,所以像色一類的『無情』亦有『佛性』就成了順理成章的結論。」「慧忠這一『無情有性』說,改變了單以『理』為佛性的舊觀念。抽象的佛『理』,原來帶有深厚的客體外觀,現在一變而為以『心』為佛性,牆壁瓦石等無情之物獨特的泛心論:主體的『心』即遍在於萬有之中。」「這種泛心論在慧忠這裏,是一種典型的泛神論,因為他讓一切無情之物也具有靈性,能夠演說佛法。……」「泛神論是中國佛教中的一大哲學潮流,但像慧忠這樣明晰而系統地加以闡述並與佛教的其它重要教義協調起來的,則不多見。……慧忠則很明確,他的『無情有性』說,主要就是用來抨擊南宗的身滅神不滅說的。」
「二、斥『即心是佛』和『神性』說……南方禪師提倡『即心是佛』,這與慧忠的主張沒有區別;但南方解釋此『心』為『見聞覺知之性』,此性為『常』,色身與『心』全然不同,屬於『無常』,這就是慧忠所不同意的觀點。」「……中唐後期的宗密,將神會的這一思想進一步明朗化,所謂『空寂之心,靈知昧;則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佛性);』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宗密統稱之為『直顯心性宗』。」「第一,『見聞覺知』或『見聞覺知之性』,乃是『妄心』,並非『真心』,『南方錯將妄心言是真心,認賊作子』。……這樣,『真心』與『無情說法』一樣,只是超人、聖人的領載,實際上排除了凡情企及的可能。就此而言,慧忠繼承了《般若》、『三論』的某些不可知論成分。」「第二,如果承認唯『見聞覺知』是『佛性』,則『佛性』只能成為有情眾生特權,而失去它應有的遍在性。……一般的佛性論者,都是從眾生方面立論,……慧忠認為,以『妄心』為佛性,更強化了這種片面。他堅持『唯識無境』的命題,認為『色』既是『心』的創造,則『心』必藉『色』得以表現,色即是心,心即是色,二者是同等地不可分離。因此,在神學上提倡無情有性,等於在哲學上捍衛『 唯識無境』,是客觀唯心主義徹底化的必然結論。然而,也正由於『色心不二』,所以在精神的創造物中,存在有創造者的形象,眾生的週圍環境,反映著眾生自身的面貌。中國的哲學傳統之一是主張『天人合一』,但那主要限於天決定人;慧忠的禪理也是一種『天人合一』說,不過他顛倒過來,以為人決定天。抽象地說,這兩種觀點都有合理的一面,是可以互補的。」「第三,分裂色心關係的後果之一,是分裂身心的統一。南方禪師以『知』為神,神則是『常』;身是色一部分,屬於『無常』。據慧忠看,這種觀點就是『外道』主張的『身是無常,神性是常』。同佛教教義是不能相容的。」
標籤:
瀏覽次數:134    人氣指數:134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達摩大師四部著作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三教合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