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460213
 ◕ 芓 芯 ◕ஜ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上- 遊園驚夢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 一生所 LOVE ✺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下 - 遊園驚夢
作者: ◕ 芓 芯 ◕ஜ 日期: 2011.08.25  天氣:  心情:

 











   《 牡丹亭 - 遊園 》  















 M V - 1.  牡丹亭,遊園 - 古典愛情 . 


 文章 ( 轉貼 ) :  


 本文以白先勇的〈 遊園驚夢 〉和余華的〈 古典愛情 〉為例 , 回顧當代

 作家如何向以《 牡丹亭 》爲主軸的還魂敍事戲曲傳統對話 。 前者取材自

《 牡丹亭 》的精華片斷,後者則直搗是類古典戲曲 , 說部的核心慕色還魂

 。 兩作的靈感雖然同出一源, 卻對時間,對欲望,還有文本的魅幻特性,

 作出個別詮釋 。 



 我選擇了兩項議題作爲討論焦點 。《 牡丹亭 》所演義的還魂, 不僅是生

 命的魂魄,也是時間 & 敍事流程中的幽靈。 這一時間幽靈的歸來與否,成

 爲 二十 世紀中國作家的一大執念。白先勇與與余華面對特定歷史事件的劇

 烈結果,不能不有所感悟。但他們的作品更寫出「 現代 」的終極情境,在

 於時間的崩裂,以及面向歷史廢墟,除魅或招魂的兩難。 魂兮歸來! 但魂

 歸何處 ? 成爲作家一再辯證的課題 。  



 另一方面,《 牡丹亭 》 開啓了近現代有關情的表演文本的對話傳統 。古

 典文學對情的想象描寫, 因《 牡丹亭 》的情至論而生出複雜辯證。 現代

 文學一方面 , 以抒情主體的重新追尋爲其一大特色, 但同時卻也自限於情

 殤的循環中。相對《 牡丹亭 》所展現的情與生命的憧憬,情與死亡的陰影

 私下蔓延;抒情成爲一種悼亡的,自我消解的姿態 。 白先勇、余華因此承

 續了由魯迅示範的 「 憂鬱書寫 」 。  



 距離白先勇當年  , 在上海美琪戲院初看 《 遊園驚夢 》, 半個世紀又已

 經過去,而《 牡丹亭 》對繼起的作家 、 讀者所散發的魅力,依然有增無

 減 。 在新的世紀裏,在臺灣,由白先勇主催的杜麗娘、柳夢梅故事,即將

 轉入一個新的表演輪廻。這是他的還願,或招魂,之作。但環顧此時此地的

 島上文化,正急速朝向捨棄中國傳統的方向發展,興興轟轟,好一片春意盎

 然。我們不禁感慨:我們所嚮往的「 姹紫嫣紅 」是什麽 ? 我們所要面對

 的 「 斷井頹垣 」 又是什麽 ? 






---------------------------------------------------------------  >





 
  白先勇在〈 我的崑曲之旅 〉一文中,提到他初次看梅蘭芳、俞振飛戰

 後首次公演《 遊園驚夢 》時在 一九四六 年 。 見〈 我的崑曲之旅 〉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mingjwx/bxyzpj/bxy53.html


 但梅蘭芳年譜標示此次公演的時間為 一九四五 年 十 月。今從梅年譜

,http://culture.qianlong.com/6861/2003-8-6/91@978781.htm

 






 --------------------------------------------------------------  >  






 許級姬傳等編 ,《 中國四大名旦 》 ( 石家莊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90
); 梅绍武编 ,《 一代宗師梅蘭芳 》 ( 北京: 北京出版社 ,
 

 1997
) 。 





 當時因爲梅蘭芳的友人顧慮梅久未演出 ,恐難應付調門較高的京劇唱腔 ,

 乃建議以聲腔較爲婉轉的崑曲作爲復出的劇目 。 




 王德威 ,〈 魂兮歸來 〉,《 歷史與怪獸 》( 臺北: 麥田,2004 ),

 即出 。 又見〈 從除魅到招魂 〉,《 聯合報 》 副刊 , 2003 年 , 11 

 月
 28 - 29 日 。  




 有關《 牡丹亭 》 所蘊含湯顯祖的思想,討論極多, 見如樓宇烈 ,〈 湯

 顯祖哲學思想初探 〉 , 《 湯顯祖研究論文集 》,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

 所編 ( 北京 : 中國戲劇出版社 , 1984 ) 。 



 近年西方學界對幻魅 、 幽靈的重新思考 , 可以作爲借鏡 。  

 如傅柯
 ( Foucault )
有「 鬼影 」( phantom )的看法 ;對傅柯而言,

「 鬼影必須被允許在身體邊界範疇活動。鬼影反抗身體,因為它附著身體,

 自其延伸 , 但也因為鬼影接觸身體、 割裂它 , 將其粉碎而予畛域化 , 

 將其表面多數化 。 鬼影同樣在身體之外活動 , 若即若離 , 產生不同的

 距離法則 。 」



 Michel Foucault , [
Theatrum Philosophicum  , ] Language, Counter

 -  Memory , Pratice :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 trans  .

