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133016
 jud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妳是人間四月天/林徽音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Enlon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巴金森氏症真正病灶~
作者: judy 日期: 2019.07.01  天氣:  心情:
當一種「異常折疊」的蛋白從腸道擴散到你的大腦……科學家揭密巴金森氏症真正病灶!

美國科學家近年研究發現,造成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巴金森氏症」的原因,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如今最新研究證實,人體內一種名為阿爾法─突觸核蛋白(α-突觸核蛋白)的蛋白質,在腸道內發生「異常折疊」後,經由迷走神經擴散至腦部多處,是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關鍵成因。

越來越多證據證實 巴金森氏症「源自腸道」
2016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研究人員培育兩組過多生成α-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的實驗鼠,並透過控制實驗鼠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gut bacteria)與否,觀察腸道菌群與巴金森氏症(Parkinson s disease)之間的關聯,當時實驗結果顯示,腸道微生物確實為造成巴金森氏症的重要推手。

2018年10月,另一組研究團隊則發現,及早將闌尾(appendix)移除的人,能降低19%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該研究的作者、美國范安德爾研究所(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助理教授拉布里(Viviane Labrie),也支持巴金森氏症起源於腸道的觀點。



而26日刊登在科學期刊《神經元》(Neuron)上的最新研究,則替先前的發現提供更多有力證據。這篇研究證實,當關鍵的α-突觸核蛋白於腸道內聚集,且以錯誤形式折疊時,會隨時間經迷走神經(vagus nerve)通往人體腦部,最終造成神經細胞損傷、多巴胺(dopamine)系統惡化,以及運動與言語障礙 ,而這些症狀都與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狀相符。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神經學教授、研究共同作者道森(Ted Dawson)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支持且確實提供了首個實驗證據,證實巴金森氏症從腸道開始發展,並藉由迷走神經通往腦部。」


蛋白質經迷走神經擴散 途徑與巴金森氏症病程吻合
道森也在論文中解釋團隊實驗的流程:首先,研究團隊將異常折疊的α-突觸核蛋白注進健康實驗鼠的腸道內,一個月後進行後續追蹤時,他們在實驗鼠的腦幹內,發現這些原本被注射至腸道內的蛋白質;3個月後,包含杏仁核與富含多巴胺神經元的中腦(Midbrain)部分,也都出現異常折疊的α-突觸核蛋白;7個月後α-突觸核蛋白則遍佈實驗鼠腦內更多地方。

研究團隊表示,蛋白質散播至腦內不同部位的進程,與巴金森氏患者腦內不同部分受損而產生的病程相符。此外,被注射異常折疊α-突觸核蛋白的實驗鼠在築巢時產生問題,並表現出記憶、焦慮及行為障礙等症狀。



為了進一步確認迷走神經是否為巴金森氏症從腸道通往腦部的途徑,研究小組進行另一項實驗,將異常折疊的α-突觸核蛋白,注射進迷走神經被切斷的實驗鼠,以及經基因工程改造,而無法產生正常α-突觸核蛋白的實驗鼠,最終這兩種類型的實驗鼠腦內,都未發現該蛋白質的蹤跡,其多巴胺系統亦未產生損傷,也沒有出現任何運動、記憶或行為障礙。



因此,這些結果證實了異常折疊的α-突觸核蛋白是通過迷走神經傳播到大腦。研究團隊也表示,注射進實驗鼠體內的蛋白質,進一步使原本正常的α-突觸核蛋白產生異常折疊,形成骨牌效應並一併傳送至腦內。



專家望新研究助預防巴金森氏症
然而,實驗過後仍存在許多未解之謎,包括巴金森氏症早期會出現的病徵為嗅覺障礙,但在本次實驗中,實驗鼠的嗅覺卻沒有出現異常。同樣令科學家不解的還包括,為什麼有些人腦中含有大量異常蛋白質,卻未出現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以及,α-突觸核蛋白最初為何會異常重疊?

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凶可能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Caltech)檢視相片
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凶可能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Caltech)
更多
研究團隊尚未釐清造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異常重疊的原因(Caltech)

慈善機構「英國帕金森氏症防治協會」(Parkinson s UK)的波特(Beckie Port)對最新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認為這項研究奠基於先前的實驗成果,並「提供越來越多新證據支持腸道內的變化,是造成巴金森氏症的關鍵要素此一假說」。波特也坦言「雖然這也並非病情可能開始的唯一源頭,」但「在這些變化抵達大腦前,減緩它們的步調並對其進行識別,我們或許能夠預防大部分的巴金森氏症症狀產生,並且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
巴金森氏症症狀:四肢顫抖、肌肉僵硬、運動緩慢
巴金森氏症與腦中風、老年失智症並稱老年人的三大腦病,發病年齡以50至79歲最常見。最主要的臨床症狀有三:四肢顫抖(震顫)、肌肉僵硬、運動緩慢或動作完全消失。到最嚴重的第5期,患者無法自行走動,需靠輪椅或躺在床上,日常生活也需要他人照顧。巴金森氏症患者初期主要靠藥物治療,也可考慮外科手術,但兩者都只能緩解症狀,無法根治。

