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7902
 Arthur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欲勝先敗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以敗為梯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漢人,來自漢水,出自銀河 -
作者: Arthur 日期: 2018.08.17  天氣:  心情:
《 漢人,來自漢水,出自銀河 -- 由銀河的古名談起 》

天上天河,地上江河。
天上天漢,地上江漢。

在中文裏,「銀河」這名稱是後來才有的,最早在先秦時代,人們當時稱銀河為「漢」、「雲漢」、「天漢」等名稱,直到隋朝的文章才出現「銀河」這個詞。到現在「銀河」已成為日常正式名稱,其他名稱往往只會出現在文學作品中。

銀河的名稱經過歷代的演變有很多,帶有「漢」字的名稱有「漢、雲漢、天漢、星漢、河漢、清漢、銀漢、靈漢、霄漢、長漢、斜漢、遠漢、漢河、漢渚、漢津、漢曲」等,不帶「漢」字的名稱有「銀、銀河、銀潢、銀浦、銀灣、雲川、雲河、河雲、河星、星河、星波、星渚、星津、天河、天杭、天津、天潯、天路、天街、天階、長河、長川、玉川、明河、斜河、絳河、絳津、秋河、高天、高寒」等。

這些名稱在歷代陸續出現後新舊並存,被人拿來替換使用在詩文中,像李白就曾在三首詩中分別使用了「雲漢」、「銀漢」、「銀河」三個名稱;宋之問的《明河篇》詩中則同時使用了「河漢」、「長河」、「眀河」三個名稱。

銀河歷代名稱中的「漢」字,原本指的是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水」(漢江)。漢水自陝西省南部發源,由西北向東南流,在湖北省武漢注入長江,長江與漢水自古也並稱為「江漢」。

在古人眼中,天象會對應地貌,並呼應人事吉凶。因為漢水把古代中國分成南方的楚國和北方的中原各國,而天上的銀河亦正好把夜空分成兩半,所以銀河被視為是天上的漢水,被稱為「(天)漢」,也連帶出現許多帶「漢」字的別名。「漢」字從水部,本來專指漢水,因此後來也被用來指銀河。

「天上的銀河」與「地上的漢水」會被相提並論還有另一種説法,説是因為「古人在夏天晴朗的夜晚,站在漢水邊望向河流上游,發現在地平綫盡頭處,漢水的上游與天上的銀河走向一致並連成一綫,就好像銀河是漢水的源頭一般。」

談完了銀河與漢水的關係,接著來談談漢朝名稱的由來。

秦末,羣雄起義逐鹿天下,劉邦在眾將之中率先攻入關中,事後論功行賞,項羽卻背棄楚懷王先前的許諾(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將關中之地分封給三個秦朝降將(三秦)來牽制劉邦,改封劉邦為漢王(漢中王),封邑在漢水上游的漢中(南鄭)。

當時劉邦甚為忿忿不平,想要不顧雙方懸殊的兵力,立刻起兵攻打項羽。謀士蕭何卻勸他說:「語曰天漢,其稱甚美。」,意思是說漢水之地(漢中郡)呼應著天上的天漢(銀河),而「天漢」這名稱是個好兆頭,正是預兆著「天下歸漢」、「得漢中者,可得天下」之意。於是劉邦就在漢中這塊有帝王之氣的風水寶地韜光養晦,暗中積蓄實力,最後終於平定四海,取得天下,建立漢朝。

從此讓「漢」字從原本代表地上的河流(漢水)及天上的星空(天漢)之外,又代表了人間的一個王朝(漢朝)。

漢朝在強盛時期將大漢天威遍及四方,號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讓「強漢」與後世的「盛唐」並稱中國歷史上的「漢唐盛世」。這股勢壓海內、流雲飛揚的凜凜威風,在漢朝消亡後仍然流傳下來,超越了時間的限制,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驕傲。於是「漢」字在王朝之外,又代表了一個民族(漢族、漢人)。

在歷史的長河裏,
每個王朝,不論強盛或衰弱,都只是過客;
每代帝王,不論英明或昏庸,都只是歇腳。

江水潮起潮落,江山轉眼成空,經過歷史淘洗之後,最後留下的王朝稱號,能被後人認同並成為民族代名詞的只有:炎黃、華夏、大秦、大漢、大唐。這些朝代都有威震四方的輝煌盛世,才足以留名千古。

漢水長在,銀河永在;一世之雄,而今安在?