 Donald Bouchard and Sherry Simon  (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81  )   .


 
西方馬克思主義内蘊一 「 志異 」( gothic )傳統一端。 這一傳統「 

 專注社會過程中非理性的現象;尤其視鬼魅幽靈為社會文化生産中有意義

 的現象而非幻象 」不可等閒視之。一九九
年代初,德希達 ( Derrida )

 據此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式微後,「 馬克思的幽靈 」 陰魂不散的問題。


 德希達認為以往的思想界 , 對鬼神保持本體論的態度, 因此規避了歷史的

 幽微層面。然而「 幽靈總是已在歷史之中它難以捉摸, 不會輕易地按照時

 序而有先來後到之別 」 。 


 換句話說,幽靈不只來自於過去,也預告了在未來的不斷出現 。 在後馬克

 思的時代,我們其實並不能擺脫馬克思,而必須學習與他的幽靈共存 。 德

 希達因此 , 將傳統的本體存在論 ( Ontology )抽空 , 而代之以魂在論

hauntology ) 。 



Jacques Derrida , Specters of Marx :  The State of the Debt ,
 
the Work of Mourning ,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 trans .
 
Peggy Kamuf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 1994  )
。 


[
Violence , Identity , Self  -  Determina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Justice :  on Specters of Marx , ]
  

in Violence , Identity , and Self  -  

Determination , eds , Hent deVries and Samuel Weber 

(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7  ) 

;  Nigel Mapp ,
 

Specter and Impurity : History and the Transcendental in

Derrida and Adorno   ]
 in Buse and Stott , eds , op. cit 

對德希達的批評 , 見
ed , Ghostly Demarcations : 
 
A Symposium on Jacques Derrida'
s  Specters of Marx 

( London : Verso , 1999 )
。 







 《 紫釵記 》  









  M V - 2.   《 紫釵記 》  



 湯顯祖,〈 牡丹亭題辭 〉。
〈 李仲文女 〉,《 搜神後記 》, 

《 漢魏六朝筆記小説大觀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9 )。


〈 馮孝將男 〉,《 幽明錄 》,《 漢魏六朝筆記小説大觀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9 )。 


 有關漢魏六朝以及 , 其後至明清的還魂敍事傳統 , 承蒙臺灣大學中文系  

 梅家玲 、 康韻梅教授提供參考資料及批評意見 , 謹此致謝 。  


 白先勇 ,〈 遊園驚夢 〉,《 遊園驚夢 》 


 藍田玉面對時間考驗所作的選擇 , 其實讓我們想起湯顯祖 

《 紫釵記 》 裏的霍小玉 。 


 在湯的詮釋裏 , 霍小玉雖然與李益兩情相悅,但她明白自己的出身與必然

 下場,乃自薦八年之約 。 她要以熾熱的情愛與時間競賽。《 紫釵記 》

 的情節當然是峰回路轉 ; 就在霍小玉的戀情已至大限時分, 

 她得到了外力黃衣客的支持 , 有情人於是終成眷屬 。 


 相形之下,藍田玉訂約的對象原本就垂垂老矣 , 雙方動機也曖昧的多。 

 她是以青春換取榮華富貴, 到頭來兩頭落空 。 她最後的 「 驚夢 」

 因此更帶有湯顯祖後期的兩齣夢劇,《 邯鄲記 》與《 枕中記 》,  

 那種無盡空虛的意味 。 


 歐陽子指出  , 白先勇運用了大量的平行技巧 , 製造許多現在與過去  

 種種相符的形象與活動,作爲人物自欺的反諷 。 見 〈 遊園驚夢的寫 

 作技巧和引申含義 〉,《 遊園驚夢 》 。  












  












 M V - 3. 梅蘭芳 - 遊園驚夢,古典愛情 . 



