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9045
 捷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九個每天必做運動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再談新冠肺炎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文字慾
作者: 捷客 日期: 2020.06.18  天氣:  心情:
文字慾

導演: 阿爾克謝傑曼
編劇: 阿爾克謝傑曼
演員: 米蘭馬里奇、丹尼拉科茲洛夫思基、阿圖爾布希斯尼、伊蓮娜莉亞多娃



本片描述俄國作家謝爾蓋多甫拉托夫1971年十一月初在列寧格勒(聖彼得堡)一個星期內的生活,控訴蘇聯時代對於文藝的控制與作家們的苦悶。

「我是為了當一個作家才出走的」— 多甫拉托夫

多甫拉托夫(Sergey Dovlatov)是亞美尼亞與猶太人的混血兒,從小立志成為一個作家。他時運不濟,大學畢業後被下放制勞改營當獄卒三年,後來在船廠報紙當記者,寫些歌頌勞工階級與宣陽社會主義的文章,勉強餬口。由於他不肯依照上級指示寫作,收入不穩定,導至與妻女分居,最後不得不與父母同住。
那年冬天,他苦悶到了極點,整整一星期時間,他除了跑文學趴與文友大聊《蘿莉塔》、泡酒吧遙想海明威之外,他還得為船廠報紙寫稿,與飾演普希金、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等大文豪的臨時演員歌頌蘇維埃革命的偉大,並不忘和分居中的妻子吵鬧離婚。他認真寫作,但是作品屢次被出版社退稿,因此無法成為作家協會會員。
參加作家派是他唯一感到放鬆的時刻。一群不被當權派重視的文化人聚在一起大談詩詞及藝術,爭論哪個作家寫的好。這種爭執與辯論是他們唯一感到「自由」的時刻。本片除顯現蘇聯當局封閉思想的社會風氣外,還藉由多甫拉托夫的故事點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創作者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對於極權或共產主義而言,所有的藝文作品與活動都是為了宣揚主義與政權而存在,因此「政治正確」是唯一衡量作品優劣的原則。多甫拉托夫與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彼此惺惺相惜,卻一直苦於找不到發表作品的機會。 1972 年,布羅茨基被蘇聯驅逐出境後流亡美國。1987年,布羅茨基以詩選榮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本片試圖還原二十世紀末期最富傳奇色彩的俄僑作家多甫拉托夫,對創作者存在的意義提出探問。多甫拉托夫因堅持創作自由而遭打壓,作品無法出版。「活過、爭論過、最後如煙消逝」這般真切心意,卻因政治現實而虛幻如夢,寫作與生存難以兩全。懷舊迷濛的視覺語言,搭配符合時代氛圍的爵士配樂,讓全片散發著濃濃的迷人情調。

謝爾蓋多甫拉托夫(Sergey Dovlatov)於1976年被逐出蘇聯記者聯盟。他第一本書更直接被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下令摧毀。1979年,多甫拉托夫攜家帶眷離開蘇聯,定居美國紐約。移民生活十二年間,共出版了十二本書。1990年8月24日,多甫拉托夫心臟病發逝世,享年48歲。蘇聯解體後,他的書廣受俄國人歡迎,可惜他卻無緣知曉。

這部影片令我感觸良多。二十世紀前半段,中國雖然歷經軍閥爭戰、抗日與國共內戰,但是傑出的文學作品與作家如過江之鯽,不勝枚舉。中國大陸在後半段現入共產黨之手,五十年間竟然找不出幾個像樣的作品,反而是海外彈丸之地的台灣與香港傳承了中國正統文化。
標籤:
瀏覽次數:128    人氣指數:528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九個每天必做運動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再談新冠肺炎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