註 釋:

註一:銀河在古代的名稱及出處。

帶有「漢」字的名稱有「漢、雲漢、天漢、星漢、河漢、清漢、銀漢、靈漢、霄漢、長漢、斜漢、遠漢、漢河、漢渚、漢津、漢曲」等。

不帶「漢」字的名稱有「銀、銀河、銀潢、銀浦、銀灣、雲川、雲河、河雲、河星、星河、星波、星渚、星津、天河、天杭、天津、天潯、天路、天街、天階、長河、長川、玉川、明河、斜河、絳河、絳津、秋河、高天、高寒」等。

周代《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大東》,漢 毛亨《傳》:「漢,天河也。」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周代《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棫樸》:倬彼雲漢,為章於天。漢 毛亨《傳》:「雲漢,天河也。」
周代《詩經‧大雅‧蕩之什‧雲漢》:倬彼雲漢,昭回於天。
戰國《左傳》:昭公四年,星孛及漢,水祥也。(彗星穿越銀河)
秦漢時期《孝經》: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
西漢《爾雅 釋天》:箕、斗之間,漢津也。
西漢《史記 天官書》:漢者,金之散氣,其本曰水。漢,星多則多水,少則旱。
西漢 揚雄《太玄經》:漢水羣飛,蔽於天杭。
東漢 張衡《思玄賦》:乘天潢之泛泛兮,浮雲漢之湯湯。
東漢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三國 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三國 曹丕《燕歌行》: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晉 陸機《擬明月皎夜光》:招搖西北指,天漢東南傾。
晉 陸機《擬迢迢牽牛星》:昭昭清漢暉,粲粲光天步。
晉 阮籍《詠史詩 五言八十二首》第三十五首:天階路殊絕,雲漢邈無梁。
晉《樂府詩集 七夕夜女歌九首》:
駕鸞行日時,月明濟長河。長河起秋雲,漢渚風涼發。金風起漢曲,素月明河邊。
七章未成匹,飛燕起長川。靈匹怨離處,索居隔長河。
晉 徐爰《詠牛女詩》:結彩彪天路,頹芳菲靈台。
晉 王鑒《七夕觀織女詩》:隱隱丘千乘,闐闐越星河。
南朝宋 王微《七襄怨詩》曰:藻帳越星波,玉飾渡雲川。
南朝宋 顏測《七夕連句詩》曰:雲扃息遊彩,漢渚起遙光。
南朝宋 劉鑠《白紵曲》:狀似明月泛雲河,體如輕風動流波。
南朝宋 謝惠連《七月七日夜詠牛女詩》:雲漢有靈匹,彌年闕相從。
南朝齊 謝朓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
南朝梁 簡文帝《七勵》: 秋河曉碧, 落蕙山黃。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 》: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
隋 江總《內殿賦新詩》:織女今夕渡銀河,當見新秋停玉梭。
隋 江總《七夕》:漢曲天榆冷,河邊月桂秋;婉孌期今夜,飄搖渡淺流。
唐 李治《七夕宴元圃》: 羽蓋飛天漢,鳳駕越層巒。誰能重操杼,織手灌清瀾。霓裳轉雲路,鳳駕儼天潢。
唐 歐陽詹《賦得秋河曙耿耿,送郭秀才應舉》:月沒天欲明,秋河尚凝白。雞唱漏盡東方作,曲渚蒼蒼曉霜落。雁叫疑從清淺驚,鳧聲似在沿洄泊。念排雲漢將飛翻,仰之踴躍當華軒。
唐 竇庠《酬韓愈侍郎登岳陽樓見贈》:夜光疑漢曲,寒韻辨湘靈。
唐 崔融《嵩山啟母廟碑》:帝子湘川,天孫漢曲。翩綿縹眇,躊躇躑躅。
唐 武三思《仙鶴篇》:夜夜恆飛銀漢曲,朝朝常飲玉池瀾。
唐 武三思《凝碧池侍宴應制得出水槎》:欲乘銀漢曲,先泛玉池邊。
唐 蘇味道《詠虹》:紆餘帶星渚,窈窕架天潯。
唐 虞世南《奉和咏日午》:高天淨秋色,長漢轉曦車。
唐 宋之問《明河篇》:八月涼風天氣晶,萬里無雲河漢明。洛陽城闕天中起,長河夜夜千門裏。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
唐 孟浩然《斷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唐 張環《秋河賦》:倬彼昭回,鑿天而開。鵲填銀而何去?人取石而何依?