 C. T. Hsia [ 


Time and Human Condition in the Plays of T ang 

 Hsien - tsu,  ] 
 
C. T. Hsia on Chinese Literature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 ,
高友工 ,〈 試論中國藝術精神 〉

 上 ,《 九州學刊 。 張淑香 , 〈  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 「 演

 出 」 解讀蘭亭集序 〉,《 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 》( 臺北,大安出版

 社 , 
1992 )。 蕭馳,《 中國抒情傳統 》( 臺北: 允晨叢刊 , 

 1999
)。 



 Wai - yi Lee , 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  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3  ) 
歐陽子 ,《 王謝堂前的燕子 》; 白先勇 《 臺北人 》 序 (

 臺北: 爾雅 , 1983  ) 。  




 有關白先勇和
年代臺灣作家與現代主義的關係,見 Yvonne Chang ,  

 Modernism and Its Nativist Resistance (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  ;
亦見劉俊,《 悲憫情懷: 白先勇評傳 》( 臺北:爾

 雅 , 1995  




 有關現代性的討論資料多不勝屬 。 此處僅擧一例 ,
Marshall Berman ,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  New York : Penguin, 1982  ) .



 張愛玲,《 傳奇 》再版序 ( 臺北:皇冠,1992  )。



 余華,〈 古典愛情 〉,《 世事如煙 》( 臺北:遠流, 1989 )。 


 余華對 Georges Bataille《 眼之色 》( Eros of Eyes / Les larmesd

 Èros
) 有極大的好奇。 見 Xiaobin Yang ( 楊小濱
) , The Postmodern

 /  Post - Mao - Dao - Deng History and Rhetoric in Chinese Avant

 - garde Fiction, Ph. D. Diss .  (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 

 1996 ) ,
余華 ,〈 古典愛情 〉。  



 「 創傷是一種外力對心靈的刺激 ; 因其力道強大 , 難以在短時間以正

 常方式排解,因而形成永恒的困擾 。 」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78 )  「 記憶不是心

 理機制的一種 , 記憶就是心理機制的本質 : 是一種抗拒 , 而且明白的

 說 , 就是 ( 為現在與過去 ) 的痕跡劃下開口 。 」















 














 概念 :  



 Sigmund Freud ,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 London :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 1953 - 73  )  

 對文革創傷的詮釋 , 可參考 ,
Xiaobin Yang , chapter 3


 另見
Jacques Derrida ,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  , Alan Bass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78 ) 
「 記憶不是心

 理機制的一種 , 記憶就是心理機制的本質 : 是一種抗拒 , 而且明白的

 說 , 就是 ( 為現在與過去 ) 的痕跡劃下開口 。 」 




 這是班雅明對 「 現在 」 ( jetztzeit ) 的觀念 :「 呈現過去並不是

 將過去追本還原 , 而是執著於記憶某一危險時刻的爆發點 。 歷史唯物論

 所呈現的過去 , 即過去在歷史一個危險時間點的意外呈現 。  」
 



 Walter Ben jamin , Illuminations , ed , Jannah Arendt , trans , 

 H. Zohn ( New York :  Schocken Books, 1969 ) . 
Xiaoin Yang , 

 The   Chinese Postmodern :  Trauma and Irony in Chinese Avant - 

 Garde Fiction  (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2002 )



 李歐塔重新詮釋康德對 「 雄渾 」 的觀念 , 並轉爲對前衛 ( avant - 

 garde 
)  藝術創作以及後現代情境的評論  。 對李歐塔而言 , 想像

imagination ) 與理性 ( reason ) 的對立所帶來的巨大 「 雄渾 」

 效應 , 產生了再現論述操作的危機 。 前衛藝術衝破了再現美學的理性範

 例 , 表現出「 再現 」 的 「 不可再現性 」。 後現代的語境正是據此進

 一步揭露意義表象 , 系統的劇烈斷裂 、 衝突 , 以及詮釋活動的不斷演

 繹及衍異  (  differend  ) 。  



 見 
Jean  Fronaçois  Lyotard  ,  Lessons on the Analytic of the 

 Sublime  , trans . Elizabeth Rottenberg   (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  ) , Lyotard , [ Answering the  

 Question : What is Postmodernism ? ] in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  A Report on Knowledge , trans .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1984  )



 湯顯祖 ,〈 復甘義麓 〉,《 湯顯祖集 》; 引自樓宇烈文 。 樓的論點

 強調情的本體論 , 認爲夢、戯皆為情的表現手法 。 本文則從相對觀點強

 調情總已内蘊的文本 ( 虛構 ) 層面及表演性 。  





 Carlos Rojas
Flowers in the Mirror :  Representation , Gender ,

 Power , Ph.D. Dissertation , Columbia University , 2002 , 
德希達  

 ( Derrida )
當然早就注意自畫像所内蘊的悼亡氣息 。
Jacques Derrida

 , Memoirs of the Blind :  The Self - Portrait and Other Ruin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 1993  ).
又見
Judith Zeitlin

 , [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  Portrait of Desire and  

 cnstructions of Death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
quoted from Rojas . 




