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94237
 讀得懂請留言之Jack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Remember me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楊照談歷史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Hanna Arendt
作者: 讀得懂請留言之Jacky 日期: 2017.12.29  天氣:  心情:
《幾乎所有偉大的主義,都存在暴君的傾向》文茜大姐大微信公眾號編輯部整理

1961 年,納粹前高官、有著「死刑執行者」之稱的阿道夫·艾希曼在以色列被公開審判。艾希曼是猶太人大屠殺的主要執行者之一,曾被美軍俘獲,之後逃脫阿根廷,隱姓埋名,並變相受到阿根廷政府的保護,因為他們和納粹的關係也不淺。一直到 1960 年被以色列情報局在阿根廷綁架,才有了這場戰後15年遲來的審判。

漢娜·阿倫特(Hanna Arendt)當時也在場。這位 20 世紀最著名的政治理論家,主動請纓當《紐約客》雜誌的特約撰稿人,旁聽了這場審判。而這次合作隨後掀起了一場席捲了阿倫特本人、《紐約客》雜誌、學術界以及整個猶太人群體的大風浪。

漢娜阿倫特本身就是一名受迫害的猶太人,1906 年出生在德國,她聰慧早熟,對這個世界有著超越年齡的認知和解讀。7 歲時爺爺和父親相繼去世,葬禮上的她異常平靜,安慰哭得傷心的母親:媽媽,不要哭了,這不是誰都能經歷的事情。

阿倫特後來選擇念哲學,再自然不過。同學眼中的她,「五官非常美麗,但是性格內向,眼睛透著孤獨,與眾不同」。

23 歲那年阿倫特順利完成博士論文,身為一個猶太人,她獲得學位,卻多次被禁止在大學授課。二戰爆發之後,她輾轉逃到美國,在這片學術自由的國土上,阿倫特終於大放異彩,逐漸建立了自己作為政治理論家的聲譽,當上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正職教授,並且成為新社會學院的第一任校長。

所以當這樣有一位有學識有地位的猶太人向《紐約客》主動請纓報導艾希曼的耶路撒冷審判時,後者欣然應允。

前往耶路撒冷之前,阿倫特決定放開自身的經驗,不當然以為艾希曼應該是一個典型的惡魔,冷酷、邪惡,毫無人性。

她決定用歷史哲學家的高度認知此事。

對一般人而言,艾希曼曾經涉嫌將六百萬名猶太人送進毒氣室、火葬場,做出這種事的人,不是惡魔還會是什麼?

她不是從衆的人,在仔細觀察審判過程中,隨即顛覆了多數人的想法。

阿倫特認真觀察了審判席上的艾希曼,事後又仔細審閱了三千多頁的庭審記錄,一個和她印象中以及媒體報導上截然不同的艾希曼形象漸漸樹立:這不是一個仇恨猶太人、因此有目的地進行種族清洗的惡魔。

他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平庸、愚蠢、毫無深度。他只是想在那個時代生存,尤其升官。

艾希曼在法庭上辯稱自己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服從上級的命令,這是他身為軍人的天職。

阿倫特數次被他的言論逗笑,因為他是如此地膚淺,不加思考,只是納粹這架邪惡機器中,一個毫無頭腦的零件,機械地跟著轉動,僅此而已,連被稱為惡魔的資格都沒有。

惡魔是有能力操縱機器之人,他是個小丑。

阿倫特將艾希曼的惡,稱為「平庸的惡」,這個理論後來伴隨她的一生。

簡單來說,阿倫特認為平庸之惡是眾人在某些偉大人物、主義附和下,不加思考的惡。犯下這一惡行的人,「沒有動機,沒有犯罪理念、沒有邪惡的內心、沒有魔鬼的意願」,只是想要點好處,打順風牌,摒棄了人類最基本的品質,即「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去辨別是非,分辨善惡。

這一類的平庸之人,更易屈從於邪惡,從而製造出一種「許多普通人一起犯下規模龐大的罪惡行為」的可能性。

她還認為「世界上最大的邪惡就是平庸之人犯下的惡」。最大的暴君,就是自以為是「偉人」的人。

阿倫特的文章一經《紐約客》發表,便激起千層浪,尤其激怒了她的猶太同胞們,他們認為阿倫特是在發明一個新型的藉口,為惡魔艾希曼開脫。

耶魯沙冷審判本質上並非是一場針對艾希曼的司法審判,只是傷痛中的人們想要藉由這一場公開的集體控訴,萬人一心「伸張正義」的儀式,宣洩憤怒,尋求些許寬慰。

這個時候有人跳出來,對著扔石塊的人們說「住手,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這個人,只會被石塊一起淹沒。