唐 韓翃《宿石邑山中》:曉月暫飛高樹裏,秋河隔在數峰西。
唐 李白《月下獨酌》: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唐 李白《秋夕旅懷》: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
唐 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唐 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 景池《秋夜宿淮口》:風帆幾處客,天地兩河星。(天上有銀河,地上有漢水)
唐 袁暉《七月閨情》:不如銀漢女,歲歲鵲成橋。
唐 盧綸《七夕》:月露浩方下,河雲凝不流。
唐 盧殷《七夕》: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
唐 杜審言《七夕》: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 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唐 杜甫《七夕》: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唐 杜甫《閣晚》: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唐 杜牧《七夕》: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天階或作天街、瑤階)
唐 王建《秋夜曲》:天河悠悠漏水長,南樓北斗兩相當。
唐 王建《題台州隱靜寺》:五峰直上插銀河,一澗當空瀉寥廓。
唐 李賀《天上謠》: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
唐 李賀《溪晚涼》:玉煙青濕白如幢,銀灣曉轉流天東。
唐 劉言史《七夕歌》:雲衣香薄妝態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唐 白居易《七夕》: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唐 白居易《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唐 李商隱《辛未七夕》: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唐 李商隱 《楚宮》詩之二:暮雨自歸山悄悄,秋河不動夜厭厭。
唐 李商隱《燕臺 夏》:直教銀漢墮懷中,未遣星妃鎮來去。
唐 李商隱《燕臺 秋》:但聞北斗聲迴環,不見長河水清淺。
唐 李商隱《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唐 李商隱《西溪》:人間從到海,天上莫為河。
唐 李頎《送郝判官》:江連清漢東逶迤,遙望荊雲相蔽虧。
唐 趙彥昭《奉和七夕兩儀殿會宴應制》:今宵望靈漢,應得見蛾眉。
唐 沈彬《頌德詩》:金趐動身摩日月,銀河轉浪洗乾坤。
唐 王灣《閏月七日織女》: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今年七月閏,應得兩回歸。
唐 陳廷章 《斗牛間有紫氣賦》:流彩天階,乍惑眾人之意。宣精溢目,乍殷銀漢之流。憤陸沈於江表,結一彩於天衢。
唐 王翰《賦得明星玉女壇,送廉察尉華陰》:三十六梯入河漢,樵人往往見蛾眉。
宋 王仲修《宮詞》:長生殿里更闌後,乞巧樓前月上時。河漢玉梯三十六,不知誰見畫蛾眉。
宋 王初《銀河》:閶闔疎雲漏絳津,橋頭秋夜鵲飛頻。
宋 韓駒《謂七夕後雨爲洗車雨,又七夕後鵲頂毛落俗謂架橋致然,戲作二絕》其一: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宋 劉敞《寄閬州諸弟》:漢河星槎遠,泥塗劍閣偏。
宋 歐陽修《鵲橋仙》:靈漢舊期還至。鵲迎橋路接天津,映夾岸、星榆點綴。
宋 蘇軾 《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宋 蘇軾 《菩薩蠻 七夕》:風回仙馭雲開扇,更闌月墮星河轉。
宋 蘇軾《浣溪沙 方響》:遠漢碧雲輕漠漠,今宵人在鵲橋頭,一聲敲徹絳河秋。