巴金森氏症患者在美國約有100萬人,在全世界超過1000萬人。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世紀拳王阿里(Muhammad Ali)、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泰王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美國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知名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 J. Fox)、台灣知名音樂家李泰祥等人,都罹患巴金森氏症。

~~~~~~~~~~~~~~~~

北美洲是巴金森氏症候群發病率最高的地區,而亞洲和非洲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則要低很多。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控制這一疾病的可能性,而有些研究結果令他們也感到不可思議。

亞洲和非洲發病率低很多,是因為吸菸?

伯格是基爾神經科醫院的主任,她表示:「有跡象顯示,尼古丁似乎可以讓人免得巴金森氏症候群。當然攝入尼古丁並不僅局限於吸菸,被動吸菸或咀嚼菸草,也能得到同樣的效果。」

這位神經科專家認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吸菸者患巴金森的概率確實要低得多。但這當然不是一個勸人吸菸的理由,畢竟吸菸還有很多其他壞處。」對於巴金森氏症候群這一神經退化性疾病,科學家的研究方向很廣,其中包括如何預防和治療這一疾病,及其病因和病源。

基因在作怪?
2016年,醫學雜志《刺胳針》發表的一篇科研報告,展示了全球範圍內巴金森氏症候群的分布情形。加拿大和美國的發病率居全球首位,儘管上述兩國擁有最發達的醫療保健體系。但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

伯格表示:「有些特定族群擁有特定的遺傳基因,因此他們罹患巴金森氏症候群的風險也更高。」而北美洲的一些族群恰恰擁有這類遺傳基因。有關科研顯示,這些特定族群中的某一種基因變異可能是誘發巴金森氏症候群的主因。


環境因素也不容小覷。一些對神經系統可能造成損害的環境毒素,比如除草劑,也同樣可以誘發疾病。同德國和歐洲不同的是,直到不久前,除草劑在加拿大和美國都是合法的。

南非的情況可以說明環境毒素同巴金森氏症候群之間的關聯。科學家們發現,南非錳礦工人中巴金森氏症候群的發病率較高。而錳元素對神經細胞有害,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生活習慣也對巴金森氏症候群之類的神經退生性疾病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其中也包括飲食習慣。研究證明,富含多酚的飲料,如綠茶和咖啡,以及紅色莓類水果都對保護神經細胞有積極作用。

非洲巴金森發病率極低
非洲人的平均壽命比工業國家要低很多,而巴金森氏症候群則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另外,在非洲,遺傳因素也是誘發巴金森的主要原因。

《刺胳針》的報道稱,過去25年以來,巴金森病例增加了一倍之多。1990年,全球共有250萬人患病,而2016年生病人數已經增加至610萬。至於為何有些地區巴金森氏症候群的發病率要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則很難找到原因。

伯格說:「各種推測有很多,但都拿不出充分的理由。」她表示,如果能拿出確鑿的數據,那麼在防治巴金森方面,也會找到更多的辦法。「我們可以嘗試,為所有人都提供某種生活條件,使他們不得或少得巴金森氏症候群。」遺憾的是,目前這還只是一個夢想而已。(相關報導:神奇!一滴眼淚就可以診斷你是否罹患巴金森氏症.


~~~~~~~~~~~

許多民眾有手抖的困擾,而嚴重的手抖除了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也常造成社交時的尷尬場面。手抖其實是蠻常見的症狀,在醫院門診也經常遇到有這類困擾的病患來詢問,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巴金森氏症。而手抖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常見造成顫抖的疾病包含了原發性顫抖和巴金森氏症,以下就讓我們簡單介紹這兩種疾病的特色:

■原發性顫抖是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較常見於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不過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生。疾病的特色是身體某些部位在動作時發生顫抖的情形,其中手是最常受到影響的部位,而頭部、說話或是腳也有可能出現顫抖的症狀。在美國,約有一千多萬人患有原發性顫抖,人數大約是巴金森氏症的二十倍;在台灣估計約有二十萬人患有此疾病。原發性震顫在男女患病的比例上並沒有明顯的差別,而統計約有一半的病人有家族遺傳,另一半則找不到發病原因。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好發於老年人的疾病,大多數病人於五十五至六十歲之間發病,不過也有少數有家族遺傳的病人在年輕時就發病。而疾病的特色包含手腳會不自主地顫抖、四肢僵硬、面部較無表情、行動變得緩慢、走路變得不穩、平衡變差容易跌倒。會造成上述症狀是因為大腦中缺乏名為「多巴胺」的化學物質,但是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的真正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清楚。

相信很多人在看完簡單介紹後還是一頭霧水,想知道這兩種疾病有什麼辨別的方法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原發性顫抖和巴金森氏症主要特色上的差異:


■原發性顫抖主要是動作時或是維持固定姿勢時出現顫抖的情形;而巴金森氏症則是在靜止時就出現顫抖。

■原發性顫抖通常從手部開始出現雙側對稱性顫抖;而巴金森氏症則大部分從單側手部開始出現顫抖。

■原發性顫抖常見從手部開始出現顫抖,有時會影響頭部、說話或是腳部,但是很少從腳部開始;如果顫抖從同側半邊手腳或是下巴開始,要優先考慮巴金森氏症。

■原發性顫抖的顫抖頻率、幅度和影響的身體部位一般在數年內不會有顯著的變化,病程相對緩慢;如果顫抖的程度和影響的部位變化較快,出現行動緩慢、四肢僵硬、走路不穩等情形,則要考慮巴金森氏症的可能性。

當然要診斷是否為這兩類疾病還是有賴於專精動作障礙疾病的神經學專家。雙和醫院引進「超音波腦神經治療儀」儀器,又名神波刀,目前針對原發性顫抖症有效改善手抖症狀。民眾若有上述提到的其他情況,或是對最新的神波刀治療有興趣者,歡迎至雙和醫院巴金森暨動作障礙門診諮詢。
標籤:
瀏覽次數:232    人氣指數:1812    累積鼓勵:7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妳是人間四月天/林徽音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Enlon
 
住戶回應
 
時間:2019-07-03 14:14
他, 59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