但這只是開始。

因為文章很長,所以《紐約客》採取連載的方式,隨著它的後半部分慢慢浮出水面,更大的爭議也隨之而來。

阿倫特在文章後半居然將部分責任對準了受害者:猶太人的領導人。

阿倫特認為,猶太群體習慣於擁護領袖,而這種有組織性的構架無形中增加了被屠殺的猶太人判斷。因為這些領袖一開始選擇完全聽從於納粹的命令,導致了集體的不反抗,這比一盤散沙的危害力更大。這一觀點乍聽似乎是在說「受害者本身也有錯」,可以想見它會讓猶太人多麼憤怒。

「對於猶太教士的反省」並非阿倫特的主意,只不過她認為一個思想家的職責,不是憤怒,而是冷靜剖析整個事件,理解內在的脈絡,並找到最終的病因。

「理解艾希曼並不代表原諒」,理解猶太領袖們的不當作為,也不代表責備。

但在群體的憤怒中,人們無暇顧及冷靜、理智的剖析,如果你不能感同身受、同仇敵愾,那就請閉嘴,你最好也被殺。

所以她,接到了非常多死亡恐嚇信。

阿倫特的猶太朋友們也無法理解她。這些朋友大多學識淵博,並非衝動狹隘之人,但仍然受到深深的傷害。

一位一直在研究猶太人宗教和歷史的朋友寫信給她,認為她對猶太人的解讀太過片面,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也有朋友告訴阿倫特:你是被艾希曼的演技欺騙了。他並非愚蠢、平庸之人,而是聰明、處心積慮的反猶分子。

在發表文章之前,阿倫特已預見到了會引起軒然大波,但仍然不顧一切,理解她的人認為這是「敢作敢為,不懼怕表達自己的觀點」。無法理解的人則斥責她毫無同理心,他們想不明白:你也是一個猶太人,難道不愛自己的民族嗎?

阿倫特的回答令他們更加無法釋懷,她說「我這一生中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集體,我只愛我的朋友,我所知道、所信仰的唯一一種愛,就是愛人。」

其實漢娜阿倫特個人的愛情經歷,正好讓她徹底看透人的平庸之惡。

她和她的老師海德格爾,上演了一段忘年的婚外戀情。

當時的阿倫特才 18 歲,海德格的年齡是她的兩倍,有婦之夫。她年輕天真,對學問和知識的追求一片赤誠,他又幾乎就是那個時代學識的代言人。她崇拜他,這種狂熱的仰慕之情,混雜著年輕的情慾,使她徹底淪陷。

這段不倫之戀中,她可以讓自己低到如塵埃。他們偷偷幽會,所有規矩都由海德格制定,阿倫特完全服從配合,甚至承諾絕不會影響海德格爾的正常生活和婚姻。

海德格的學術成就無可置疑,但他的人品也常被諸多詬病。他自私自利,從沒想過為這段婚外情放棄已有的名譽和地位。阿倫特也明白自己的這位老師、大哲學家並非品格高尚之人,相反他自私、冷漠、傲慢,有著「人格的缺陷」,但仍然不顧一切地投入其中。

海德格後來成為納粹的追隨者,公開支持希特勒,這成為他一生的污點。而這使身為猶太人的阿倫特徹底醒悟,前往巴黎,再到美國。

他們曾經分開很長一段時間,彼此的觀點和理念也漸行漸遠。

二戰結束之後,阿倫特直言再去見海德格的話,「需要野獸般的勇氣」,然而當海德格寫信向她乞求時,她立馬就集聚了這股勇氣,到德國見海德格。

當時的阿倫特因為寫作《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正被學術界追捧,但因為瞭解海德格是個心胸狹窄、善妒之人,所以她從不在他面前提起自己的成就,「我一直瞞著他,假裝書啊、名聲啊等都不存在;我還假裝什麼都不會做,連三都數不到。」

這矛盾的一面,因為她終其一生,追逐的始終是思想,她折服於海德格爾的思想,所以原諒他人格的缺陷;她要從猶太人的傷痛中解讀出思想。

她視思考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特質,基於此將人類視為一個整體而非各個不同的集體,但這一想法本身就會冒犯到集體。

要感謝她的獨立思考讓她無懼於此,在從未停止的爭議聲中,為自己樹立起了「獨立思想家」的形象。
標籤:
瀏覽次數:388    人氣指數:1788    累積鼓勵: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Remember me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楊照談歷史
 
住戶回應
 
時間:2017-12-30 22:38
他, 50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12-30 10:18
他, 50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12-30 09:51
他, 50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12-30 09:51
他, 50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12-30 00:53
仇恨與報復只是事情的表面,路西法效應就是一個平庸的邪惡的實驗,因為它只是一個實驗,在實驗失控前停止了。
 
時間:2017-12-29 18:08
他, 50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