宋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宋 張先《菩薩蠻 七夕》:斜漢曉依依,暗蛩還促機。
宋 張先《菩薩蠻 七夕》:寄語問星津。誰爲得巧人。
宋 晏幾道《鷓鴣天 七夕》: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宋 范成大《南柯子 又七夕》:銀渚盈盈渡,金風緩緩吹。短夜難留處,斜河欲淡時。
宋 范成大《秋日田園雜興》:男解牽牛女能織,不須邀福渡河星。
宋 高觀國《攤破浣溪沙 七夕》:銀浦無聲雲路渺,金風有信玉機閑。
宋 高觀國《隔浦蓮 七夕》:銀灣初霽暮雨。鵲赴秋期去。
宋 張孝祥《念奴嬌 洞庭青草詞》: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宋 張孝祥 《踏莎行》: 趁此秋風, 乘槎霄漢。
宋 辛棄疾《水調歌頭》:有客驂鸞並鳳,雲遇青山赤壁,相約上高寒。
宋 李漳《鵲橋仙 七夕》:遙知此際,有人孤坐,心切天街雲路。
金 元好問《七夕》:天街奕奕素光移,雲錦機閒漏箭遲。誰與乘槎問銀漢,可無風浪借佳期。
元 張雨《秋詞》:香散天階靜玉珂,水臺風殿夜如何。星從河漢淡中落,秋在梧桐疎處多。
元 張野《奪錦標 七夕》:涼月橫舟,銀潢浸練,萬裡秋容如拭。冉冉鸞驂鶴馭,橋倚高寒,鵲飛空碧。
元 燕公楠《摸魚兒 又浮生平頭六十詞》:飛墮高寒玉宇,鐵腸還解情語。
元 喬吉《水仙子 重觀瀑布》: 冰絲帶雨懸霄漢, 幾千年曬未乾。
元 杜仁傑《集賢賓北 七夕》:暮雲閑聒聒蟬鳴,晚風輕點點螢飛。天階夜涼清似水,鵲橋圖高掛偏宜。
明 張居正《泊漢江望黃鶴樓》詩:九秋槎影橫清漢,一笛梅花落遠天。
明 王邦畿《客中七夕(先夕立秋)》:今夜河星昨夜秋,水光如練月如鉤。
明 何景明《織女賦》:倚北斗以延佇兮,視天漢之橫流。諒天路之豈遐兮,顧欲渡而無舟。慚報章之罔答兮,遺玉玦于漢浦。天寥迥以揚雲兮,跂予望夫河渚。阻銀潢兮,豈無同仇。誰與航兮,翹首天路。
明 馮裕《七夕日㑹集隠山方丈海亭酒味欠佳酤以代之》:上界三天外,嘉辰七夕秋。瑞光凝漢渚,靈匹㑹牽牛。
明  鄧雲霄《鏡池待月二首》其一:銀河清淺映銀塘,遙望東方吐瑞光。
清 費墨娟《七夕》:金風玉露夜悠悠,此夕天街會女牛。
清 王闓運《牽牛花賦》:寒獨影而難竚,雲河低而已轉。


註二:漢水名稱的源頭同樣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書·禹貢》中就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詩·小雅·四月》中有「滔滔江漢、南國之紀」,指長江與漢水。


註三:蕭何勸劉邦的話。

《漢書·蕭何傳》:項羽封高帝為漢王。帝不悅。蕭何謀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願大王王漢,撫其民,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


註四: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表明擊退北匈奴郅支單于的功績。

陳湯:「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註五:劉邦一統海內後,榮歸故里沛縣,在邀宴鄉親的筵席上,酒酣耳熱之際,撃筑吟唱的大風歌。

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註六:最近剛好在查閲中國古籍上銀河與牛郎織女的資料,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夜空的美麗銀河照片,一時心有所感,將資料稍加整理後寫了這篇短文。


P.S. 相簿<文字轉圖片>有將註釋的關鍵字用粗體字呈現。
標籤:
瀏覽次數:159    人氣指數:359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欲勝先敗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以敗為梯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