 有關 《 牡丹亭 》 自明末至現代因閲讀、 詮釋、 演出所形成的龐大的文

 本移情網絡 , 可見徐扶明編著 ,《 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 》( 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 1987 )。
拙作 《 被壓抑的現代型 : 晚清小説新論 》

( 臺北 : 麥田 , 2003 )的討論 。
蕭馳 《 中國抒情傳統 》。



 Roland Barthes , Fragments D
un discourse amoureux ; 中譯《 戀人

 絮語 》, 汪躍進 , 武佩榮譯 ( 臺北: 桂冠圖書, 1994 )。 由此

 亦可延伸至結構主義大師德西達對愛情的看法 。 見 Peggy Kamuf,[    

 construction and Love  ]
  in Nicholas Royle , ed ,Deconstrutions

 : A User
s  Guide  ( New York : Palgrave, 2000 ) ,



 Stephen Owen , Mi - Lou :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 Cambridge ,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89  ) .





 白先勇,〈 遊園驚夢 〉。
此處所謂的抒情, 當然不僅局限於傳統的體類

 問題 。 高友工先生有言 ,「 這個觀念不只是專指某一詩體,文體 , 也

 不限於某一種主題,題素 。 廣義的定義涵蓋了整個文化史某一些人 ( 可

 能同屬於一背景, 階層,社會,時代  ) 的 『 意識形態 』, 包括他們

 的 『 價值 』 、 『 理想 』, 以及他們具體表現這種 『 意識 』 的方

 式 。
 

 一種 『 理想 』 、  作爲一種 『 體類 』, 抒情傳統應該有一個大的理

 論架構 , 而能在大部分的文化中發現有類似的傳統 。 」 〈 文學研究的

 美學問題: 美感經驗的定義与結構 〉,《 中外文學 。 亦見蕭馳,《 中

 國抒情傳統 》 i - Xii. 
Jaroslav Průšek The Lyrical and the Epic

 , ed. Leo Ou - fan Lee ( Bloomington : University of Indiana Press 

 , 1980  ) .




 高友工,〈 試論中國藝術精神 〉。
高友工 ,〈 試論中國藝術精神 〉。



 劉鶚 ,《 老殘遊記 》 (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1983 。 ) 
劉納 ,《  

 嬗變 : 辛亥革命時期至 五四 時期的中國文學 》( 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1998 )。 有關辛亥革命後中國文化界所經驗的龐大失落感 , 可

 見本書第 三 章 。 


 如果從明清戲曲來關照 , 民國作家對情的回應方式 , 我們不妨說 《 桃花

 扇 》 式的撼天動地的悲愴 , 淩駕了 《 牡丹亭 》 生死團圓式的情至 。

 魯迅 ,〈 傷逝 〉,《 彷徨 》 , 《 魯迅文集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1  ) 。





 無獨有偶 ,〈 遊園驚夢 〉 寫成的時代 , 張愛玲也推出 《 半生緣 》

1968 )對 《 十八春 》的改寫。 小説中的顧曼楨與沈世鈞 ,雖然深深相

 愛,但禁不住好事多磨 。 多年後再見面時 , 兩人回顧所來之路,不禁惘然

 。「 我們囘不去了 」, 一句淺白的話 , 卻道盡了一個時代、一種情緒傾

 覆後 , 難以轉圜的哀傷 。  



 Anthony Yu , Rereading the Stone :   Desire  and  the Making of 

 Fiction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Princeton  :  Princeton   

 eniversity  Press , 2001  )  ;  Wai - yee Li , 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  Martin Huang , Desire  and Fictional  Narrativ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Cambridge , Mass :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 Harvard  University , 2001  )  



 王德威 , 《  被壓抑的現代性 : 晚清小説新論 》 ( 臺北: 麥田 , 

 200) 。
魯迅 ,〈 墓碣文 〉,《 野草 》, [ 魯迅全集 ] 。   

 Peter  Brooks 
的討論 , Reading  for  the  Plot  :   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 ( Cambridge ,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2  )










 







標籤:
瀏覽次數:265    人氣指數:4625    累積鼓勵:218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上- 遊園驚夢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 一生所 LOVE ✺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9-23 10:14
他, 44歲,台南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9-21 10:26
他, 44歲,台南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9-12 11:41
他, 44歲,台南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9-12 06:26
他, 53歲,桃園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9-10 22:13
他, 50歲,桃園市,交通/運輸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9-05 22:50
他, 57歲,桃園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8-25 22:35
他, 50歲,桃園市,交通/運輸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8-25 21:54
他, 53歲,桃園市,流通/零售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